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姓氏渊源 > 历史渊源

兴衰缘由简述

兴衰缘由简述

2020年11月26日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浏览:

 兴衰缘由简述
上官道兴


上官家族起源于帝王将相之名下,楚子兰公得姓上官后,其子孙后裔兴旺发达起来是自然不成问题的事。
子兰公幼年时,聪惠贤能,怀王甚爱他,少时随之左右。起初子兰为楚国公楚上官大夫,封地上官邑。怀王赐子兰及其后裔以上官为姓。上官姓为著名的“荆楚十八姓”之一。子兰公任楚之令尹(宰相)36年。为家族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汉朝上官的辉煌与衰败
到汉代(子兰公第八代)上官桀,官拜左将军,与李广利统率汉军,北拒匈奴,西征西域,拓疆守土,战功显赫,官太仆,封安阳侯。公元前87年,上官桀与桑弘羊、金日蝉、霍光等同授汉武帝遗诏辅佐少主。其子上官安,骠骑大将军,随桀公统汉军扫匈奴,征西域,拓疆域,功赫,被汉武帝封为桑乐侯。女上官云霓,为汉孝昭帝后,即上官皇后,继尊为刘贺帝皇太后、孝宣帝太皇太后,可谓母仪天下。此时的上官家族,可以说,除了汉室刘姓天下外,可数上官了,其身份与地位可想而知。已是达到鼎盛时期。
      可是好景不长,桀公与同授汉武帝遗诏辅佐少主的霍光政见不同,于公元前80年,桀、桑、金与桀子安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霍光灭族,幸免于难的是桀公的孙子期。因安公娶霍光女儿为妻,霍不忍心杀了自己的女儿才留下遗腹子期,而且也被斥籍。
公元前80年,揆公家族受桀公案之牵连,亦被斥籍,桀公与揆公家族之后裔或被杀,或逃亡,或改姓上、官、尚、关、管、宫、严、温、包、巫等氏。此乃上官氏族史上首次大劫难,酿成第一次灭顶之灾,险些断了香火。自此上官家族家声少徽。隐姓埋名大概就从那时开始,现存上官与官之争议可追溯到此。
2、唐代上官家族的兴衰 
到子兰第三十三世上官仪,弘公之长子。生于隋朝,陕州陕县人。弘公遇害时,仪公正少年,聪颖、机灵、逃入沙门,得高僧庇护和赏识,幸存。经高僧指点,仪公熟读四书五经,痛研治国方略,精诗书。公儒家思想,正统观念,忠君意识,根深蒂固。贞观初擢进士第,召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编撰《晋书》。唐太宗每每属文,必遣仪视稿。高宗时仪公任首辅宰相,西台侍郎兼宏文馆大学士。文学上,公提出律诗的对仗理论,首创律诗“上官体”,著《西台文集》三十七卷。此时的上官仪,官高居宰相,诗文体盖世给家族增添了无尚的荣耀和光采。
可在高宗时,因草诏废后,结怨武。麟德一年(664),仪公被许敬宗诬陷与废太子李忠谋反,仪公与子等族人被害。才高八斗的仪公,满怀治国安邦之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正统观念,忠君意识,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
仪公之孙女上官婉儿天生人丽才俊,位高权重,对武周和李唐王朝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终究是在武则天的掌控下,最终还是成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唐代时的上官家族又从此进入了衰败期。此乃上官氏族史上第二次大劫难,成了又一次的灭顶之灾。
3、入闽重振兴 樵城显辉煌
 几经周折,又经几代人的搏击,我氏族入闽始祖偕公(仪公第六代)于唐之和四年(809)登进士第任福州户曹,建宅于福州城内塔巷(今文兴里)座南朝北,后为我氏族会城宗祠,正门有“上官氏宗祠“匾额。后裔子孙繁衍,支派众多,遍布福建各地。部分迁徙广东、江西、浙江、台湾,乃至海外。可谓根深、枝繁、叶茂。在北、南两宋期间尤以樵城(邵武)禾坪(和平)一支为最兴旺。
偕公生四子:大遒、辛遒、丙遒都居福州,丁遒迁邵武光泽上乡。丁遒长子上官岳,仕唐文宗(826-840)任镇南将军,加封孝廉方正。晚年迁居邵武(樵川、禾坪)和平官坊墟。为邵武禾坪开基祖。岳生子五:器、豪、霸、洎、庞。霸公子逢公传特卿,卿传璞公,璞公传德迎,迎传善诱和开宝,其后代在光泽、沙县、三元、梅列一带繁衍。
上官洎,岳公四子,字用恒,号惠安(又名文善)。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88)任昭武镇将。公元875年黄巢起兵,878年3月进犯江西,洎公与子兰公奉旨领兵勤王,授剿江西吉安,直趋建昌城与黄巢相遇,父子力战而死,洎公与子兰公俱追赠忠勇将军,赐封下城庙血食,塑有神像,受当地百姓香火供奉至今。
到入闽第十八代有质公,为首建“云樊书院”,招延文学,好善乐施,造就了大批才俊,后创建“白莲堂”,为子孙和地方学子读书之场所,由于有质公重视培养教育后代。其三子:曾、凝、陶三房登进士22人,朝臣72人。我族由福州迁邵武有质公之后进入鼎盛时期。和平裔孙,宣教郎、贵州推官上官贲(字端敏)在第二修谱 中写到:自始祖将军洎者兄弟始盛于邵武,枝分派别,与居光泽者同一源也。惟我始祖将军以下,子孙繁衍,或学或仕,或荣登科甲,位公卿大夫以致丞、参、簿、尉者,不可悉数,后之子孙,或流宦他乡,或散居城邑,今已百十余家。
从唐末至两宋期间簪缨不断,冠盖相续,成为千古佳话。据闽樵上官氏宗谱记载,受皇帝奉赠者有洎、有质等17人,受门荫为官7人,榜眼(本状元)1人,进士有凝、恢、等62人,举人27人。两宋期间共有朝官显臣达160多人,曾有“钟灵毓秀禾坪地,天下世家上官族”之美称。
十一世上官恢公,登进士,官累中大夫,封开国男历阳郡。公寿登九十,同朝以叔伯、兄弟、子侄七十余人,回暑笑而援笔书联于堂左右。题曰:
 宴罢宫花满壁,
 朝回牙笏盈床。
这是一个群体性人才辈出的家族,发展到非常鼎盛时期,此等的荣耀与辉煌,又有几个家族能与我上官相比的呢?
4、改朝换代带来的灭顶之灾 
有人会问,如此一个名门巨族,辉煌至极的和平上官氏,怎么到现在几乎销声匿迹,连外地来到和平想找“上官”,可和平人竟然会回答:没有姓“上官”的。究其原因:一、现在不叫“上官”,而是姓“官”;二、宋末元初,改朝换代,和平上官遭到灭顶之灾。这还得从我宗谱记载说起。旧谱首卷言:宋中时,簪缨迭起,显宦盈廷,宋末元兴,十儒九丐,文人耻事。文天祥、张世杰等三兴义师恢复。邵武谢枋得隐建宁,于累(屡)屠洗上游和平巨族,锄断鹳薮山龙地脉,阅百余载……谢枋得撰《邵武府志》中有记文数篇。
又据明洪武元年(1368)上官淳(本厚)公题的旧谱序又记载……但谱修于唐宋,历今已成蠹简残篇,及遭元兴兵燹之余,十仅存有一二,今拾而编成一帙……予族恪守官箴,远避耻事,遂有斥族之祸,烬其居址,子孙离散,惟恨知昭武军忍心伤残龙脉,难以复旧。
从以上两次旧谱序的文字叙述中,明显可见在宋末元兴时,由于我上官家族在两宋时72人在朝廷为官,不肯屈服于元,更不会为元朝效劳,在改朝换代之际,遭到元兵的烧杀抄斩,把上官氏居住的石马街官坊墟烧杀成一片瓦砾废墟,邵武和平这支极具辉煌的望族遭到了毁灭性的灾难。从此坠入最低谷。到现在这个地方,没有一户上官人家在这居住,倒是肖、陈、曹、黄等杂姓居住的一个自然村,但它的地名至今还叫官坊墟。

网站首页 | 家族机构 | 网站栏目 | 家族网站

网站版权:上官家族网站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信息联络部主办

网站邮箱:sgywoksgmj@126.com 

网站电话:13805244902

网站管理:上官衍卫

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