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姓十八姓氏源流
芈姓十八姓氏源流
来源: 点击:1302 时间:2017-08-07
伍姓,姓氏源流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黄帝时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代以祖名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代沿袭伍姓,形成伍氏。
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屈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週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黄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其后代沿用其名字为屈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时代称屈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浙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所驻守、居住之地,出产良马。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重有记载:“屈产之乗。”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姬诡诸派公子夷吾守护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姬夷吾,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女孩则取名为姬妾。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逝世,大夫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姬夷吾。姬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穆公嬴任好请求护送,并许诺将来会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军护送即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立即毁约,在韩原之战中,晋惠公拒绝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作战时,晋惠公的战车被陷在烂泥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晋惠公这才赶紧命令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却置之不理。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差一点被杀了祭祀天帝。晋惠公在位期间,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丧失了与其他大国争衡较短长的资格。在晋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屈氏,世代相传。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复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为汉字单姓屈氏,其后子孙便以屈氏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屈出律,突厥名为屈出孤鲁,古突厥民族乃蛮部太阳汗之子。著名的西辽政权末代可汗。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成吉思汗灭突厥乃蛮部,太阳汗受伤致死,儿子屈出律逃跑,经畏兀儿、哈剌鲁,于公元1208年到西辽投靠古儿汗,古儿汗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联合花剌子模苏丹国的国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儿汗,夺取了西辽政权。屈出律即位后,积极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强迫西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们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进攻西辽。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西辽辖境后,首先宣布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兰教徒的拥护和支持。屈出律失去所有帮助,无法再呆,遂出逃至巴达哈伤的河谷,被当地猎人抓捕后送回给哲别,被哲别处死。在屈出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元、明时期汉化称屈氏,世代相传,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宁、阿克苏、喀什一带地区。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屈佳氏,满语为Ci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屈氏。
项姓氏源流
项(Xiàng)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建立了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项”命姓,称项姓。
2、周代有项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一带。项国是周的同姓(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7年被楚国所灭,项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项氏。
蓝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麻姓氏来历
麻(Má)姓源出有十:
1.1 源于芈姓
出自周朝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
著名的汉朝姓氏学家应劭在《氏姓》中记载:“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中国安徽砀山),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齐庄公姜购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大夫崔杼弑杀齐庄公,自为右相,以姜庆封为左相。到了周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庆封在争夺权势中落败被逐,逃奔吴国,吴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中国江苏镇江)。农历7月,楚灵王芈围(熊虔)为了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统领诸国联军伐吴国,先攻克朱方,执杀庆封并灭其族。楚灵王在还军时,又顺手灭了赖国(中国湖北宜城),之后命人在赖国筑城,打算迁许国于该地。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正当楚灵王向东扩张取得进展时,吴国也毫不示弱。得知庆封被杀后,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率吴国大军于同年冬季反击楚国,一举攻占楚国境内的麻(中国安徽砀山)、棘(中国河南永城)、栎(中国河南禹县)三邑,楚军一时溃不成军。第二年,楚灵王怨恨吴国为庆封之事而大举攻楚,并夺走三邑之地,心恨不解,率军再次伐吴国,楚军进至干溪(中国安徽利辛汝集镇),吴王余祭突出两军夹击,楚军又大败,只得退走。在这一历史时期,楚国麻邑之尹麻婴逃赴齐国,在齐国出任大夫,将麻氏族人分播至山东地区,世代相传。
1.2 源于地名
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在麻邑爆发了著名的“麻隧之战”。
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 年)秋季,秦桓公联合白狄攻击晋国,晋国在交刚击败了白狄。次年的(公元前578 年),晋厉公一面派使者征集诸侯军队,准备伐秦国;一面在农历4月5日派吕相(魏相)赴秦国,宣布与秦国断绝关系。其说辞是迄今所见春秋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也是一篇讨秦檄文。该文文笔犀利,语言生动,它历数晋、秦两国之间数十年的积怨,把责任全推到秦国一边,把秦国描绘成三心二意、背信弃德的国家。在政治上,它起到了动员诸侯参与伐秦的作用,也使楚国失去联秦、救秦的理由。这篇文告充分显示了晋国君臣在政治与外交斗争中的高超智慧。晋厉公率晋军并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联军直压秦境,拉开了麻隧之战的序幕。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中军将为栾书,中军佐为荀庚;上军将为士燮,上军佐为郤锜;下军将为韩厥,下军佐为荀罃;新军将为赵旃,新军佐为郤至。勇将郤毅亲自为晋厉公驾驭战车,骁将栾针则担任做车右,再加上齐、鲁、宋、郑、卫等八国联军,组成了强大的兵团,直抵秦国。秦国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水以东进行迎战。双方在麻隧(中国陕西泾阳)展开了激战,结果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在这场战争中,联军中的曹宣公姬彊则死于军中。秦军残部溃败退过泾河,晋军及诸侯联军亦渡过泾河,一直追击到侯丽(中国陕西礼泉)方才回师。
秦国经此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国西鄙的大患。晋国在麻隧战胜秦国之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麻隧,在此战之后出名,有居于该地之民遂以地名为姓氏,称麻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
1.3 源于居邑名称
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城固麻,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固麻,是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都城称谓,不是具体地名。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济传》中记载:“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
百济国,公元350~660 年,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据韩国所编《百济本国传说》的记载,其开国是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实际上,其国成立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谓的百济还是马韩民族的五十四个小部落国中之一,根本不能称作“国”。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 高句丽国灭乐浪郡、马韩灭带方郡之后,马韩五十四国中之一的伯济国起而统一邻近诸国,并取得带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济国。百济在建国时,所在地以今韩国京畿道为中心,北至黄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自建国始,百济国即不断遭受北方高句丽国的强大压力,龟缩于朝鲜半岛东南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百济国在倭奴国(日本)的援助下开始北进,并将固麻自慰礼城(韩国忠清南道牙山市)移往汉山(韩国京畿道广州 ),于东晋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开始遣使东晋王朝。
百济国的政治体系,基本上是将官位分为十六段,即:一左平,二达率,三恩率,四德率,五捍率,六奈率,七将德,八施德,九固德,十季德,十一对德,十二文督,十三武督,十四佐军,十五振武,十六克虞。其中除左平与达率各定为五人与三十人之外,恩率以下皆不定人数。百济国的文化,是以带方郡承传的中国文化为基础,且自建国以来即不断与中国交往,其目的不仅在促进两国间之政治外交,亦在摄取中华文化。据统计,汉城时代的一百年间,百济曾四次向东晋、十次向南朝宋、一次向北魏遣使纳贡。在熊津时代的六十年间,则曾三度遣使南齐、四次遣北梁。在所夫里时代,则曾二次遣北梁、六次遣南陈、二次遣北齐、一次遣北周、五次遣隋朝。到了唐朝时期,百济国则几乎是每年必派使节进贡,由于其交通对象多属中国南朝系统,故百济文化富有浓厚的南朝人文遗风,而南朝文化之精华在佛教,故佛教亦成了百济文化的中心。在百济灭亡之际,百济国著名的大将军黑齿常之非常景仰唐军大将苏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为大唐王朝的著名将领,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后被奸臣周兴诬陷,死于武则天的狱中。随黑齿常之投降唐军大将苏定方的百济兵将中,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固氏,世代相传。
1.4 源于官位
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翰林志》中记载:“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纶命,就是天子的诏命,分别书写在黄、白两种麻纸之上。降麻官,是历史上一种官制的俗称,出自唐朝时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书仪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
在史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五月乙亥,以枢密使西门思恭为凤翔监军。丙子,以宣徽使李顺融为枢密使。皆降白麻,于阎门出案,与将相同。”凡以白麻任命之官,当时官场称之为“降麻官”。这在史籍《春明退朝录》上有明确记载:“凡加食邑,宰相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一种制度形成之后,即使皇帝也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当其行为越出规矩时,也会遭到大臣的规谏。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任命宦官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窦文场提出希望得到白麻拟制,遭到了掌管白麻制书翰林学士的谏止。在史籍《新唐书·郑纲传》中记载:“窦文场恃功,阴讽宰相进拟如统军比。絪当作制,奏言:‘天子封建、或用宰相,以白麻署制,付中书、门下。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着为令也?’帝悟,更命中书作诏,并罢统军用麻矣。”在典籍《山堂肆考》中记载:“旧制,执政除罢,皆宣麻。吕惠公弼(枢密使),因争新法求去。王安石阴沮之。乃使舍人院命词,蔡齐时掌外制。乃缴词头,举故典论之。”白麻不仅是一种书仪形式,还是一种特权制度,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由隐而显的政治产物。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纲独揽,白麻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特殊的术语亦随之迅速消失。在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别称为姓氏者,皆称麻氏。
1.5 源于回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远在金国时期,就大同人麻秉彝为兵部尚书。到了明朝时期,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这些回族将领的后裔子孙皆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1.6 源于壮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方音mà,壮语本意为“犬”,是一支以犬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标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个旁别分支,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该氏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以谐音汉字为姓氏,汉称就是麻氏。
1.7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北元残余被明军大将蓝玉所溃后,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卫后,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7月开始大举侵犯明朝边界,脱脱不花带兀良哈人侵辽东,海西等部头人“卒死于也先之乱”(抚安东夷记)。也先从大同进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农历12月,也先杀了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皇帝”,之后率部征服建州,这时建州由猛哥铁木尔的异母弟凡察带领三百多户迁浑河(中国辽宁辽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强,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过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颜部迁到黄河母纳地。在达延汗统治时期经常冠明边,往西占据西海(中国青海)往东侵辽东,把兀良哈三卫置于自己的统治下。公元1433~1479年间,建州地区受到明朝和朝鲜联军的连续五次打击,元气大伤,此后与明朝和朝鲜保持了和平关系,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阿剌杀也先,鞑靼部孛来后杀了阿剌,立脱脱不花的儿子麻儿可儿为小王子。孛来专擅权力,西攻瓦剌部,又数劫三卫。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孛来引诱兀良哈三卫头目朵罗干,以九万骑攻入辽河。后三卫又东合海西兵(有叶赫、乌拉、哈达、辉发,锡伯)数次入侵辽东边塞,独出广宁、义州之间。蒙古翁牛特部首领毛里孩(毛里海)后来起兵杀了孛来,引发了蒙古诸部内争。最后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立麻儿可儿为达延汗(大元大可汗)。达延汗麻儿可儿,蒙古族全名为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他即汗位后,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最后击败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东西两部蒙古终于媾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时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达延汗又先后翦除了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达延汗最终确立了对东蒙古的统治地位。在达延汗麻儿可儿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冠汉姓者,称麻氏,世代相传。
1.8 源于傈僳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傈僳族麻氏,与梓氏同族,出自一个麻氏族,麻僳语为“梓扒”。
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据传麻氏族以善于种织麻而得名,后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氏,称麻氏。
1.9 源于土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语称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为“麻锡江孔”。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醛麻锡江”之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麻氏、马氏。
1.10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萨克达氏,亦称巴雅拉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阿扈河、叶赫、萨克达、赫图阿拉、那木都鲁、德里倭赫、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麻氏、苍氏、仓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2)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Hala,汉义“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海参威(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多冠汉姓为麻氏。
(3)满族鄂啰氏,满语为Elo Hala,汉义“麻线”,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麻氏、线氏。
钟姓起源 编辑本段
钟姓起源有: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子烈,属于避祸改姓为氏。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公子烈奔至许州(今河南许昌)。为避祸,他以自己曾被封为“钟邑大夫” 改子姓为钟氏世代繁衍至今。戴偃为宋戴公之后裔,戴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起源二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起源三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有羌族人内附,北魏孝文帝特赐其姓钟氏,全名为钟岂。其后裔子孙世代为钟氏至今。
起源四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少数民族中钟氏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氏(盘庚)、蓝氏(蓝光辉)、雷氏,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后来,有一个叫钟志深的汉族青年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因而由汉族改为畲族,并将汉姓钟氏带入畲族,钟志深遂成为畲族钟氏的始祖。
畲族钟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之地。
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钟吉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抚顺(今辽宁抚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ng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
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宗佳氏,亦称周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钟氏、周氏等。
⑵.满族觉罗氏,满语为Gioro Hala,后有冠汉姓为钟氏者。
起源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八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钟氏,源出贺郎格家部落钟鄂勒氏族,世居甘肃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汉姓为钟氏。
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十
源于钟离氏,属于复姓改单姓。
左姓氏渊源
2.1 第一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上古时期的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及<吕览>记载:“古有左国(今山西吕梁方山),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 史传,黄帝时期有一大臣名叫左彻,为当时著名的冶炼铸造专家。左彻曾帮助黄帝铸造了三口巨鼎于荆山之阳,然而,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左彻当时悲痛难当,泪如雨下,于是他拿来黄帝的衣冠、王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左彻之举,无疑为性情中人所为,因此获得了世人的普遍敬重。
据说,左彻为远古时期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其他立国之人无传,其后裔子孙遂承袭以先祖之国名为姓氏,世代称左氏至今,故左氏族人多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正确读音作zǔ(ㄗㄨˇ),今读作zuǒ(ㄗㄨㄛˇ)亦可。
2.2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左史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例如,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设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在楚威王熊商执政时期(公元前339~前329年),设有左史官倚相,均为左史官。
在左史戎夫、左史老、左史官倚相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左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3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其中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4 第四个渊源
《左传》原稿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引官职称谓而为姓氏者,如左师氏、左行氏、左军氏、左宫氏、左侍氏、左卫氏等等,皆为军制统领的官职称谓,其子孙后裔引为姓氏,成为复姓。在左师氏、左行氏、左军氏、左宫氏、左侍氏、左卫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5 第五个渊源
源于犹太族,出自宋朝时期入迁中原的犹太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宋王朝时期,有大量犹太民族留居于中原地区(今河南开封),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按汉俗取汉字单姓“左”为姓氏,称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6 第六个源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通志》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绰罗斯氏,源出厄鲁特蒙古喀尔喀中路二旗,即外扎萨克都尔伯特部、赛音诺颜部,其在明朝时期是蒙古民族最强大的部落之一,经常侵扰明朝境地,后世居厄鲁特地区(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青海、宁夏一带)。后有满族、裕固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olos Hala。
蒙古族绰罗斯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左氏,满族、裕固族绰罗斯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左氏。
2.7 第七个源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左氏,源于回族海氏大族,出自海南回族海氏家族。海南回族海氏,其先祖为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从军征至海南,后渡海落籍于琼山左所(今海南海口),后裔子孙多为海氏,如著名清官海瑞,就是海答儿的五世孙。
海南回族海氏家族中,有一分支族人后以居地名称为汉姓,称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8 第八个源源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两朝时期,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云南腾冲)、蒙化府(今云南巍山)等地的土司中有左氏,系彝族姓氏,源出中央政府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在其过程中引用汉姓为氏,多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今云南省巍山少数民族彝族中多有左氏,即其沿袭而来,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9 第九个源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哈思呼氏,亦称哈斯虎氏,满语为Hasihu Hala,汉义“左”,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清朝中叶以后即冠汉姓为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靳姓来源
1.1 主要来源:
来源一:
出自芈姓。据《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姓氏辨证》等所载,靳,春秋时楚地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孙以邑为氏。湖南有靳江,源自湘乡市大凫塘,经宁乡县,至黑石渡注入湘江,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上的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靳尚的后代食采于靳,因此以邑为氏,称为靳氏,望族出于西河。而根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两书记载,靳姓人的始祖,的确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国显赫一时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国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
来源二:
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匈奴民族中有改汉字单姓靳氏者。匈奴民族的靳氏一族,有靳准自立为王。
来源三:
他姓改姓,明末覆国,为避祸改国姓朱氏而随母舅姓靳而来。(见龙舒靳氏宗谱-谱中写元末仍为避祸)
景姓起源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源出楚大夫景差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怀、田、吴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2、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战国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3、出自他姓改姓或冒姓而来。如据《明史》上记载,明朝时的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后来改姓景。
4、出自少数民族中的景姓。满族、朝鲜族、阿昌族、傣族等皆有景姓。
得姓始祖:景差。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源自芈姓,楚国公族景差是这一姓氏的始祖,他是楚国的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可占一席之地的人物。他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他的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景姓在1000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古代的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望族居晋阳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故景氏后人奉景差为景姓的始祖。
鄂姓氏源流
鄂(è)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袁侯光曾封于鄂邑(今山西省乡宁县),其支庶子孙又的以其原封地鄂邑为姓,称为鄂姓。
源流二
亦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鄂侯,其后遂以鄂为姓,称为鄂氏。
源流三
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于鄂国(今湖北省鄂城),称鄂王。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鄂为姓,称鄂姓。
源流四
出自岳姓所改,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岳飞,被封为岳鄂王,他遇害以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逃亡江南,不敢以岳为姓,子孙散居各地,在黄梅县住(湖北省)的一支便以岳飞封号鄂为姓,称为鄂姓。
源流五
巴郡蛮族七姓中有鄂氏。
卓起源有三
2.1 源流一
出自芈姓,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包山楚简中又写作悼滑,为楚悼王之后,以谥号为氏。
2.2 源流二
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2.3 源流三
出自他族。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
得姓始祖
卓滑、卓声远、卓同、公子卓(熊卓)、卓异。
卓氏
能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属于避难拆字改姓为氏。
西周初期有一个贵族叫熊绎,是熊盈族(祝融氏)鬻熊一支的后裔。熊盈族曾在西周初期助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于荆山为根据地(今湖北南漳)以图发展。直到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熊绎始受封赐,子爵,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至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他仍保持向周王朝贡纳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夔国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夔子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与冝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成得臣,就是楚国令尹子玉,斗宜申就是楚国司马子西。二人率军灭掉夔国,把夔子俘回郢都,将夔子国的封地并入了楚国。
夔国的许多人本来皆为王族熊氏,在夔国被灭之后,熊挚的一些后代为了避免被株连,便去掉熊字的“火”字偏旁,改以神兽“能”的名称为姓氏,称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钮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能偃部,满语为Nioyan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能氏、钮氏等。[1]
庄姓氏源流
庄姓家世的源流悠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此姓。
来源有三,主要源于黄帝。
一、出自楚庄王之后。春秋时候,楚国有位国君叫芈旅,他死后谥号为“庄”,历史上称为楚庄公。《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于荆蛮之地,建楚。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称为庄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庄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庄姓,楚庄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
二、出自宋国武庄王之后。这一支庄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字庄,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宋国初任国君是微子,人称殷微子、微子开、微子启、他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之兄,曾封于微,多次规劝纣王无效之后,愤然出走。后被周天子封于宋,为春秋时宋国始祖,传到宋戴公时,名武字庄,子孙后代便以王父字“庄”为氏。追根究底,这一支庄氏也是黄帝后裔,因为微子是汤王(武汤、天正、成烫、商汤、成唐、唐大乙、高祖乙)的后代,而汤的先祖依次是帝喾,而帝喾的父亲为蟜极,蟜极的祖父为少昊,少昊之父是玄嚣,玄嚣又是黄帝的长子。所以这一支庄氏仍然是光彩的黄帝子孙。这一支庄姓虽然比上一支庄氏出现的早,但仅活动在河南东部、南部一带。,另外还有几种说法:
三、回族、满族、台湾土著族等民族均有庄姓。唐初,庄姓开始南迁。开闽始祖叫庄文盛、庄森。清朝康熙年间由闽、粤进入台湾。
得姓始祖: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族,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申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权臣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庄王知人善任,终于使楚国迅速强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迫使郑、宋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其谥号为氏,称庄姓。他们尊楚庄王为其得姓始祖。
慎、真姓氏源流
慎姓源出有二:
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真(Zhēn 眞)姓源出有三:
1、出自夏朝时大禹有五佐臣之一真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载:“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夏朝初大禹治水时,有一个得力助手名真窥,其后代有的以其祖名真为姓,称为真氏。
2、出自古代东北百济族的八姓中有真姓。据《唐书·突厥传》、《姓解·一二一·口部》等载,百济族八姓是沙、刕、燕、解、真(又称贞)、国、木、苗。
3、出自芈姓,为南宋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睿名讳,由慎氏改为真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据《宋史》载,至南宋时,宋孝宗讳慎,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睿(“慎”的古字)名讳,改慎氏改为真氏,其后代遂相传姓真。
敖姓姓氏源流
1、源于上古,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师太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远古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古大敖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敖山一带,国人被史称大敖氏。传说,著名的黄帝之孙、号高阳氏的颛顼古帝就是大敖氏的学生。大敖氏,亦称太敖。在大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敖氏族人大多尊奉太敖(大敖)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的封地敖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西周初期,有黄帝的裔孙被周武王姬发再次封于敖山(今河南荥阳),再建大敖国。大敖国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所吞并,之后其故国之地经常成为晋、郑两国军队争战的战畅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敖,郑地,今近荥阳。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山,皆在荥阳县西北。”大敖国灭亡之后,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春秋时期,楚国有楚共王芈审(熊审,公元前590~前560年),他的孙子叫做芈贠(熊麇),字敖,在被立为楚王四年后被叔父公子围(芈围,即熊虔)弑杀,因此没有谥号,时称“楚熊敖”。芈员是楚康王芈昭(熊居)的长子,春秋时期楚国第九任国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5~541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周简王姬夷四十一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逝世,芈贠继位为楚王,时称楚熊敖。因令尹子木与楚康王同年而迁逝,芈贠继位后就任用堂叔公子围为令尹。本来,楚熊敖想以亲堂叔辅政,更加巩固自己的君位,却哪知为自己四年后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在楚康王执政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订立了“西门之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弥兵罢战,楚熊敖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较为太平,仅与吴国在东部江淮地区偶有小型冲突。但是由于楚熊敖还年轻,因此楚国大权尽归公子围之手。
公子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为了邀功请赏,公子围曾在周简王姬夷三十九年(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讨伐郑国的战役中,不顾贵为王弟的身份与县尹穿封戍争抢战功,竟然想将穿封戍所俘获的郑国大将皇颉抢为自己的战利品,传下了“上下其手”的千古成语。
自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后,公子围大权大握,更是有持无恐,为所欲为。他眼见楚熊敖年轻,便野心勃勃地觊觎王权。一面大力培养自己的亲信,结好大将伍举、蒍罢,一面以“去令尹之偏,断王之四体”的策略,想法设法剪除楚熊敖的势力。
周景王姬贵二年(楚熊敖二年,公元前543年),公子围以“莫须有”的罪名捕杀了对楚熊敖忠心耿耿的大司马蒍掩,霸占其室。不久又抢占了斗成然的采邑,将其贬为郊尹。后来公子围又打着修筑城池,巩固国防的旗号,将右尹子干、宫厩尹子晰和太宰伯州梨调出郢都,外出修筑雠(今河南鲁山)、栎(今河南新蔡)、郏(今湖北襄阳)等城,彻底扫除了自己篡夺王位的障碍。之后,公子围派其心腹蒍罢出使鲁国,鲁国大夫叔孙豹见到蒍罢后,曾仔细询问公子围的执政原则和能力,他从蒍罢吞吐、遮掩的谈论中,断定公子围必将弑君篡权。卫国的文子在周景王三年(楚熊敖三年,公元前542年)见了公子围的威仪后,也曾对卫襄公说:“楚国的令尹象国君,一定会篡权夺位。不过却不能善终。”卫国人因此对其也是有所警惕的。
一次,公子围随同楚熊敖外出打猎时,右尹申无宇就认为其礼仪不合规矩,还用佩刀将他超过尺寸的旗帜砍断了。
周景王四年(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春,公子围与晋国大夫赵武、以及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国君及其大夫盟于郑国的虢地(今河南郑州),以重温楚康王在周简王四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订立的西门之盟原则。会盟中,楚国公子围竟然公开用诸候相会的礼仪,不仅服饰完全一如楚熊敖,而且盗用“立二小臣执戈立于前”的仪式,他在国内接见各国诸候,各国公使,甚至外出田猎时,也都毫无顾忌地盗用楚熊敖的威仪,篡位野心已招然若揭。在“虢之会”上,鲁国的叔孙穆子就说:“公子围真是美极了,一点都不像个大夫,简直就像国君了。”
公子围的野心在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一年,他受楚熊郏敖所托与伍举出使郑国,还没有走出国境,就收到了亲信从都城送来的秘报,说是楚熊敖生了重病,他叫伍举继续出使郑国,自己却马上返回了楚国。
公子围借进宫询问楚熊=敖病情的机会,竟用自己的帽带无情地勒死了亲侄子、国君楚熊敖,又杀死了在场的楚熊敖的儿子公子莫和平夏王。楚熊敖在王位上只有四年,就被堂叔杀害了。
闻知都城发生了内乱,公子围派遣在外筑城的两个弟弟赶紧逃跑,右尹熊无宇逃到了晋国、宫厩尹熊子晰逃到了郑国。而大夫伯州犁则来不及逃跑,被公子围派人杀死了。
公子围成功地发生了宫廷政变并控制住国内局势后,将楚熊敖葬在了郏城(今湖北襄樊襄阳区),所以该城此后称作“郏敖城”,楚熊敖也因此被历史称记为“楚熊郏敖”。
第二年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公子围正式自立为楚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执政后起用亲信蒍罢(子荡)为令尹、以蒍启强为太宰,这三人皆是楚国贵族中的强硬派,而且皆十分精明强干,楚国从此又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在楚熊郏敖的后裔子孙、族人以及郏城住民中,多有以先祖称号或地名为姓氏者,称敖氏、郏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无谥号的“敖”氏。春秋中期以后,在楚国国君中凡是被废、被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是楚国的典制。在这些被废、被弑的楚国君主、贵族的后代以及家人中,也均有被称为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的记载:⑴.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萨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所冠汉姓中有敖氏。 ⑵.蒙古族乌锡氏,亦称乌新氏、吴西勒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世居赫彻木(今辽宁新宾),西拉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si Hala,汉义“母水泰,所冠汉姓多为敖氏、吴氏。⑶.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氏、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家族,世居扎库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egi Hala,汉义“太子”,满义“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云氏、鄂氏、赵氏等。⑷.蒙古族翁高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⑸.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⑹.蒙古族敖陶格图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敖辰氏,满语为Aocen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冠汉姓为敖氏。 ⑵.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陈氏、黄氏等。⑶.满族敖佳氏,满语为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者。⑷.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乌喇、辉发、哈达、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
7、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氏。⑴.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即托欣(多金)谋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⑵.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⑶.达斡尔族额诺氏,亦称鄂嫩氏、鄂诺氏、鄂内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北岸、鄂嫩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吴氏等。⑷.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亦称索多哩氏、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敖拉索都尔氏等,为达斡尔族敖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世居黑龙江北岸。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dol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贡氏、索氏、阎氏等。
8、源于清朝满洲部族,属于汉化改姓氏。在清朝时期的满洲部族中,有一脱谱姓氏叫作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人数很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在满语中,oko义为“犁铧”;而在古代通古斯语、突厥语中,ocoa义为“苦”;本书疑其为中亚古花喇子模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在古代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国人中,有贵族欧寇哈氏。在中国历史上,“老满州人”实际上只是一种泛称,并非专指女真族人,而是包含有多种民族,因此,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敖氏、欧氏、区氏等。
荆姓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的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就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被封为子爵,“赐江上楚蛮之地”即湖北荆山地区,熊绎遂率族迁落荆地,建都于丹阳,因称荆国,仍事于周成王。这是芈楚族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江汉平原的湖北地区,也是荆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认封。
“荆陵”,也是楚国的别号,春秋初期的楚国在尚未崛起于诸侯以前就号称“荆”,后来“荆楚”二字多被史家连在一起使用,专指春秋至先秦时期的楚国。荆国传到楚文王熊赀执政以后,他将都城从丹阳迁于郢(今湖北江陵),此后为扩充领域,不断与中原诸夏发生战事。
到了楚文王次子芈頵(熊恽)在周惠王姬阆五年(楚堵敖熊艰五年,公元前672年)杀其兄楚王堵敖(亦称熊囏)而自立为楚成王之后(公元前671~前628年在位),自改荆国为楚国。楚成王在位时期尽力结好中原诸侯,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了夷越,随后大力开拓江南,迅速壮大楚国实力。到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楚成王十七年,公元前655年)以后,楚成王已经国家治理得实力大增,遂频繁出兵,先后吞灭了珐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周边的诸侯国,从此楚国声威大长,开始与中原诸夏争夺霸权地位,并积极干预中原诸侯的国政事务。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郑国,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
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战国末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公孙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
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在晋国还有庆郑,皆为齐桓公之支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任上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庆封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齐国国政,不久这二人再晋升为左右相国。
后因崔杼家族挑起齐国内乱,庆封以弑君之罪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予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荒淫无度,肆意享受,结果引起了齐国满朝对庆氏家族的强烈不满。不久,庆封的亲信家臣卢蒲癸与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合谋杀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就逃至吴国。
当时的吴王姬诸樊将吴地朱方之邑(今江苏丹徒)赐封给了庆封,齐国的庆氏宗族闻讯纷纷赶来相聚,自此,庆氏一族富于吴地。由于朱方之邑地近荆楚,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指地为氏者,分衍出一支荆氏。而其他庆氏族人则在东汉安帝刘祜执政时期(公元107~125年在位),为避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纷改庆氏为贺氏、封氏等其他姓氏。
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
红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子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在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因此又史称其为熊挚红、熊红,他受封于鄂(今湖北),称鄂王。熊挚红是荆国早期君主楚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熊执疵。由于长兄熊康早逝,因此楚熊渠由熊挚红继位荆国君主。但老三越章王熊执疵不服,遂发动了政变,弑杀了兄长熊挚红,之后自立为荆国之君,还改名为熊延。
熊挚红被弑之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红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祁姓,出自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受封于红地(今江苏肖县西南一带),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红侯富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但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没有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庶支系儿孙还很多。在这些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红氏;另外在红地的原住民中,亦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称红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红氏族人大多尊奉刘富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乌兰氏,汉义“红花”,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乌兰氏多冠汉姓为红氏、洪氏等。
⑵.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和硕氏、土日根氏,汉义就是“红色”,后有冠汉姓为红氏者。
⑶.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图娅氏,汉义“红霞”,原是古萨满教女祭司的称谓,后逐渐成为一个姓氏群体,从事巫医、婚媒、舞蹈等事务更多一些,现多为蒙古族女子的名字,明朝时期即有冠汉姓为红氏者。
⑷.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巴日氏,汉义“红虎”,原来是一种王府卫队的称谓,后逐渐成为一个姓氏群体,明朝时期即有冠汉姓为红氏、虎氏等者。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满族诺拉氏:满语为Nora mongu,汉义“耙、拉棍”,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非常少,主要居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诺拉氏部族有四个分支:即红氏(Fulg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黄氏(Suajan mongu)和努尼氏(Nuni mongu)。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诺拉氏多冠汉姓为那氏,而其四个分支中,则多称红氏、黄氏、紫氏、尼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吴扎氏:满语为Wuza mongu,汉义“谷物”,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众多,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吴扎氏部族有四个分支:红氏(Fulgjan mongu)、黄氏(Sua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白氏(Sunghua mongu),其主支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其他四个分支有改称吴氏者,也有按原姓氏的汉义保持原称谓者,分称红氏、黄氏、紫氏、白氏,世代相传至今。[1]
上官姓氏源流
上官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芈姓,战国时期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
....................2
来源: 点击:1302 时间:2017-08-07
伍姓,姓氏源流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黄帝时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代以祖名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代沿袭伍姓,形成伍氏。
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屈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週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黄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其后代沿用其名字为屈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时代称屈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浙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所驻守、居住之地,出产良马。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重有记载:“屈产之乗。”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姬诡诸派公子夷吾守护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姬夷吾,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女孩则取名为姬妾。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逝世,大夫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姬夷吾。姬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穆公嬴任好请求护送,并许诺将来会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军护送即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立即毁约,在韩原之战中,晋惠公拒绝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作战时,晋惠公的战车被陷在烂泥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晋惠公这才赶紧命令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却置之不理。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差一点被杀了祭祀天帝。晋惠公在位期间,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丧失了与其他大国争衡较短长的资格。在晋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屈氏,世代相传。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复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为汉字单姓屈氏,其后子孙便以屈氏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屈出律,突厥名为屈出孤鲁,古突厥民族乃蛮部太阳汗之子。著名的西辽政权末代可汗。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成吉思汗灭突厥乃蛮部,太阳汗受伤致死,儿子屈出律逃跑,经畏兀儿、哈剌鲁,于公元1208年到西辽投靠古儿汗,古儿汗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联合花剌子模苏丹国的国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儿汗,夺取了西辽政权。屈出律即位后,积极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强迫西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们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进攻西辽。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西辽辖境后,首先宣布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兰教徒的拥护和支持。屈出律失去所有帮助,无法再呆,遂出逃至巴达哈伤的河谷,被当地猎人抓捕后送回给哲别,被哲别处死。在屈出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元、明时期汉化称屈氏,世代相传,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宁、阿克苏、喀什一带地区。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屈佳氏,满语为Ci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屈氏。
项姓氏源流
项(Xiàng)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建立了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项”命姓,称项姓。
2、周代有项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一带。项国是周的同姓(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7年被楚国所灭,项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项氏。
蓝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麻姓氏来历
麻(Má)姓源出有十:
1.1 源于芈姓
出自周朝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
著名的汉朝姓氏学家应劭在《氏姓》中记载:“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中国安徽砀山),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齐庄公姜购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大夫崔杼弑杀齐庄公,自为右相,以姜庆封为左相。到了周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庆封在争夺权势中落败被逐,逃奔吴国,吴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中国江苏镇江)。农历7月,楚灵王芈围(熊虔)为了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统领诸国联军伐吴国,先攻克朱方,执杀庆封并灭其族。楚灵王在还军时,又顺手灭了赖国(中国湖北宜城),之后命人在赖国筑城,打算迁许国于该地。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正当楚灵王向东扩张取得进展时,吴国也毫不示弱。得知庆封被杀后,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率吴国大军于同年冬季反击楚国,一举攻占楚国境内的麻(中国安徽砀山)、棘(中国河南永城)、栎(中国河南禹县)三邑,楚军一时溃不成军。第二年,楚灵王怨恨吴国为庆封之事而大举攻楚,并夺走三邑之地,心恨不解,率军再次伐吴国,楚军进至干溪(中国安徽利辛汝集镇),吴王余祭突出两军夹击,楚军又大败,只得退走。在这一历史时期,楚国麻邑之尹麻婴逃赴齐国,在齐国出任大夫,将麻氏族人分播至山东地区,世代相传。
1.2 源于地名
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在麻邑爆发了著名的“麻隧之战”。
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 年)秋季,秦桓公联合白狄攻击晋国,晋国在交刚击败了白狄。次年的(公元前578 年),晋厉公一面派使者征集诸侯军队,准备伐秦国;一面在农历4月5日派吕相(魏相)赴秦国,宣布与秦国断绝关系。其说辞是迄今所见春秋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也是一篇讨秦檄文。该文文笔犀利,语言生动,它历数晋、秦两国之间数十年的积怨,把责任全推到秦国一边,把秦国描绘成三心二意、背信弃德的国家。在政治上,它起到了动员诸侯参与伐秦的作用,也使楚国失去联秦、救秦的理由。这篇文告充分显示了晋国君臣在政治与外交斗争中的高超智慧。晋厉公率晋军并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联军直压秦境,拉开了麻隧之战的序幕。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中军将为栾书,中军佐为荀庚;上军将为士燮,上军佐为郤锜;下军将为韩厥,下军佐为荀罃;新军将为赵旃,新军佐为郤至。勇将郤毅亲自为晋厉公驾驭战车,骁将栾针则担任做车右,再加上齐、鲁、宋、郑、卫等八国联军,组成了强大的兵团,直抵秦国。秦国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水以东进行迎战。双方在麻隧(中国陕西泾阳)展开了激战,结果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在这场战争中,联军中的曹宣公姬彊则死于军中。秦军残部溃败退过泾河,晋军及诸侯联军亦渡过泾河,一直追击到侯丽(中国陕西礼泉)方才回师。
秦国经此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国西鄙的大患。晋国在麻隧战胜秦国之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麻隧,在此战之后出名,有居于该地之民遂以地名为姓氏,称麻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
1.3 源于居邑名称
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城固麻,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固麻,是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都城称谓,不是具体地名。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济传》中记载:“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
百济国,公元350~660 年,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据韩国所编《百济本国传说》的记载,其开国是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实际上,其国成立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谓的百济还是马韩民族的五十四个小部落国中之一,根本不能称作“国”。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 高句丽国灭乐浪郡、马韩灭带方郡之后,马韩五十四国中之一的伯济国起而统一邻近诸国,并取得带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济国。百济在建国时,所在地以今韩国京畿道为中心,北至黄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自建国始,百济国即不断遭受北方高句丽国的强大压力,龟缩于朝鲜半岛东南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百济国在倭奴国(日本)的援助下开始北进,并将固麻自慰礼城(韩国忠清南道牙山市)移往汉山(韩国京畿道广州 ),于东晋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开始遣使东晋王朝。
百济国的政治体系,基本上是将官位分为十六段,即:一左平,二达率,三恩率,四德率,五捍率,六奈率,七将德,八施德,九固德,十季德,十一对德,十二文督,十三武督,十四佐军,十五振武,十六克虞。其中除左平与达率各定为五人与三十人之外,恩率以下皆不定人数。百济国的文化,是以带方郡承传的中国文化为基础,且自建国以来即不断与中国交往,其目的不仅在促进两国间之政治外交,亦在摄取中华文化。据统计,汉城时代的一百年间,百济曾四次向东晋、十次向南朝宋、一次向北魏遣使纳贡。在熊津时代的六十年间,则曾三度遣使南齐、四次遣北梁。在所夫里时代,则曾二次遣北梁、六次遣南陈、二次遣北齐、一次遣北周、五次遣隋朝。到了唐朝时期,百济国则几乎是每年必派使节进贡,由于其交通对象多属中国南朝系统,故百济文化富有浓厚的南朝人文遗风,而南朝文化之精华在佛教,故佛教亦成了百济文化的中心。在百济灭亡之际,百济国著名的大将军黑齿常之非常景仰唐军大将苏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为大唐王朝的著名将领,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后被奸臣周兴诬陷,死于武则天的狱中。随黑齿常之投降唐军大将苏定方的百济兵将中,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固氏,世代相传。
1.4 源于官位
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翰林志》中记载:“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纶命,就是天子的诏命,分别书写在黄、白两种麻纸之上。降麻官,是历史上一种官制的俗称,出自唐朝时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书仪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
在史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五月乙亥,以枢密使西门思恭为凤翔监军。丙子,以宣徽使李顺融为枢密使。皆降白麻,于阎门出案,与将相同。”凡以白麻任命之官,当时官场称之为“降麻官”。这在史籍《春明退朝录》上有明确记载:“凡加食邑,宰相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一种制度形成之后,即使皇帝也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当其行为越出规矩时,也会遭到大臣的规谏。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任命宦官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窦文场提出希望得到白麻拟制,遭到了掌管白麻制书翰林学士的谏止。在史籍《新唐书·郑纲传》中记载:“窦文场恃功,阴讽宰相进拟如统军比。絪当作制,奏言:‘天子封建、或用宰相,以白麻署制,付中书、门下。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着为令也?’帝悟,更命中书作诏,并罢统军用麻矣。”在典籍《山堂肆考》中记载:“旧制,执政除罢,皆宣麻。吕惠公弼(枢密使),因争新法求去。王安石阴沮之。乃使舍人院命词,蔡齐时掌外制。乃缴词头,举故典论之。”白麻不仅是一种书仪形式,还是一种特权制度,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由隐而显的政治产物。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纲独揽,白麻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特殊的术语亦随之迅速消失。在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别称为姓氏者,皆称麻氏。
1.5 源于回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远在金国时期,就大同人麻秉彝为兵部尚书。到了明朝时期,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这些回族将领的后裔子孙皆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1.6 源于壮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方音mà,壮语本意为“犬”,是一支以犬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标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个旁别分支,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该氏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以谐音汉字为姓氏,汉称就是麻氏。
1.7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北元残余被明军大将蓝玉所溃后,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卫后,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7月开始大举侵犯明朝边界,脱脱不花带兀良哈人侵辽东,海西等部头人“卒死于也先之乱”(抚安东夷记)。也先从大同进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农历12月,也先杀了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皇帝”,之后率部征服建州,这时建州由猛哥铁木尔的异母弟凡察带领三百多户迁浑河(中国辽宁辽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强,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过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颜部迁到黄河母纳地。在达延汗统治时期经常冠明边,往西占据西海(中国青海)往东侵辽东,把兀良哈三卫置于自己的统治下。公元1433~1479年间,建州地区受到明朝和朝鲜联军的连续五次打击,元气大伤,此后与明朝和朝鲜保持了和平关系,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阿剌杀也先,鞑靼部孛来后杀了阿剌,立脱脱不花的儿子麻儿可儿为小王子。孛来专擅权力,西攻瓦剌部,又数劫三卫。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孛来引诱兀良哈三卫头目朵罗干,以九万骑攻入辽河。后三卫又东合海西兵(有叶赫、乌拉、哈达、辉发,锡伯)数次入侵辽东边塞,独出广宁、义州之间。蒙古翁牛特部首领毛里孩(毛里海)后来起兵杀了孛来,引发了蒙古诸部内争。最后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立麻儿可儿为达延汗(大元大可汗)。达延汗麻儿可儿,蒙古族全名为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他即汗位后,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最后击败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东西两部蒙古终于媾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时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达延汗又先后翦除了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达延汗最终确立了对东蒙古的统治地位。在达延汗麻儿可儿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冠汉姓者,称麻氏,世代相传。
1.8 源于傈僳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傈僳族麻氏,与梓氏同族,出自一个麻氏族,麻僳语为“梓扒”。
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据传麻氏族以善于种织麻而得名,后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氏,称麻氏。
1.9 源于土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语称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为“麻锡江孔”。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醛麻锡江”之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麻氏、马氏。
1.10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萨克达氏,亦称巴雅拉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阿扈河、叶赫、萨克达、赫图阿拉、那木都鲁、德里倭赫、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麻氏、苍氏、仓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2)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Hala,汉义“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海参威(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多冠汉姓为麻氏。
(3)满族鄂啰氏,满语为Elo Hala,汉义“麻线”,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麻氏、线氏。
钟姓起源 编辑本段
钟姓起源有: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子烈,属于避祸改姓为氏。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公子烈奔至许州(今河南许昌)。为避祸,他以自己曾被封为“钟邑大夫” 改子姓为钟氏世代繁衍至今。戴偃为宋戴公之后裔,戴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起源二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起源三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有羌族人内附,北魏孝文帝特赐其姓钟氏,全名为钟岂。其后裔子孙世代为钟氏至今。
起源四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少数民族中钟氏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氏(盘庚)、蓝氏(蓝光辉)、雷氏,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后来,有一个叫钟志深的汉族青年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因而由汉族改为畲族,并将汉姓钟氏带入畲族,钟志深遂成为畲族钟氏的始祖。
畲族钟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之地。
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钟吉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抚顺(今辽宁抚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ng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
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宗佳氏,亦称周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钟氏、周氏等。
⑵.满族觉罗氏,满语为Gioro Hala,后有冠汉姓为钟氏者。
起源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八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钟氏,源出贺郎格家部落钟鄂勒氏族,世居甘肃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汉姓为钟氏。
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十
源于钟离氏,属于复姓改单姓。
左姓氏渊源
2.1 第一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上古时期的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及<吕览>记载:“古有左国(今山西吕梁方山),以国为氏,黄帝臣左彻为其后。” 史传,黄帝时期有一大臣名叫左彻,为当时著名的冶炼铸造专家。左彻曾帮助黄帝铸造了三口巨鼎于荆山之阳,然而,黄帝在鼎成之日与世长辞。左彻当时悲痛难当,泪如雨下,于是他拿来黄帝的衣冠、王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左彻之举,无疑为性情中人所为,因此获得了世人的普遍敬重。
据说,左彻为远古时期左国之嫡裔,由于左国其他立国之人无传,其后裔子孙遂承袭以先祖之国名为姓氏,世代称左氏至今,故左氏族人多奉左彻为其得姓始祖,正确读音作zǔ(ㄗㄨˇ),今读作zuǒ(ㄗㄨㄛˇ)亦可。
2.2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左史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例如,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设有左史戎夫、左史老;在楚威王熊商执政时期(公元前339~前329年),设有左史官倚相,均为左史官。
在左史戎夫、左史老、左史官倚相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左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3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左、右公子之分,其中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4 第四个渊源
《左传》原稿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引官职称谓而为姓氏者,如左师氏、左行氏、左军氏、左宫氏、左侍氏、左卫氏等等,皆为军制统领的官职称谓,其子孙后裔引为姓氏,成为复姓。在左师氏、左行氏、左军氏、左宫氏、左侍氏、左卫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5 第五个渊源
源于犹太族,出自宋朝时期入迁中原的犹太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宋王朝时期,有大量犹太民族留居于中原地区(今河南开封),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按汉俗取汉字单姓“左”为姓氏,称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6 第六个源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通志》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绰罗斯氏,源出厄鲁特蒙古喀尔喀中路二旗,即外扎萨克都尔伯特部、赛音诺颜部,其在明朝时期是蒙古民族最强大的部落之一,经常侵扰明朝境地,后世居厄鲁特地区(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青海、宁夏一带)。后有满族、裕固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olos Hala。
蒙古族绰罗斯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左氏,满族、裕固族绰罗斯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左氏。
2.7 第七个源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左氏,源于回族海氏大族,出自海南回族海氏家族。海南回族海氏,其先祖为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从军征至海南,后渡海落籍于琼山左所(今海南海口),后裔子孙多为海氏,如著名清官海瑞,就是海答儿的五世孙。
海南回族海氏家族中,有一分支族人后以居地名称为汉姓,称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8 第八个源源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两朝时期,云南永昌府腾越亭(今云南腾冲)、蒙化府(今云南巍山)等地的土司中有左氏,系彝族姓氏,源出中央政府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在其过程中引用汉姓为氏,多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今云南省巍山少数民族彝族中多有左氏,即其沿袭而来,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2.9 第九个源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哈思呼氏,亦称哈斯虎氏,满语为Hasihu Hala,汉义“左”,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清朝中叶以后即冠汉姓为左氏,正确读音作zuǒ(ㄗㄨㄛˇ)。
靳姓来源
1.1 主要来源:
来源一:
出自芈姓。据《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姓氏辨证》等所载,靳,春秋时楚地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孙以邑为氏。湖南有靳江,源自湘乡市大凫塘,经宁乡县,至黑石渡注入湘江,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上的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靳尚的后代食采于靳,因此以邑为氏,称为靳氏,望族出于西河。而根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两书记载,靳姓人的始祖,的确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国显赫一时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国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
来源二:
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匈奴民族中有改汉字单姓靳氏者。匈奴民族的靳氏一族,有靳准自立为王。
来源三:
他姓改姓,明末覆国,为避祸改国姓朱氏而随母舅姓靳而来。(见龙舒靳氏宗谱-谱中写元末仍为避祸)
景姓起源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源出楚大夫景差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怀、田、吴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2、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战国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3、出自他姓改姓或冒姓而来。如据《明史》上记载,明朝时的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后来改姓景。
4、出自少数民族中的景姓。满族、朝鲜族、阿昌族、傣族等皆有景姓。
得姓始祖:景差。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源自芈姓,楚国公族景差是这一姓氏的始祖,他是楚国的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可占一席之地的人物。他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他的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景姓在1000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古代的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望族居晋阳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故景氏后人奉景差为景姓的始祖。
鄂姓氏源流
鄂(è)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袁侯光曾封于鄂邑(今山西省乡宁县),其支庶子孙又的以其原封地鄂邑为姓,称为鄂姓。
源流二
亦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鄂侯,其后遂以鄂为姓,称为鄂氏。
源流三
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于鄂国(今湖北省鄂城),称鄂王。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鄂为姓,称鄂姓。
源流四
出自岳姓所改,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岳飞,被封为岳鄂王,他遇害以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逃亡江南,不敢以岳为姓,子孙散居各地,在黄梅县住(湖北省)的一支便以岳飞封号鄂为姓,称为鄂姓。
源流五
巴郡蛮族七姓中有鄂氏。
卓起源有三
2.1 源流一
出自芈姓,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包山楚简中又写作悼滑,为楚悼王之后,以谥号为氏。
2.2 源流二
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2.3 源流三
出自他族。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
得姓始祖
卓滑、卓声远、卓同、公子卓(熊卓)、卓异。
卓氏
能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属于避难拆字改姓为氏。
西周初期有一个贵族叫熊绎,是熊盈族(祝融氏)鬻熊一支的后裔。熊盈族曾在西周初期助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于荆山为根据地(今湖北南漳)以图发展。直到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熊绎始受封赐,子爵,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至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他仍保持向周王朝贡纳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夔国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夔子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与冝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成得臣,就是楚国令尹子玉,斗宜申就是楚国司马子西。二人率军灭掉夔国,把夔子俘回郢都,将夔子国的封地并入了楚国。
夔国的许多人本来皆为王族熊氏,在夔国被灭之后,熊挚的一些后代为了避免被株连,便去掉熊字的“火”字偏旁,改以神兽“能”的名称为姓氏,称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钮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能偃部,满语为Nioyan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能氏、钮氏等。[1]
庄姓氏源流
庄姓家世的源流悠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此姓。
来源有三,主要源于黄帝。
一、出自楚庄王之后。春秋时候,楚国有位国君叫芈旅,他死后谥号为“庄”,历史上称为楚庄公。《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于荆蛮之地,建楚。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称为庄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庄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庄姓,楚庄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
二、出自宋国武庄王之后。这一支庄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字庄,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宋国初任国君是微子,人称殷微子、微子开、微子启、他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之兄,曾封于微,多次规劝纣王无效之后,愤然出走。后被周天子封于宋,为春秋时宋国始祖,传到宋戴公时,名武字庄,子孙后代便以王父字“庄”为氏。追根究底,这一支庄氏也是黄帝后裔,因为微子是汤王(武汤、天正、成烫、商汤、成唐、唐大乙、高祖乙)的后代,而汤的先祖依次是帝喾,而帝喾的父亲为蟜极,蟜极的祖父为少昊,少昊之父是玄嚣,玄嚣又是黄帝的长子。所以这一支庄氏仍然是光彩的黄帝子孙。这一支庄姓虽然比上一支庄氏出现的早,但仅活动在河南东部、南部一带。,另外还有几种说法:
三、回族、满族、台湾土著族等民族均有庄姓。唐初,庄姓开始南迁。开闽始祖叫庄文盛、庄森。清朝康熙年间由闽、粤进入台湾。
得姓始祖: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族,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申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权臣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庄王知人善任,终于使楚国迅速强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迫使郑、宋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其谥号为氏,称庄姓。他们尊楚庄王为其得姓始祖。
慎、真姓氏源流
慎姓源出有二:
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真(Zhēn 眞)姓源出有三:
1、出自夏朝时大禹有五佐臣之一真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载:“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夏朝初大禹治水时,有一个得力助手名真窥,其后代有的以其祖名真为姓,称为真氏。
2、出自古代东北百济族的八姓中有真姓。据《唐书·突厥传》、《姓解·一二一·口部》等载,百济族八姓是沙、刕、燕、解、真(又称贞)、国、木、苗。
3、出自芈姓,为南宋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睿名讳,由慎氏改为真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据《宋史》载,至南宋时,宋孝宗讳慎,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睿(“慎”的古字)名讳,改慎氏改为真氏,其后代遂相传姓真。
敖姓姓氏源流
1、源于上古,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师太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远古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古大敖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敖山一带,国人被史称大敖氏。传说,著名的黄帝之孙、号高阳氏的颛顼古帝就是大敖氏的学生。大敖氏,亦称太敖。在大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敖氏族人大多尊奉太敖(大敖)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的封地敖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西周初期,有黄帝的裔孙被周武王姬发再次封于敖山(今河南荥阳),再建大敖国。大敖国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所吞并,之后其故国之地经常成为晋、郑两国军队争战的战畅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敖,郑地,今近荥阳。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山,皆在荥阳县西北。”大敖国灭亡之后,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春秋时期,楚国有楚共王芈审(熊审,公元前590~前560年),他的孙子叫做芈贠(熊麇),字敖,在被立为楚王四年后被叔父公子围(芈围,即熊虔)弑杀,因此没有谥号,时称“楚熊敖”。芈员是楚康王芈昭(熊居)的长子,春秋时期楚国第九任国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5~541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周简王姬夷四十一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逝世,芈贠继位为楚王,时称楚熊敖。因令尹子木与楚康王同年而迁逝,芈贠继位后就任用堂叔公子围为令尹。本来,楚熊敖想以亲堂叔辅政,更加巩固自己的君位,却哪知为自己四年后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在楚康王执政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订立了“西门之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弥兵罢战,楚熊敖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较为太平,仅与吴国在东部江淮地区偶有小型冲突。但是由于楚熊敖还年轻,因此楚国大权尽归公子围之手。
公子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为了邀功请赏,公子围曾在周简王姬夷三十九年(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讨伐郑国的战役中,不顾贵为王弟的身份与县尹穿封戍争抢战功,竟然想将穿封戍所俘获的郑国大将皇颉抢为自己的战利品,传下了“上下其手”的千古成语。
自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后,公子围大权大握,更是有持无恐,为所欲为。他眼见楚熊敖年轻,便野心勃勃地觊觎王权。一面大力培养自己的亲信,结好大将伍举、蒍罢,一面以“去令尹之偏,断王之四体”的策略,想法设法剪除楚熊敖的势力。
周景王姬贵二年(楚熊敖二年,公元前543年),公子围以“莫须有”的罪名捕杀了对楚熊敖忠心耿耿的大司马蒍掩,霸占其室。不久又抢占了斗成然的采邑,将其贬为郊尹。后来公子围又打着修筑城池,巩固国防的旗号,将右尹子干、宫厩尹子晰和太宰伯州梨调出郢都,外出修筑雠(今河南鲁山)、栎(今河南新蔡)、郏(今湖北襄阳)等城,彻底扫除了自己篡夺王位的障碍。之后,公子围派其心腹蒍罢出使鲁国,鲁国大夫叔孙豹见到蒍罢后,曾仔细询问公子围的执政原则和能力,他从蒍罢吞吐、遮掩的谈论中,断定公子围必将弑君篡权。卫国的文子在周景王三年(楚熊敖三年,公元前542年)见了公子围的威仪后,也曾对卫襄公说:“楚国的令尹象国君,一定会篡权夺位。不过却不能善终。”卫国人因此对其也是有所警惕的。
一次,公子围随同楚熊敖外出打猎时,右尹申无宇就认为其礼仪不合规矩,还用佩刀将他超过尺寸的旗帜砍断了。
周景王四年(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春,公子围与晋国大夫赵武、以及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国君及其大夫盟于郑国的虢地(今河南郑州),以重温楚康王在周简王四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订立的西门之盟原则。会盟中,楚国公子围竟然公开用诸候相会的礼仪,不仅服饰完全一如楚熊敖,而且盗用“立二小臣执戈立于前”的仪式,他在国内接见各国诸候,各国公使,甚至外出田猎时,也都毫无顾忌地盗用楚熊敖的威仪,篡位野心已招然若揭。在“虢之会”上,鲁国的叔孙穆子就说:“公子围真是美极了,一点都不像个大夫,简直就像国君了。”
公子围的野心在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一年,他受楚熊郏敖所托与伍举出使郑国,还没有走出国境,就收到了亲信从都城送来的秘报,说是楚熊敖生了重病,他叫伍举继续出使郑国,自己却马上返回了楚国。
公子围借进宫询问楚熊=敖病情的机会,竟用自己的帽带无情地勒死了亲侄子、国君楚熊敖,又杀死了在场的楚熊敖的儿子公子莫和平夏王。楚熊敖在王位上只有四年,就被堂叔杀害了。
闻知都城发生了内乱,公子围派遣在外筑城的两个弟弟赶紧逃跑,右尹熊无宇逃到了晋国、宫厩尹熊子晰逃到了郑国。而大夫伯州犁则来不及逃跑,被公子围派人杀死了。
公子围成功地发生了宫廷政变并控制住国内局势后,将楚熊敖葬在了郏城(今湖北襄樊襄阳区),所以该城此后称作“郏敖城”,楚熊敖也因此被历史称记为“楚熊郏敖”。
第二年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公子围正式自立为楚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执政后起用亲信蒍罢(子荡)为令尹、以蒍启强为太宰,这三人皆是楚国贵族中的强硬派,而且皆十分精明强干,楚国从此又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在楚熊郏敖的后裔子孙、族人以及郏城住民中,多有以先祖称号或地名为姓氏者,称敖氏、郏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无谥号的“敖”氏。春秋中期以后,在楚国国君中凡是被废、被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是楚国的典制。在这些被废、被弑的楚国君主、贵族的后代以及家人中,也均有被称为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的记载:⑴.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萨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所冠汉姓中有敖氏。 ⑵.蒙古族乌锡氏,亦称乌新氏、吴西勒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世居赫彻木(今辽宁新宾),西拉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si Hala,汉义“母水泰,所冠汉姓多为敖氏、吴氏。⑶.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氏、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家族,世居扎库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egi Hala,汉义“太子”,满义“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云氏、鄂氏、赵氏等。⑷.蒙古族翁高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⑸.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⑹.蒙古族敖陶格图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敖辰氏,满语为Aocen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冠汉姓为敖氏。 ⑵.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陈氏、黄氏等。⑶.满族敖佳氏,满语为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者。⑷.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乌喇、辉发、哈达、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
7、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氏。⑴.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即托欣(多金)谋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⑵.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⑶.达斡尔族额诺氏,亦称鄂嫩氏、鄂诺氏、鄂内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北岸、鄂嫩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吴氏等。⑷.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亦称索多哩氏、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敖拉索都尔氏等,为达斡尔族敖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世居黑龙江北岸。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dol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贡氏、索氏、阎氏等。
8、源于清朝满洲部族,属于汉化改姓氏。在清朝时期的满洲部族中,有一脱谱姓氏叫作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人数很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在满语中,oko义为“犁铧”;而在古代通古斯语、突厥语中,ocoa义为“苦”;本书疑其为中亚古花喇子模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在古代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国人中,有贵族欧寇哈氏。在中国历史上,“老满州人”实际上只是一种泛称,并非专指女真族人,而是包含有多种民族,因此,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敖氏、欧氏、区氏等。
荆姓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的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就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被封为子爵,“赐江上楚蛮之地”即湖北荆山地区,熊绎遂率族迁落荆地,建都于丹阳,因称荆国,仍事于周成王。这是芈楚族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江汉平原的湖北地区,也是荆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认封。
“荆陵”,也是楚国的别号,春秋初期的楚国在尚未崛起于诸侯以前就号称“荆”,后来“荆楚”二字多被史家连在一起使用,专指春秋至先秦时期的楚国。荆国传到楚文王熊赀执政以后,他将都城从丹阳迁于郢(今湖北江陵),此后为扩充领域,不断与中原诸夏发生战事。
到了楚文王次子芈頵(熊恽)在周惠王姬阆五年(楚堵敖熊艰五年,公元前672年)杀其兄楚王堵敖(亦称熊囏)而自立为楚成王之后(公元前671~前628年在位),自改荆国为楚国。楚成王在位时期尽力结好中原诸侯,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了夷越,随后大力开拓江南,迅速壮大楚国实力。到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楚成王十七年,公元前655年)以后,楚成王已经国家治理得实力大增,遂频繁出兵,先后吞灭了珐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周边的诸侯国,从此楚国声威大长,开始与中原诸夏争夺霸权地位,并积极干预中原诸侯的国政事务。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郑国,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
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战国末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公孙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
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在晋国还有庆郑,皆为齐桓公之支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任上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庆封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齐国国政,不久这二人再晋升为左右相国。
后因崔杼家族挑起齐国内乱,庆封以弑君之罪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予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荒淫无度,肆意享受,结果引起了齐国满朝对庆氏家族的强烈不满。不久,庆封的亲信家臣卢蒲癸与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合谋杀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就逃至吴国。
当时的吴王姬诸樊将吴地朱方之邑(今江苏丹徒)赐封给了庆封,齐国的庆氏宗族闻讯纷纷赶来相聚,自此,庆氏一族富于吴地。由于朱方之邑地近荆楚,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指地为氏者,分衍出一支荆氏。而其他庆氏族人则在东汉安帝刘祜执政时期(公元107~125年在位),为避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纷改庆氏为贺氏、封氏等其他姓氏。
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
红姓氏源流
红(H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子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在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因此又史称其为熊挚红、熊红,他受封于鄂(今湖北),称鄂王。熊挚红是荆国早期君主楚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熊执疵。由于长兄熊康早逝,因此楚熊渠由熊挚红继位荆国君主。但老三越章王熊执疵不服,遂发动了政变,弑杀了兄长熊挚红,之后自立为荆国之君,还改名为熊延。
熊挚红被弑之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红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祁姓,出自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受封于红地(今江苏肖县西南一带),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红侯富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但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没有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庶支系儿孙还很多。在这些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红氏;另外在红地的原住民中,亦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称红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红氏族人大多尊奉刘富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乌兰氏,汉义“红花”,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乌兰氏多冠汉姓为红氏、洪氏等。
⑵.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和硕氏、土日根氏,汉义就是“红色”,后有冠汉姓为红氏者。
⑶.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图娅氏,汉义“红霞”,原是古萨满教女祭司的称谓,后逐渐成为一个姓氏群体,从事巫医、婚媒、舞蹈等事务更多一些,现多为蒙古族女子的名字,明朝时期即有冠汉姓为红氏者。
⑷.在蒙古民族中,有乌兰巴日氏,汉义“红虎”,原来是一种王府卫队的称谓,后逐渐成为一个姓氏群体,明朝时期即有冠汉姓为红氏、虎氏等者。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满族诺拉氏:满语为Nora mongu,汉义“耙、拉棍”,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非常少,主要居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诺拉氏部族有四个分支:即红氏(Fulg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黄氏(Suajan mongu)和努尼氏(Nuni mongu)。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诺拉氏多冠汉姓为那氏,而其四个分支中,则多称红氏、黄氏、紫氏、尼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吴扎氏:满语为Wuza mongu,汉义“谷物”,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众多,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吴扎氏部族有四个分支:红氏(Fulgjan mongu)、黄氏(Sua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白氏(Sunghua mongu),其主支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其他四个分支有改称吴氏者,也有按原姓氏的汉义保持原称谓者,分称红氏、黄氏、紫氏、白氏,世代相传至今。[1]
上官姓氏源流
上官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芈姓,战国时期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
....................2
- 上一篇:楚王室芈姓衍化出的姓氏汇总 2020/12/5
- 下一篇:《史记》楚世家第十 20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