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
七月十五的文化内涵比别的节日更加丰富,同一天有三个节日:有道教的中元节,有佛教的盂兰节,有民间俗称为鬼节。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对祖先崇拜、敬孝道、报恩。
七月十五三个节是怎样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影响最大的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传统秋祭起源说。
道教起源说:以前民间把七月十五叫做“鬼节”,解放后通常叫中元节。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体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夜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天官在正月十五为人赐福,地官在七月十五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为人解厄。
佛教起源说:佛教经文《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祖的大弟子目犍连(中国人常叫他目连)见到母亲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销骨立,于是以钵盛饭菜送给母亲,母亲抓饭要往嘴里送,饭一到手就变成炭火。这时目连就向佛祖祈求救母的办法,佛陀说,你的母亲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此饿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肴、鲜果供养十方僧众,通过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为什么是七月十五,佛教中,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职人员的安居月,大家关在寺庙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结束,等于放假了。七月十五叫“佛欢喜日”。目连在这天供养僧众,解救了母亲。他为此感谢佛祖,还说应该让天下佛徒都可通过这种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由来。
盂兰是梵文,汉译为“倒悬”,形容饿鬼之苦,如人倒悬。唯有以盆盛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
秋祭起源说: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动,迎接秋神的降临,祭神之后就要祭祖,用珍鲜食品奉献给神明和祖先。中国传统认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获之神,也是掌管刑杀之神,是中国的死神。古代中国处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后,叫秋后问斩。秋祭的日期过去是随意的,立秋以后任何时间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为祭祖的日子。总之,七月十五的直接渊源是先秦时的秋祭。
中国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祖先崇拜观念,后来儒家提炼出孝悌亲亲意识,发展出宗族组织和社会结构。中国人的宗教观念很淡薄,祖宗观念很强烈。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必须允许中国人奉拜祖先,否则传不下去。佛教最终也接受了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目连救母就是个孝道故事。中国人的鬼神观念认为,人死了去往冥界,一切生活起居与活人无异,还要定期和我们产生信息沟通。因此有了悼亡活动,定期给亲人送吃的、送日用品、送冥币。
七月十五的习俗活动多姿多彩,基本可以归结为八类。
第一类,荐新祭祖,是这个日子的核心价值。道教说这天是地官赦罪日,佛教说是佛欢喜日。民间不是按照文献生活的,不想那些,只知道是祭祖悼亡的日子。
《东京梦华录》记载,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营销活动就开始了,出售各种祭奠物品、服装衣帽等。明清资料显示,西南很多地方从七月初七开始打扫家里,把祖宗牌位请出来,老人生前爱玩的字画之类挂出来。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要倒茶敬香。到了七月十五,就要送老人回去。除了接送老人的,还有上坟的。
第二类是焚楮送亡。楮是祭祀时焚烧的纸币,今人有诗:“又到中元送袱钱,晚风无语送青烟。时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就是自己老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但对祖先的思念始终不变。给先人化袱钱,要写包袱单子,就像填快递单一样,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话可以填七代
。单子必须小孩子来填,这其实是个家族教育,一面让孩子记住祖先名字。
第三类是布田祈谷,祈祷谷物丰收。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地官掌管丰收之事。拜地官,希望今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布田,就是在田里谷穗上挂五色小旗,也叫插彩。后来佛教烧地香,是对这个习俗的吸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这些习俗现在没了,但它们的变体还在。
第四类是普度施孤。帮自己祖先烧纸,也照看下邻居的祖先。过去扫墓修坟,左邻右舍的墓也要象征性地扫扫,打打招呼。和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差不多。
第五类是娱神赛会。在悼亡节日,这是地方社区很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过去上海每到举行祭礼活动,要把城隍老爷抬出来,彩车游行,伴以舞龙的吹打的踩高跷的。
第六类,赠羊寓教或者说赠羊寓孝。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七月份姥姥要给外孙外孙女送羊。以前送活羊,后来送面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送羊是让孩子知道从小要孝顺母亲。
第七类个是化生祝子。宋朝开始有的,到了七月时候,左邻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没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续香火。收礼的人家,要表示感谢吧,也得送点什么,这样礼尚往来,邻里关系自然结交得更好。
第八类是燃灯祈福,七月十五标志性的民俗活动。《史记》记载,西汉汉武帝时候就有了用点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惯,一代代传下来。《四库全书》记载,乾隆做了六十多年皇帝,年年写中元诗。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从承德山庄到皇家园林都办中元节。民国时期夏仁虎的诗说:
“北海灯船彻晓明, 游观士女夜倾城。
飘零卅六鸳鸯影, 相见香阶刬袜行”。
一般都是放荷叶灯。山东地方人拿蚌壳放灯,蚌壳里是平时存储的蜡烛油,点着后一个个放到河边,特别好看。关于点灯的文化意义,通常的说法点灯照冥。亡人在冥界,是阴暗的,点灯照亮他们回去的道路。还有种说法是祭神,也是给神灵看。中国人,凡是喜庆都要点灯。
过去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按过去民间祭拜的习惯,要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民间在中元节的时候,各家店铺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这一天人们一般都要早早回家,尤其是路上听到有人叫你名字的,千万别回头也别答应,直奔家里,早早休息。
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七月十五是对祖先崇拜、敬孝道、报恩之日。如佛教中七月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功德月”“报恩月”“孝道月”。从古到今,每逢七月十五,寺院大都会启建盂兰盆报恩孝亲法会,而信徒则为供僧、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
长久以来,中国的七月都一直被认为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这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民间的七月,仿佛“鬼影幢幢”。其实在佛教里,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所谓佛欢喜日,源自于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来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只在山中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此称为“结夏安居”。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到了七月十五日这天,也就是安居结束之日,所有僧众一一把自己的修行体悟向佛陀报告,等待佛陀的印可,这一天就叫做“僧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
我们也把七月份叫作“报恩月”。报恩,佛经里面是非常重视的,要报四重恩:
第一个就是报三宝恩。我们大家发菩提心——我想解脱生死、度一切众生、愿意成佛,以这样的愿来报答三宝的教育之恩。
第二个就是报父母恩。我们回向发愿时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希望过去、未来一切父母都能够离苦得乐、圆满成就,每个人都要这样去做。首先是这一世的父母,我们要孝敬;然后要想到未来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需要去帮助他们。
第三重恩是众生恩。众生就是我们所有身边的人。我们虽然每天穿着衣服,但是我们不知道做衣服的人是谁;我们住的房子,盖房子的人是谁,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每天在路上走,造马路的工人我们也不认识,而这一切人对我们都有真实的恩德。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有诸多困难,所以对我们身边的一切有情,都应该生起一种感恩的心。
第四个是报国土恩。国土恩就是对国家。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大地能够承载一切,也承载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家园。
综上所述,怀着感恩的心,用来对待我们的祖辈、父母、三宝、师长,还有身边的一切众生。七月十五日这天是祭祖之日,我们在世的所有人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是报恩之日,要教育我们的后代,牢记在心,永传后世。
- 上一篇:寻你三百年——平远寻祖记 2020/9/9
- 下一篇:河南 2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