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感恩的心,重走祖宗迁居之路
怀着感恩的心,重走祖宗迁居之路
——福建邵武、光泽寻根有感
(江西金溪:上官亚兵)
一直以来,我一直想知道我村始迁祖万一公是从哪里迁居我村的,也想知道更早的祖宗是怎么迁居的。几年前,通过研究家谱,我就把目光投向福建邵武、光泽,认为我村始迁祖与这两个地方有密切关系,去邵武、光泽看看的心愿非常强烈。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皆未成形。
时间到了2016年国庆节的10月6号,光泽县上官宗亲联谊会会长承武打电话给我说:“亚兵,你这两天有空吗?有空的话赶快来光泽一趟,我邀请邵武上官家族理事会的副会长道兴过来,让他帮你看看你村的始迁祖是从我们光泽哪里迁出去的。”闻此言,我激动万分,马上开车前往光泽,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心情愉悦,一路上,我一边小心驾驶,一边偶尔欣赏路边的美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挂满柚子、桔子的果树……一派丰收的景象,然而,思绪早已飞到光泽,希望在这个秋天收获自己祖宗的更多有益信息。
车轮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缓慢行驶,从金溪过资溪,再从资溪到光泽,也就一个半小时,中午12点多,终于到了光泽县城。承武兄早在县城入口处等着我,这让我很感动。承武兄把我带到光泽宗亲开的餐馆,道兴叔已经在那等着,见到道兴叔,很亲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奔波于家族事业研究,让我这个后辈肃然起敬。上官(官)姓氏文化研究已经走过艰辛十年,实属不易,其成果丰硕,这与一大批热心家族文化研究的宗亲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些宗亲包括秀岩、敬虎、道兴、步辉、昌永、启发、国康、鼎东、同君、衍卫、炜栋、英敏、福楚、继春、宏望、春水、玉洪等等,在此斗胆建议我们家族应该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因为其他家族已有先例,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宗亲参与家族文化研究。我们简单用餐后,就直接驱车到光泽县李坊乡杨里村委会官源村小组,查询了官源的家谱后,而后我们又匆匆赶往杨里村查询家谱。据我村家谱资料,现将一世祖仪公到我村始迁祖万一公的世系整理如下:上官仪公—上官庭璋公—上官经纬公—上官诏公—上官煜公—上官偕公—上官丁遒公—上官岳公—上官泪公—上官兰公—上官芳公—上官仁郁(yu,第四声)—上官保胄公—上官守富公(957—1023年)—上官应娇公—上官垣(yuan,第二声)公—上官从安公—上官再立公—上官兆祥公—上官天知公—上官珍公—上官振辰公—上官億公—上官福三公—上官均礼公—上官胜来公—上官忠颖公—上官景厚公—上官孟显公—上官寅網公—上官荣甲公—上官文裔公—上官扶祐公—上官溅承公—上官明润公—上官福常公—上官伯显公—上官文旺公—上官允吉公—上官万一公。
在认真研究杨里村和官源村小组的家谱后,在道兴叔的指点理顺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祖宗的大体迁居路线:1、上官仪公—上官庭璋公—上官经纬公—上官诏公—上官煜公,基本上在上圭(今甘肃天水)、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等地居住;2、上官偕公,福建上官家族的始祖,(从北到南)到福建福州任官;3、上官丁遒公,福建光泽县上官家族的始祖;4、上官岳公—上官泪公—上官兰公—上官芳公—上官仁郁(yu,第四声)—上官保胄公—上官守富公(957—1023年)—上官应娇公—上官垣(yuan,第二声)公—上官从安公—上官再立公—上官兆祥公—上官天知公—上官珍公—上官振辰公—上官億公—上官福三公—上官均礼公,这段最复杂,这些老祖宗的名字出现再邵武的家谱上,老祖宗在福建邵武和光泽之间来回迁居,因为两地之间本来就相隔很近,再说都是上官家族兴旺发达之福地;5、上官胜来公—上官忠颖公—上官景厚公—上官孟显公,这些老祖宗的名字出现在光泽县李坊乡杨里村委会官源村小组家谱上,景厚公有三个儿子:孟显、孟和、孟良(也叫良三),孟良公(良三)就是光泽县李坊乡杨里村委会官源村的始迁祖了。6、上官寅網公—上官荣甲公—上官文裔公—上官扶祐公—上官溅承公—上官明润公—上官福常公—上官伯显公—上官文旺公—上官允吉公—上官万一公,这些老祖宗的名字出现在光泽县李坊乡杨里村的家谱上,但是,早在2012年我与光泽杨里志斌宗亲核对家谱时,他留下这样一句话:“你们金溪左坊官家桥的上官老祖宗并不是我们杨里村这一支的。”我们家谱上也没有记载万一公具体从哪里迁去的。通过这次核实,果然发现,在福建邵武和平、光泽杨里的上官家谱都同样记载着,上官仪第十四世——守富,是两地的同一个祖宗,守富生四子:应娇、均陈、有质、廷操。江西金溪左坊官家桥与福建光泽李坊杨里官源的上官是守富公长子应娇的后裔;而邵武和平与光泽杨里的上官是守富公三子有质公的后裔。原来是好比一棵大树,同一条主干,后分枝开叶,最终理清了脉络。
最后留下一个疑点,我们家谱上没有记载万一公具体从光泽的哪个自然村迁出去的,难道就这样断了线索吗?同去的官源村一位宗亲提醒我,杨里村附近有一个以前叫做“官家桥”的村庄,现在叫“排上、李家村”,听老一辈讲,过去很早时候这个村就住着我们上官家族的宗亲,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没有了上官宗亲居住,现在村子里都是李姓、吴姓、黄姓等,但村庄后面坟山葬着上官家族的祖宗。我们迫不及待地驾车来到不远的杨里村委会排上、李家村小组,一下车,我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住了:一条小溪,一座桥(据说以前就叫“官家桥”),走过小桥就是村庄,村庄面积和我们村面积差不多大。我呆住了,站在桥上,我陷入了深思:这和我们村(官家桥)太相似了,会不会始迁祖万一公就是从这里迁出去的?我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一是万一公以前近几代老祖宗的名字都出现在杨里村和杨里村委会官源村小组家谱上,这里(排上、李家村小组)离以上两个村非常近,而光泽县其他乡镇上官姓的村庄及杨里村委会下面其他几个上官姓的自然村的家谱都没有我们最万一公以前近几代老祖宗的记载;二是从以前的居住环境来看,排上、李家村小组离杨里村委会很近,如今属于村委会下面的一个自然村,杨里村委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极不方便,那时,万一公前几代的老祖宗要迁出别处难度很大,很可能就在杨里附近居住,排上、李家村小组是个理想的居住地,有山,有水,有稻田;三是最重要的,现在的“排上、李家村”(以前叫官家桥)的居住环境与我们村官家桥何其相似:一条小溪、一座小桥,小桥和村庄的名字也叫官家桥。怎么会如此般巧合呢?难道会有什么关联?莫非老祖宗就是从光泽李坊杨里的“官家桥”(现在的排上、李家村小组)迁徙到江西金溪左坊官家桥的,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老祖地,老祖宗把他新迁居的地方选择在与原居住地几乎一模一样的地方,取地名也叫“官家桥”。
这样静静地想着,突然,我不禁大胆推测起来:700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村的始迁祖万一公,因为某种原因,必须迁居别处谋生。他依依不舍告别了父母后,一步一步缓缓朝“官家桥”走过去,桥下的小溪是那么清澈,那是他曾经抓鱼摸虾的地方,是他洗澡放松的地方,而这座桥,他不知走过多少次了,他曾在桥上歇息,在桥上聊天,再桥上看家乡美丽风景:远方的大山、一望无际的稻田......如今,他迈着沉重的双脚,希望再走慢些,因为,这一走,就不再回来,就要告别这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万一公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走停停,路过资溪,最后来到了江西省金溪县左坊镇官家桥,这一路,无比艰辛,路上走了应该有两个月时间吧(而我,开车就两个小时,再次感恩祖宗的伟大与辛苦。)万一公在官家桥独自开基,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安居乐业,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一天,他出资在家门口的小溪也修了一座桥,桥的名字就叫“官家桥”,村庄的名字也因此叫官家桥村,只要居住、生活在“官家桥”,也就无所谓在福建还是在江西了。当然,万一公具体是不是从“排上、李家村”(以前叫官家桥)迁过去的,还待以后再进一步考证,但至少是从福建省光泽县迁过去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晚上,承武会长设宴招待,贤龙等宗亲作陪。席间,我们互相交流了对家族事业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对于光泽上官宗亲联谊会,我是很佩服的,在承武会长的带领下,在茂友、贤龙、东福等共同努力下,这几年他们把家族事业搞得水起风生,比如,健全了三级组织机构,即在县、乡镇、村委会设立了分会,选出了分会长和联络员,每年都会搞一些活动,如花费了三年多时间出版了《福建光泽上官文化》,真是功在千秋万代。道兴叔也插话说:“光泽上官宗亲联谊会做了几件实事我最佩服,一是金秋助学,二是扶贫助困,三是研究家族文化,金秋助学我看是最有意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光泽上官宗亲联谊会每年开学前都会对我们家族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给予奖励,这会激发更多家族学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学有所成,报效家族,这将大大促进上官家族兴旺发达,要是全
国各地的宗亲联谊会都这样做就好。”我拿出了浙江龙港福楚送的两瓶上官家贡,与各位宗亲分享,上官宗亲喝上官家贡,其意深远,其味浓浓。
第二天一大早,道兴叔邀请我去邵武和平看看,那里也是老祖宗生活的地方,更是上官家族曾经辉煌与衰落的地方,我也想亲身去探究一下。道兴叔首先把我们带到和平镇前山坪上官家庙,上官家庙看起来极其雄伟端庄,里面供奉着各位老祖宗如上官仪、上官洎等的牌位。经过修缮,上官家庙仍不失其威严与厚重,仿佛在向前来祭拜的上官家族子孙后代讲诉着家族的荣辱与兴衰。
第二站,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坎下村的山边小道旁的神道碑,碑上刻着皇帝敕封的“宋正奉紫金大夫上官凝神道碑”字样,底座为雕刻的栩栩如生的大海龟,碑文为其子上官均而作。皇帝赐封上官凝神道碑,有两大原因,一是凝公为官清廉,忠孝,政绩卓卓。二是他注重后代的教育,以耕为本,以学为优。其子孙一门九进士,一榜眼。而鹰潭十三官家谱上提及的“暖水窟”,据道兴叔说,“暖水窟”不是个村名或地名,其实是个“水窟窿”,就在神道碑后面不到800米处,“暖水窟”旁边长眠着上官家族的老祖宗上官洎,也许是纪念这位老祖宗,才在家谱上写上“暖水窟”。
第三站,我们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来到官坊圩,这个村庄据说风水很好,因此我上官家族人才辈出,两宋期间全国科举首推邵武,当时邵武有进士二百一十多人,而上官氏进士七十三人占全县三分之一,基本上来自官坊圩。大概在公元1300年左右,也就是元朝初期,元武军血洗和平上官宗族,当时全族遭难并无详文记载,只留下遗憾。唯有和平上官家谱《序》略记“遂有斥族之祸、烬其居址、子孙离散,唯恨知昭氏军忍心伤残龙脉,难于复旧”。原上官氏居住的官坊圩现今已被发现石街已距地表面2米深,传说上官氏原住址官坊原石街有几里路之长。顺着道兴叔指着的方向,看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那下面2米深可是老祖宗居住过的地方啊,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潸然泪下,感慨万千:可恨,极其残忍的元朝统治;可悲,日渐衰落的南宋王朝;可叹,我忠勇刚烈的上官家族!历史已经翻过一页,最重要的是,我们上官家族要正视现实,展望未来。我非常赞同道兴叔的说法:我们上官家族宗亲不仅要在政界出人头地,更要在商界、体育界、文化界、医学界等出类拔萃,如此,上官家族再次步入辉煌指日可待。
重走祖宗迁居之路,长路漫漫,我到过仪公居住、生活过的河南三门峡、渑池;我到过偕公居住、生活过的福建福州;如今,我到了丁遒公、洎公、万一公等老祖宗居住、生活过的福建邵武、光泽;接下来还要去重走桀公、子兰公等老祖宗迁居之路。每一次行走,都有新的感悟。感恩老祖宗,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众多谜团等待我们子孙后代去破解。
- 上一篇:管氏中有部分人与上官氏同祖 2020/11/1
- 下一篇:司马光砸缸地河南省光山县上官宗亲寻亲 2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