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官姓之中的上官姓氏
怎样区分官姓之中的上官姓氏
怎样区分官姓之中的上官姓氏
上官水山
有人说“上官”与“官”是同出一姓,非也!但如今有很多姓上官的人却变成姓官这是事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姓上官的改为姓官,上官与官的区别又在哪里?
官姓:据《姓源》记载,周大夫刘定公夏为官师(官吏之长),其子孙以官为氏。据《姓苑》、《左传》所载: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姓。还有一说:官姓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官氏”简化过来的。因此官姓较为复杂,同姓也许不同宗,如今有不少少数名族中亦有官姓,原因是得姓时间不一,祖宗居住地也不一。当然还有部分官姓源出哪里,有待考证。
上官姓氏是黄帝的嫡传,春秋时期传承了几十代君王的贵族世家《楚世家》、《史记》三十世家中记载最长远和最完整的世家之一。战国时期楚怀王的次子子兰官拜大夫食邑上官其子孙以此为姓,凡姓上官者皆属于一公之子。中国古典蒙学丛书《百家姓》中以官为姓的姓氏之一。《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收录了近一万二千姓,可《百家姓》只收编了五百零四姓。可想而知古代上官姓氏在中国大地上并不陌生。上官姓氏虽然现今人口较少,但系中华之名姓。据《元和姓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曰:春秋时代,楚王的次子曰子兰,官拜上官大夫,其后子孙以官为氏故姓上官也。或曰:“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而姓上官。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汉武帝为壮关中,令天下豪杰大姓徙之。其中上官氏也被迁往陇西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就是源自楚国王族后裔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汉代,官拜太仆,受遗诏辅佐少主的名人上官杰就是上邽人。
盛唐已有上官氏出现在中原的河南陕州地区,并在河南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文学家上官仪(唐高宗时宰相、创西台体,为西台侍郎、楚国公)就是河南陕州人。
综上所述,如官姓之中无重大文献如“谱牒”或查《县志》等,不能明显分辨,也可以从自家的堂号中分辨,上官氏的堂号是天水郡(西汉时期设置,相当于现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也可以祠堂联,神龛上的祖宗牌,厅堂固定用联中分辨,这些代代传承的文学类东西一般不会随意改动。对联中如有带“西台”二字表明是上官仪之后裔,带“楚”字系楚子兰后裔,这些字号都表明是官姓之中的上官姓氏,上官姓氏中误姓官者。如广东省,丰顺县有一官姓支派,人口较众,遗失老谱序,但有祖上沿用的一副对联:“官本上官简称为氏,祖宗来格春祭曰祠。”这副对联就明显证实此乃官姓之中的上官氏。
唐末镇将上官洎(上官仪的第八代孙)定居福建邵武府和平,在这一神圣的土地上,上官氏为邵武府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当时邵武府所辖四县,两宋期间这支上官氏人中进士七十多名,占全邵武府进士的三分之一,最为显著的是上官仪的第十四代孙曰有质,其名下三代四十八男丁,中进士二十二名,其中状元弟一名上官均(龙图阁侍制)。重和元年其家族曾中四名进士,占当年全国录取的百分之三点三。当时这支上官氏人口很众,在所居地(今官坊墟)已成一座城。据《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记载:有质生三子,长子上官曾,居城北,为北曾祖支派。次子上官凝,居城西为西凝祖支派。三子上官陶,居城南,为南陶祖支派。其遗址从遗存文物(神道碑)和二00三年上井人官承华挖池塘发现古街道,以此推断当时此村(原官坊墟)实在是有几里路的小山城。
当时这支上官氏人口之众和辉煌史可想而知。也正因为此等的辉煌,却遭来灭族之灾。
元朝初年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对这支有很多在宋朝朝廷为官的望族大肆抄洗,杀其族人,放火烧其村庄。闽樵本厚《序》载曰:“遂有斥族之祸,烬其居址,子孙离散,唯恨知昭武军忍心伤残龙脉,难于复旧。”元朝军队,破其风水。至今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被抄洗过的龙脉,一般都是下面葬有坟地,在后面的来龙上,洗挖出一条很深的沟槽。目前和平居住的这些上官氏是当时在相隔官坊墟五里之外的山脚下(前山坪)看坟人,幸免于难而开支衍派。然而也有不少四处逃亡,有些将投靠在外地为官的宗亲,和他们一起隐居深山。去上保官,也算是姓了一半。官府看起来不是姓上官也就不深究了。这就是上官变成官姓的主要因意。然而这一时间也是上官氏大举散迁各地的时间段。
据《邵武府志》记载:宋代上官氏在地方为官的基本都是在长江以南。因此如今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很多官姓之中的上官氏和当时和平上官家族都有很亲的血缘关系。二00八年第二届全国上官姓氏文化研讨会议期间,我曾看到广东普宁,秀岩老先生收集的广东《官氏族谱》,很明显看到是和平有质公的三子上官陶(三大支派之一)的后裔,该谱记载的陶公和《和平上官宗谱》记载的上官陶,时间都差不多。目前有很多地方都说祖籍地是邵武,但有些资料不全不能随意相接,必须证实无误才能相接。二00四年在长桐纪念上官周”会议时,我曾经帮宁化县曹坊乡的一支官氏无误的与邵武市上官相连接。二00九年第三届全国上官姓氏文化研讨会议时,我有帮湖南省醴陵市的一支派相连接族谱。
造成上官氏误姓官的第二个原因是:元、明、清时期,这支很强盛的上官家族,在受到重创后,文化低落。从宋代末年到明代,已相隔二百四十多年未续《谱》。在清代虽有过几次修篡,但族人中也只能个别参与校稿等。就算是续修《谱牒》也是一种形式。一个支派只存一部,长者保存,不管保存人是否有文化,从来没有人阅读,只是保存,待若干年后重新续修时拿出,换上一部新谱保管。像这种情况,在清代和近代,不仅我们家族这样,在文化落后的山区,经济条件差的环境里,很多姓氏皆如此。因此,很多的地方虽然《族谱》上写着上官氏,大家总认为是姓官,(个别人知道自己姓上官),但还是认为姓上官和姓官没有什么区别。这就好比邵武市有家庙二座,祠堂一座,上面都写着“上官家庙”和“上官宗祠”,而且还保存有相当完整的《宗谱》,上面同样写着《上官氏宗谱》却
没有人姓上官。到二00四年重修《谱牒》时,全市户籍二千多上官氏中,唯有三人姓上官,当时我也是姓官。我从二000年开始改姓,直到二00六年才正式改过来。
在很多姓官的地方,在用具上,墓碑上还能看到像“*”这样的字样。“*”代表“上官”。可“*”不是字,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造出这样的字体。我族人能懂,别人能懂吗?但是我相信创这字符者,不一定就是上官家族内的人。这样不是字的字样,在过去能写也能刻,可在现今社会,“”这样的字又怎能在电脑里找到?虽然错不在今天的你我,但是有错就必须纠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官姓有官姓的祖先,上官姓氏有上官姓氏的祖先。希望官姓之中的上官氏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给予纠正,不要以“混杂”的形式对待,更不能认错祖宗,虽然如今改姓不是一朝一日能办好的事,但只要大家有信心,努力去做,相信总有一天能完成此大任。
2010年3月于杨家畲
注:“*”这是上官两字变形写法。上官两个字上下合并为一个字,“上
”字去掉“一”,“官”字去掉“点”。此字电脑打不出来。
- 上一篇:姓氏文化研究要弘扬主旋律,要团结,不要分裂! 2020/11/22
- 下一篇:“上官”“官”“关”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