山西阳城上官益丽(女)想在陵川干件“大事”
山西阳城上官益丽(女)想在陵川干件“大事”
【来源:晋城广电网】
上官益丽是阳城人,但她却在陵川县[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杨村镇的太和村建起了一个手工挂面厂。她说,这圆了她的一个梦。每天,挂面在院子里挂起,微风吹过,散发出阵阵的麦香,上官益丽喜欢站在其间,那份激动与满足让她特别享受。每每这时,她的脸上总会洋溢起难以抑制的幸福笑容。未来三年,她将启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太和村打造成手工挂面第一村。这是上官益丽更大的梦想。
寻 梦
每天早晨6点,刚刚从农村精选的最好的高筋麦面粉,由陵川县太和村传统手工挂面制作艺人加盐水和成面团(无任何添加剂)。反复揉搓后,经过压盆(回醒),倒条、搓条、下槽行面、开面上架、拉丝成形等13道工序后,变为集艺术、观赏、食用为一体的民间手工挂面……这是日前记者在津乐美食品有限公司陵川县太和村手工挂面生产车间见到的场景。
今年四十岁出头的上官益丽,是“津乐美”的当家人。她告诉记者,目前“津乐美”有手工挂面生产车间2个、3个标准化手工挂面办事处、10余种手工挂面,已迈出了打造太和村成为手工挂面第一村的关键一步。一名外乡人,为何要将这里打造成手工挂面第一村?
上官益丽是阳城人,婆家长辈中有做挂面的手艺,但也仅在过年过节时自家做一些来吃。有时做的多了,外出办事,爱人也会带些手工挂面馈赠亲友,好多人吃过后都夸赞不已。
有过做生意经验的上官益丽和爱人一合计,打算办一个手工挂面厂。这期间,她专程到河北的一些手工挂面厂进行考察,看到挂面挂起来的那种壮观情形,她特别激动。了解了手工挂面的销路很好,更坚定了她办手工挂面厂的决心。
圆 梦
做手工挂面需要好面、好水,经过考察,2014年,上官益丽选中了山青水秀、村民淳朴的陵川县杨村镇的太和村,这里,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特别适合做手工挂面。
2015年12月,津美乐手工挂面厂投入生产,近20位太和村的村民成为了厂里的首批工人。留守村民有了挣钱的门道,大家都很感激上官益丽。对此,上官益丽却笑着说,这既是她在帮、带太和村村民致富,也是太和村村民在帮她圆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梦想。因为发展和传承传统手工挂面,一直以来就是她的追求。
“做挂面,关键是要做良心面。”手工制作的挂面,色白味甘,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具有丰富的营养。手工挂面口感爽滑细腻、柔软可口、香鲜美味,很多人吃过一次后就念念不忘。
太和村村委主任申东庆告诉记者,太和村有900多户,2700口人,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一直以来,村民主要靠在外打工谋生,历任干部都发愁的一件事是留守村民的增收致富。所以,村里对上官益丽来村里投资建厂特别支持,积极配合,为公司提供场地。厂子为留守村民创业增收提供了便利条件。
太和村村民赵书青、武小梅同为42岁,是自小一起长大的闺蜜。两人的儿子都在县里读书,为了照顾年幼的女儿,她们只能待在家里务农。2015年,津美乐手工挂面厂在村里建起来后,她俩同时进厂当起了工人。每天工作近8小时,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公司还为她们缴纳了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现在,足不出村,既可以兼顾家中的农活,又有一份可观的收入,她俩特别满足。
35岁的元建永也是太和村的村民。他之前在村里和县城间跑出租,每天起早贪黑,一月下来仅能挣2000元左右。去年年底,他也成为挂面厂的职工,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成为一名大班长,每月有2500-3000元的固定收入。
筑 梦
谈及未来发展,上官益丽还有一个更大的梦,她希望可以依托太和村的人力资源,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手工挂面由当地村民生产,公司负责营销、配送,让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有活可干,有钱可挣,将太和村打造成手工挂面第一村。
如今,津美乐公司一天可生产原料600斤的挂面,销售网络除山西当地外,已延伸至河南省85%以上的地级市,上官益丽以她的“上官模式”,走上了一条传承、发展手工挂面的圆梦之路。目前,上官益丽已在厂子旁边新申请了一块地,她计划着将原来的公司与新的地块打通,再过两个多月,等新公司投产后,一天的产量可提升3倍,一天可生产原料1800斤左右的挂面。可解决太和村60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她还打算在高都新建手工挂面厂。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实现企业、村、农户、超市多方共赢,将不再是梦。
晋城市人社局副局长李卫平这样评价上官益丽,“作为在陵川县农村投资的外乡人,既传承、发扬和发展了当地手工挂面传统工艺,还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带动村民致富的模式。她大力推广的手工挂面制作手艺,将逐步增强农户依靠手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能力,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农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带富一批农民。她的行为诠释了企业家心系群众‘先富带后福,共同奔小康’的高尚品质。”
- 上一篇:古代兄弟排序称呼 2020/11/1
-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2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