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邽
上邽
上邽[guī]:古县名,本邽戎地,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是陇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邽成其中一县,区划是今天水市区西南。北魏时因避道武帝珪讳,改名上封;隋大业初复名上邽。地处渭水上游,又当陇山外围;汉唐之间为秦陇地区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晋以后常为秦州治所;唐代安史乱后地属吐蕃,大中时收复,改为镇。 中文名称: 上邽 别 名: 邽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天水郡 地理位置: 今天水市区西南 人 口: 312552人 方 言: 秦陇片(秦语)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圆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之后,非子等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开拓疆土,发展壮大。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县,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治今县西南贾川乡林河村),并筑城以加强管理。
秦朝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清水县地属陇西郡上邽县(原邽县)、绵诸道。西汉初,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为巩固边防、扩充疆土,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关陇要冲置清水县、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与陇县,至此,始有清水县名,县治在古城(今永清镇李崖村)。《太平御览》引述“《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置天水郡,辖16县(道),其中清水县、绵诸道均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清水为识睦。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公孙述于县治以西15里依山筑清水西城(址今红堡镇西城村)。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县为?坻聚,与绵诸道、戎邑道一起并入陇县。
三国时期 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废陇县入清水县。魏文帝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辖4县,清水县属之。西晋时,清水属秦州略阳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把势力伸入清水境内。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相互兼并,征战不已,给清水的社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晋安帝义熙六年(4l0),夏王赫连勃勃攻陷清水城,将清水及略阳16000余户居民迁于大城(即夏都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北魏统一北方后,清水县仍属秦州略阳郡所辖。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县,属略阳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阳郡清水、伯阳(治今北道区伯阳乡)2县置清水郡驻清水,属秦州。西魏、北周继之。北周,废安戎县。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均属天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清水置邽州,辖清水、秦岭两县,历3年废入秦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而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突破唐临洮防线,取秦、成、渭等州,清水亦被占据,古城废弃。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盟于清水,暂息兵戈。 不久,吐蕃背盟,复据清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复清水,隶风翔府。因老城久废,移县治于牛头河南人口稠密处(即今城址)大中三年(849年),复属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五代时清水虽自前蜀经后唐至周,名为陇右道秦州府所辖,实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复为吐蕃占据,县治迁至上邽城(今天水市秦城区)。 |
- 上一篇: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有多少次,牵扯多少姓氏和省市你真知道吗? 2020/9/9
- 下一篇:上官姓氏渊源世系主干序列 20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