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文物保护

上官桀等墓考察【计划】【小结】【申报实施】

上官桀等墓考察【计划】【小结】【申报实施】

2020年9月26日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浏览:

1、上官家族七世祖上官桀等墓考察【计划】

上官桀墓地在11年前网络上就有图片介绍,疑似上官安的墓图上也有标记。目前,根据网上了解到,上官家族的七世祖、八世祖、祖外公(霍光)墓地在陕西茂陵。具体墓的位置,有没有墓,墓的大小如何,保护情况如何,我们还不清楚。现在已知被保护的墓地有,上官皇后墓地,墓址在陕西平陵;上官婉儿墓地,墓址在咸阳机场附近。
为此,我们要组织宗亲前往陕西茂陵,对未知墓地作为重点考察。特别是七世祖上官桀的墓、八世祖上官安的墓,要实地了解清楚,定好墓的准确位置。具体计划如下:
一、考察内容:
1、我们首先要了解墓地保护情况
这次到陕西茂陵实地考察上官桀、上官安、霍光的墓;到平陵考察上官皇后的墓,看看保护级别,是否例如国家级文物保护,要查看墓地的文物考古资料和文物保护批文。墓地管理单位是茂陵博物馆 、平陵博物馆 、西安文物考古院这三个单位。
2、寻找墓地的具体准确位置
上官桀、上官安、霍光的墓地的位置在陕西省茂陵【位于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东南】;上官皇后的墓地在平陵【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上官婉儿墓地【公园】在咸阳机场附近【北杜镇邓村以北处】。找到位置后,要拍照墓地准确位置,绘制墓地的平面图,用GPS定位经纬度。还要了解墓周边环境,如村庄,道路,田地,墓与墓的距离等等。为墓地将来建设提供准确位置和依据。
3、上官皇后墓、上官婉儿墓【公园】已经例如国家文物保护,看看有没有长远规划,是否同意私家修建。上官皇后墓的规模有多大,上官婉儿墓【公园】基本建设情况等。
4、我们要和文物管理部门交谈,争取他们同意我们对上官桀、上官安、霍光的墓地进行规划和修建。
5、墓地管理单位茂陵博物馆, 平陵博物馆, 西安文物考古单位,他们对上官家族墓地有什么长远规划。
6、疑似上官安的墓在上官桀的墓地附件,要请专业人员现地观察。还要了解墓有没有被盗情况。
二、计划安排:
2016年6月10日--6月15日,准备5天
10日上午,考察人员全部到西安咸阳xxx宾馆集中。
10日下午研究具体日程安排,到茂陵博物馆,请工作人员介绍情况,查看文物保护文件和考古资料。联系茂陵博物馆王志杰老馆长或者知情者,深入了解上官桀、上官安【疑似】墓地发现和保护情况。
11号--12号上午,到上官桀、上官安、霍光墓地,拍照墓地全貌图片,墓位置准确定位,测量墓与墓的距离,绘制墓地的平面图。用GPS做经纬度定位,在地图上标注好。还要了解墓周边环境,村庄,道路,走访周边居民。【计划1.5天】
12号下午,到平陵博物馆,了解上官皇后墓地保护情况。看看墓地,与博物馆管理人员会谈。上官家族祭祀能否提供方便,建设问题有什么设想。(在平陵博物馆时间根椐实情而定)。(计划半天)
13号上午,到上官婉儿墓【公园】,看看建设情况,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增添一些内容。拍照墓园全景,用GPS经纬度定位。(计划半天)
13号下午,到兴平马嵬坡走纺南、北上官村上官族人。(计划半天)
14号上午,到西安找上官吉庆汇报考察情况【提前预约】。向有关单位进一步了解墓地情况,如何建设和保护墓地,是否能建一个上官家族全族祭祀地,每5年组织一次祭祀。(计划半天)
14号下午,机动,根据考察情况,进一步了解墓地相关情况。
15号结束。
三、人员组织
上官信,上官敬虎,上官承刚,上官同君  上官衍卫, 上官敬超 ,上官金平(请二人提供交通工具)。根据考察情况,再确定邀请家族相关人员。官秀岩    上官岳彪   上官庆    上官昌永  上官国康  上官纬栋
四、经费保障(大概预算)
由深圳上官承刚宗亲提供这次考察专项经费 2.5万元。
1、交通费,? 元【实报实销】。
2、住宿费300元以下/每人、天,7人左右,300x7=2100.00元/天,5天x2100=10500.00元。
3、就餐费 60元/每人、天,60x7天=420.00元,420.00元x5=2100.00 元;
4、 招待费 元,茂陵、平陵博物馆, 西安文物考古单位,三次,1200元/次x3=3600.00元【根据实际情况定】。
5、汽油费 ,每天240元x7天=1680元;具体支出以实际支出为准,车不一定每天都用。
合计:17880.00元,不包含交通费【火车票、飞机票】,估计在2.5万元以下。
具体支出以实际支出为准,要节约经费,能省就省,预算不一定准确。
五、墓地介绍
上官桀,西汉陇西上邽 (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少年时为羽林期门郎【武帝时为加强宫禁守卫而新置期门、羽林,期门、羽林中也有郎。称期门郎、羽林郎。】。汉武帝奇异其身体强健而勇武,提升为未央宫厩令【掌御用马匹。】、侍中【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以后官至太仆【太仆是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为受遗诏辅佐少主孝昭皇帝的五大臣之一【霍光、金日?、桑弘羊、上官桀、田千秋】,封左将军【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安阳侯。?【官职: 左将军 爵位:?安阳侯? 职业:辅政大臣】昭帝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安之女,上官桀的孙女,其遗体由上官皇后私自收殡安葬。
上官桀墓,在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东南,约600米,其西南为霍光墓,相距200米。《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云:“上官桀、上官安冢并在霍光冢东,东去夏侯胜冢二十步。”其墓封土堆不甚大,圆形,高约8米余,墓周围为农田,历代被耕者犁耙蚕食不少。
霍光墓,位于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南部,毗连咸阳地界,南面为兴平市西吴镇豆马村,即渭北高塬南边沿,高干渠的北边,相距不到百米。其墓形圆,上小底大,高19.92米,东宽61米,西宽63.5米,南长66.8米,北长为61.5米,封土79860立方米,占地面积3993.3平方米。西距茂陵约4公里多,靠近坡沿,与茂陵东西遥遥相对。
上官安:任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封桑乐侯 。妣霍氏。子三:斯、吉(均与桀、安祖孙三代同罹难)、期(为霍氏遗腹子),女:云霓。墓地在上官桀墓东北方向。
六、要求
因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大部分时间是在庄稼地里寻找墓地和测量,考察人员必须能吃苦耐劳、要尽心尽责、要自始至终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墓地拍照要全方位,对疑似上官安的墓要反复、细心寻找具体位置,并拍照好。尽可能一次性完成这次考察内容。
七、准备设备和车辆保障
1、照相机一部。
2、摄像机一台。
3、绘制工具一套。
4、GPS定位设备。
5、测量设备。
6、车辆保障:请当地宗亲提供保障车辆2台,有15座面包车一辆最好。

附件一:茂陵上官桀墓地地图



茂陵上官桀墓地地图



附件二:上官家族七世祖杰公世系
七世祖:

杰  妣伍氏
八世祖 :

安  妣霍氏

九世祖、姑 :

期【遗腹子】

女 云霓【上官皇后】
十世祖

期公长子      熙

附件三
上官家族世祖、姑介绍

第5世上官玮【前206—?】,又名禄,易公少子。(汉)。谏议大夫,妣项氏。子二:荣、华。
汉兴,以地方豪族实关中。玮公谪陇西都尉,为天水郡丞。上官氏又一次背井离乡,徙往陇西上圭(今甘肃天水一带)。族祖含辛茹苦,奋发图强,很快在天水成为名门望族。故“天水堂”、“天水郡”成为上官氏的堂号和发祥地。
第6世上官荣【前177—?】,字显昀,玮公长子。(汉)。天水郡丞。妣钟吾氏。子二:杰、咯
上官华【前174—?】,字显昭,玮公次子。妣靳氏。(汉)。华公徙晋,生旦(事惠帝为中尉),旦公生揆。揆公受杰公和安公案之牵连,被斥藉,杰公和揆公家族裔或被杀,或逃亡,或改姓官、宫、关、管、上、尚、严、包等氏。
第7世上官杰【前140—前80】,字少叔,荣公长子。妣伍氏,子:安、亨(官司寇)。
汉。孝武帝时杰公官拜左将军,与李广利统率汉军,北拒匈奴,西征西域,拓疆守土,战功显赫。官太仆,封安阳侯。公与桑弘羊、金日殚、霍光等同授汉武帝遗诏辅佐少主。杰公和桑弘羊、金日殚等因毁立之事,与霍光政见相左,于公元前80年,不幸被害、灭族。此乃上官氏族史上首次大劫难。
第8世上官安【前126年—前80年】,字子发,杰公长子。汉。车骑大将军,随杰公统汉军扫匈奴,征西域,拓疆域,功赫,被汉武帝封为桑乐侯。妣霍氏。子三:斯、吉(前80年)均与杰、安祖孙三代同罹难)、期(为霍氏遗腹子),女:云霓。
第9世上官期【元凤二年(前79)— 鸿嘉四年(前17)】,字孚兴,安公之三子。
汉。杰公家族罹难之时,安公妣霍氏,系霍光女,有孕在身,勉祸,匿成。初,隐姓没名。公元前66年,霍氏谋反,被灭族,期始出,幸上官氏一脉尚存。子一;熙。
世姑 上官云霓 【前89——前37】,安公之女。汉。初为汉孝昭帝后——上官皇后,继尊为刘贺帝皇太后、孝宣帝太皇太后。
第10世上官熙【五凤二年(前56)— ?】,字冀尚,期公子。汉。天水郡守。妣麻氏。子二:由、焕。




                                                                                                                    上官家族七世祖上官桀等墓考察组
                                                                                                                                上官家族网站:上官衍卫
                                                                                                                                       2016年6月1日






2、上官杰、安、皇后、婉儿墓地考察(小结)

这次上官杰、安、皇后、婉儿墓地考察工作,于2016年6月10日上午报到,至2016年6月15日结束,总共用6天时间。参加这次考察人员,总共8人。经走访茂陵博物馆老馆长王志杰研究员;实地走访茂陵当地村长、知情老人;又对1---5号墓和霍光墓、上官皇后墓、上官婉儿的墓地进行了现地拍照,测量,经纬度定位,对周围村庄、建筑、环境做祥细的观察。现综合汇总,小结如下:
一、杰、安、光的墓位置确定、保护情况
(一)、从文字记载上看,茂陵博物馆现有保存的资料,涉及上官杰、上官安的内容都在书中。我们大家对书进行了翻阅,介绍上官杰、上官安资料非常少。
经查,介绍上官杰的墓地内容是:上官杰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少时为羽林门郎。汉武帝因其身体健而勇武,提升为末央宫厩令、待中,以后官至太仆。汉武帝临终前,上官杰被委任为辅佐少主,封左将军,安阳侯。
汉昭时,因与霍光政见不合,遂结党阴谋杀霍光,事被发觉,上官杰及同党皆被诛杀。昭帝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安之女,上官桀的孙女,是她亲手操办为上官桀发丧送葬的,将他葬在茂陵陪葬墓地。
(二)、墓地资料记载【汉武帝与茂陵】,王志杰著,研究员。书中介绍:上官杰墓在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东南约600米,其西南为霍光墓,相距200米。其墓封土堆不甚大,圆形,高约8米。墓周围为农田,历代被耕者梨耙蚕食不少。
(三)、【夏侯胜传】介绍:上官杰墓东20步是夏候胜墓。夏候胜墓在平陵。
夏候胜他以《尚书》教授上官太后,宣帝时为太子太傅,为人质朴守正,一直活到90岁。葬平陵。太后(上官皇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宣帝赐爵夏候胜关内候。
(四)、书中介绍,茂陵东边与平陵分界处以西,是上官氏家族墓陵,由皇帝赐给上官氏的墓陵。
二、走访茂陵博物馆老馆长、村长、村知情人士。
(一)、通过走访豆马村赵村长,他讲,1号墓是武帝姐姐墓,2号墓,3号墓是武帝的俩个女儿墓,4号墓是阿娇墓,5号墓是上官杰墓。杰墓向西北有200一300米左右有2米高的墓台,文革期间被平掉了。
茂陵墓地可看到封土的墓没有几个,明确墓主人的只有6个,这就是汉武帝,李夫人,霍去病,卫青,金日蝉,霍光。没有明确墓主人有7个,其中有1、2、3、4、5号墓都是疑似墓主人。
(二)、豆马村赵村长说,霍光以东没有墓。王志杰馆长说,霍光墓地东边塬的下面地貌,他来茂陵时就形成了。这就说,现在的霍光墓的东边地理地貌早就形成了。
(三)、陈阡村一老者,近80岁了,他有个师傅对茂陵情况了解很多。他直接带我们到墓地,现场介绍了陈阡村以南几个冢的情况。
1、霍光墓:他说,在他小时候经常在霍光墓地玩。墓碑在南边,我还用东西砸过墓碑,碑上还有草,碑文上有大字,还有一些小字,碑上写的就是霍光。原来还有一条石子铺的路,通往墓上的。(我们在现场,在立碑的地方,看到一些石头,有照片)。当时墓很大,东边快到塬坡边,离现在的塬坡边只有15米。西边坡比现在还要大几米,南边比较坡也就十了米。北边坡很长,离现在的新路向北还有60到70米,原来在北边坡边几米处,还有一条小路。现在放碑的地方高出来的,就是原坡的高度。这个坡面现在被保护起来了,周围群众没有人会去取土的,他们都知道这是墓地保护区。
2、霍光墓西边有个墓:原墓3米高,现在是一个不规则的深坑。离霍光墓很近,在百米内。(有图片)
3、茂陵东边的大坑:陈阡村老者带我们看了一个原来是个大墓,几年前突然陷下去了,陷下去就形成了一个大坑,直径有60米,是个椭圆形的。大坑被平过后,现在坑的上边是个苹果园。陈阡村老者介绍说,在看到大坑之前,当时有很多的裂缝,约有20米直径。陷下去时把排水沟的水泥板块都折成两块(以拍照)。陷成大坑后,我们及时报告了茂陵博物馆,他们来人看后,就通知用土回填,(因没有资金勘探,只好用土回田的方法来保护墓),当时回填用了很多土,才把大坑填平。
4、上官杰墓:陈阡村老者站在路上,用手指向5号墓说,这就是杰冢,西边小树就是墓的底部,南北墓的下边封土被挖了一些,东边可以看到墓的下边边缘。我们问他,离    5号墓地周围有没有墓,特别是平陵和茂陵交界一线有没有墓,他说,有,墓不大的都被平了。
(四)、5号墓,疑似上官杰墓:
疑似上官杰墓的现状,从上官杰墓顶部看,墓是成长方形,有的位置被盗过,洞很深。南、北边封土被取很多,现在是庄稼地。西边墓的边缘还能看到形状,东边还有一个很深的排水沟,(有图片,墓地已经全景拍照了)
(五)、墓地方位问题:
豆马村赵村长说,过去讲方位,偏一点都说东、西、南、北方向。汉书霍去病传载,冢象祁连山,墓与卫青冢并,西卫青墓。其实卫青墓不在霍去病正西方,现在应该说是西北方。现在记方位是十方,上、下、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官杰与霍光墓位置,从现地看,上官杰墓在霍光的墓东北方向,霍光的墓在上官杰的西南方向200米。上官杰墓在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东南约600米,这个与实地方位是相符合的。距离因不是准确测量,当地(陈阡村老人)讲500一600米左右吧。
(六)、疑似上官安墓:
疑似上官安墓,地点在大坑处,在上官杰的墓东北方向,距离341米,现在是苹果地。
三、上官皇后的墓
(一)、上官皇后的墓在平陵,已经列入国家保护,墓的规格很大,和昭帝的墓差不了多少。墓顶部西42.49米,北44米,东34.7米,南50米。北底部158.17米。是方形墓。(高度没有测量,汉书记载的高度是30米左右)。
(二)、墓地虽然受到了保护,但只是立了个碑,墓的周围任何人都可以上去。墓地没有人看护,墓也还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目前,连个保护机构都没有,就等于在田地里立个保护碑。其它什么都没有。(墓地已经全景拍照了)
四、上官婉儿墓
上官婉儿墓,已经列入国家保护,有保护碑。现在墓地上建了一个公园,名称,唐昭容上官氏公园。规格不是很大,也比较空荡,墓回填后,只在原墓的上边,标了墓穴,墓志铭,天井等。公园两测也做了个墙栏,墙栏上刻了些图案和介绍等。公园内种上了草屏和树。(墓地已经全景拍照了)
五、综合汇总
(一)、上官杰,上官安的墓,葬在茂陵这已经是事实,墓为茂陵汉武帝陪葬墓,这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二)、具体上官杰墓地位置根据资料记载和当地人代代相传,共同指向茂陵5号墓,为上官杰墓。
(三)、5号墓准确定位是:
经度:108.60642333333332
纬度:34.343996666666666
准确定位,以墓顶端的中心位置为定点,测量的经纬度。墓东西长,南北短,在顶部看的特别明显(有图片)。在墓的南边北边都有盗洞,墓北边南边破坏特别严重,封土被取走不少,西边原墓底部痕迹还在,东边墓底部现在有一条20公分左右的小沟,是不是裂缝还末知。东西有小树林。原墓的封土痕迹可以看到。高度有近8米。墓南边还有被什么动物打洞时留出的新土印,在我们去前几天才有的。墓全是土封的,没有任何砖石材料,损坏特别严重。损坏情况,我们已向茂陵博物馆作了汇报。(墓地已经全景拍照了)
(四)、疑似上官安墓准确定位是:
经度:108.60355499999999
纬度:34.345951666666664
这是在大坑的东边测量的经纬度。上官杰墓的西北方向341米处,墓规格也不小,直经60米左右,疑似上官安墓。当时被害的还有上官斯或上官吉。上官安有子女4人,上官斯,上官吉,上官期(遗复子),上官云霓。
六、通过考察,下一步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深入了解茂陵勘探情况。
经过了解,茂陵有过多次考古研究。近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考古研究所组织了联合考古,用了二年的时间,对茂陵墓地和古建筑遗址进行钻探考古,有什么结论,特别是茂陵东边考古有没有什么结论。
(二)、上官杰墓地及周围申请勘探,通过勘探来确定墓主人身份。
目前已经找到疑似上官杰墓,历史资料和走访调查和专家说的,所有都集中指向5号墓。经过和茂陵王志杰馆长交谈后,得知他们也想一次性解决茂陵较大的墓的主人,如上官杰,上官安的墓,小的墓就放放。陕西在茂陵准备建国家级古墓群遗址园陵。他认为,要快一点申请勘探。要尽快确定5号墓是不是上官杰的墓,目前,可行的做法,就是勘探。通过专业勘探就可知到墓的大小,周围墓的分布情况,特别是离5号墓20步的夏候胜墓,他也是候及别的墓,是判断上官杰墓的重要依据。只要历史记载和实地吻合,就应该可以确定上官杰的墓了。
(三)、进一步组织人员寻找历史资料。对上官家族历史有研究的官秀岩,上官昌永,上官国康,上官纬栋等。请他们继续查找有关上官杰,安,夏候胜墓葬有关历史资料。
(四)、协助申报单位(茂陵博物馆)申报
1,在没有申报勘探前,把申请前所有需要的资料找好、找全。首先收集书上历史记载的,其次收集网上公布的,第三专家学者分析的,第四专门研究西汉史、考古权威专家的意见。
2、申报前具体工作人员分工:
信叔、金平、敬超、敬江负责找西汉史研究专家,找考古专家;衍卫,敬虎负责找网上【子虚乌有的上官傑“谋反”案】作者;同君组织一部分人员,对申请勘探工作,如何协助好主体申报单位,如何展开工作,落实勘探工作所需的保障工作;请秀岩,昌永,国康,纬栋负责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论证、研究工作。特别是与墓地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重点工作研究。
3、申报勘探的主体单位是茂陵博物馆,上一级单位应是咸阳负责文物保护的行政机关。最终批准权的应是陕西省、市文物保护行政机关,陕西省文物局或者咸阳市文物局。
(五)、勘探
1、勘探手续的办理。墓地勘探,需要文物局批准才可勘探。勘探手续的办理由茂陵慱物馆。
2、勘探经费的预算。到有关考古勘探部门了解每平方米价格是多少。在确定勘探范围时,还要考虑到我们是否能承受的价格。
3、实地勘探时,要组织人员到现场。一但确定勘探,要组织人员到茂陵,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定负责人和组成人员。人员应该不少于10人。
(六)、勘探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计划)
(一)、勘探后,如果墓都是个空墓,考古部门不认可是上官杰、安的墓。茂陵的上官杰、安考察工作,就到此结束了。
(二)、勘探后,如果确定是上官杰,安的墓,具体要做的工作如下:
1、因为封土流失太大,要尽快添土,按照茂陵博物馆整体规化,复好所有土。
2、建议茂陵博物馆先把围墙围起来。
3、墓上种树,防水土流失。
4、立碑。立碑由咸阳文物行政部门立,在墓周边,要立上勘探出资人员名单和墓地建设出资人员、单位的名单。
5、墓地购地或租地,要扩大墓地保护范围。墓地租地1000元1亩,如买30万元1亩。租会有后遗症,产权不是自己的。墓地现在都在村民地里,由茂陵博物馆通过正规渠道收买村民地和办理各种手续,应该非常可行的。
6、建祭祀场所。可将上官杰墓地定为上官家族公共祭祀基地。每几年举行一次全国性上官家族祭祀活动。做为上官家族教育基地,将上官家族优良传统、祖训、历史、教育、姓氏渊源、家谱等做成板块,让更多族人受到教育。
(七)、勘探范围。
只有经过勘探才能知到墓的大小和多少,通过墓的大小和汉书记载来判定墓的主人。在茂陵东边陪葬墓也不多,大一点墓只有一个和一个大坑。目前,了解到有二个墓,杰、胜,都有方向和距离记载。只有经过勘探后,就可以把所有墓弄清楚了。勘探内容和范围
1,霍光墓以东有没有墓;
2、光到杰中间有没有墓;
3、上官杰东20步(1步是现在多少米)有没有墓,夏候胜冢,在茂陵和平陵交界处。记载上官杰东20步是他的墓。
4、以上官杰墓为中心,周边100亩方圆进行勘探。这样好多墓都可以弄清楚。当然我们主要弄清杰,安,斯,吉,安妻,夏候胜等墓。





                                                                                                                          上官杰、安、皇后、婉儿墓地考察组
                                                                                                                                             汇总:  上官衍卫
                                                                                                                                             2016年06月18日





3、上官傑墓地考察进入申报实施阶段
2016年7月8日

这次上官傑、安、皇后、婉儿墓地考察工作,于2016年6月10日开始,6月15日结束。根据6月18日考察(小结)中的工作安排,目前,工作应进入申报实施阶段,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原考察(小结)的‘下一步具体工作计划’中的工作要进行调整:
(一)、原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茂陵二年来考古情况,特别是茂陵东边考古有没有什么结论’。这项工作已经有结果,具体内容如下:
从[‘汉武帝茂陵考古调查_勘探简报_张明惠’],记载上看,建国以来茂陵已经有过五次较有影响的田野考古。西汉帝陵的大遗址保护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实施阶段。由于考古资料的不完善,因此,按国家文物局(2006)1087号文件精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又一次于2006年9月开始,对茂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至2008年初结束。近两年的时间,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其中考古(通报)涉及上官傑的墓地有如下内容:
1、通过考古,标号为(M28)上官傑墓,具体墓地的考古结果如下:考古原文:[‘......拥有独立墓园的有5座,分别是卫青墓、霍去病墓、延冢、上官傑墓等’]。
考古原文:[‘上官桀墓(M28),位于茂陵邑东侧,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边长分别为东25.7、南35.6、西27.2、北36.5米;高7米。墓室情况不明,仅在封土南部偏西处发现斜坡墓道一条,平面呈梯形,封土外部分长40.4、宽5.5(南)一2l.3〈北)、北端深15米。该墓南侧有1座小型墓葬。M28周围有壕沟围绕,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长199.5一206.3、宽156.5米。南壕沟西段和墓道对应处设有门,门址东西24.8、南北4.5、门道宽5.8米。壕沟的东北部,东南部己被破坏’]。(具体内容见  附件1  )
2、茂陵上官桀墓地平面图  (具体内容见 附件2)考古原文:[‘18、28号(M28)陪葬墓(上官桀墓)M28为上官桀墓,西距茂陵邑西围沟306.8米,南距M27(霍光)封土220.8米。封土为覆斗状。底部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边长东25.7米,西27.2米,南35.6米,北36.5米。顶部边长东7.4米,西6.4米,南16.8米,北16.6米。现地表上存高7米’]。




茂陵上官桀墓地平面图   图二十三


上述附件已经证明,茂陵博物馆标注的5号(考古标注的是M28)墓是上官傑墓。墓地周围还有壕沟,墓南边有门,在墓的北边还有建筑遗址,应是看墓地人的住所。壕沟长199.5一206.3、宽156.5米,3228595平方米,壕沟内墓地占地近48.43亩。
(二)、原内容:上官傑墓地及周围申请勘探,通过勘探来确定墓主人身份。这项工作可以暂时停止,待需要时在进行。
(三)、原内容:进一步组织人员寻找历史资料。对上官家族历史有研究的官秀岩,上官昌永,上官国康,上官纬栋等。请他们继续查找有关上官傑,安,夏候胜墓葬有关历史资料。这项工作继续进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证明上官傑墓地的准确位置。目前,上官傑墓地资料还是仅有的汉书上记载,也就是茂陵博物馆王馆长的书中记载这些,最早的邵武家谱中,【‘大宋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正月上旬谷旦】旧谱原序中,也没有记载傑公墓地所葬位置,只有这段:‘【秦并楚,稍徒之。汉兴,高祖欲壮关中,取天下豪杰人焉,于是又徒天水,即今之陇西上邽也。其后,杰官拜左将军,封安阳侯,以武功显。子讳安,封桑乐侯。安女为昭帝后,安亦拜车骑将军。已而与霍光争权,父子不胜。安娶霍氏,独遗腹子--曰期。自后家声少微’】。福建邵武和平上官氏宗谱,P8页。这里也没有记载上官傑墓地的位置。但是文中有记载,【安娶霍氏,独遗腹子--曰期】。这和汉书记载的说法不一样,霍氏如是在傑、安前就去世了,这样,就不存在遗腹子期了。可是我们家谱都记载的很清楚,上官期为遗腹子,谱文:【安公遗腹子。霍氏因夫被陷害之死后,贬入宫中为奴,产子无名,霍氏于公元前79年,因被斥籍,子均失名。后因霍光之子霍禹公元前66年等人谋反,霍氏家族被灭族。后上官家族被平反,上官安之子名始出,安公之子名期,期公之子名丝,丝公之子名由】。
(四)、原内容:协助申报单位(茂陵博物馆)申报立碑保护
1,在没有申报勘探前,把申请前所有需要的资料找好、找全。首先收集书上历史记载的,其次收集网上公布的,第三专家学者分析的,第四专门研究西汉史、考古权威专家的意见和考古结论。目前,陕西考古研究院和咸阳考古研究所已经给出考古结论,应该不需要在勘探了。目前,网上也没有收集到新的资料。
2、申报前具体工作及人员分工:
信叔、金平、敬超、敬江负责找西汉史研究专家,找考古专家;这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资料已经拿到。衍卫,敬虎负责找网上【子虚乌有的上官傑“谋反”案】作者;
这项工作已经完成,作者已经找到。同君组织一部分人员,对申请勘探工作,如何协助好主体申报单位,如何展开工作,落实勘探工作所需的保障工作;
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申报保障工作应作为重点。请秀岩,昌永,国康,纬栋负责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论证、研究工作。特别是与墓地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重点工作研究。
这项工作继续进行,研究成果将来要写入上官家族历史渊源中。
3、申报勘探的主体单位是茂陵博物馆,批准单位是上一级负责文物保护的行政机关。最终批准权应是陕西省、市、县文物局。
勘探申报这项工作目前不进行,直接进入申报保护和立碑程序。
二、目前工作是上官傑墓地申报保护和立碑
1、提供申报材料
附件1:汉武帝茂陵考古调查_勘探简报_张明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报告内容)
附件:2:陪葬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报告内容)
附件3:、上官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报告内容)
附件4:、西汉帝陵陪葬制度初探 曹 龙(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五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市 710054)
附件5:、上官桀墓地照片
附件6:汉书记载的材料
2、 工作人员分工
联系和协助茂陵博物馆申报工作,提供申报材料。由上官金平、上官敬超负责。联系咸阳文物局工作,由上官敬虎负责。已经联系好了咸阳文物局领导,他们会大力支持我们完成申报工作。联系有关领导工作,在继续进行,由上官衍卫负责。上官傑墓地申报保护和立碑资金预算工作,由上官同君负责。其他人员机动,根据需要在安排工作,如需要到咸阳集中,在作具体安排。
3、上官傑墓地待申报保护和立碑成功后,举行仪式工作再单独研究。
上述的工作计划是初稿,请大家认真考虑,进行修改。目的是尽快把申报‘保护和立碑’工作抓好。





                                                                                                                                     上官傑、安、皇后、婉儿墓地考察组
                                                                                                                                                  汇总:  上官衍卫
                                                                                                                                                   2016年7月8日






4、陪葬墓
内容出自《西汉十一陵》作者刘庆柱、李毓芳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一)陪葬墓的分布
据文献记载,陪葬于茂陵的有卫青、平阳公主、霍去病、金日磾、霍光、董仲舒、公孙弘、李延年、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以及京兆尹曹氏等。此外,象大侠原涉这样的豪杰也在茂陵“买地开道”、“治冢舍、奢僭踰制”【《汉书·游侠传》卷九十二,第3716、3118页】。关于这些陪葬墓的方位,有的文献记载比较具体明确,如卫青、平阳公主、霍去病、霍光及上官氏家族等。其余则不太清楚。茂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茂陵以东,陵园东司马门道的南北两侧。地面现存封土的陪葬墓共12座。从布局来看,可以分成四组:卫青、霍去病、金日磾墓和六号墓为一组;一、二号墓为一组;七、八、九、十号墓为一组;霍光墓和第十二号墓为一组。前两组在东司马道北侧,后两组在东司马道南侧。
(二)陪葬者及其墓葬的位置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其母系平阳公主家的奴婢,与郑季私通而生卫青。卫青长大后,成了平阳公主的家奴;他的同母姐姐卫子夫得幸于武帝。因而,卫青被汉武帝重用,封为长平侯,官至大将军。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领部队与匈奴作战,控制了河套地区。不久,他又与霍去病一起打败了匈奴主力。卫青前后七次出击匈奴,斩首虏五万余级,保卫了西北边陲的安定,解除了长期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由于战功卓著,他姐姐又是武帝的皇后,因而“尊贵无比”。后来,卫青与其青少年时代的女主人――平阳公主成婚。卫青死后,陪葬于茂陵。卫青墓在茂陵以东900米,是离茂陵较近的陪葬墓之一。该墓坟丘形如庐山。庐山亦名颜山,系当时匈奴辖境内的大山,卫青曾在此立下赫赫战功。把卫青墓修成庐山状,是对卫青战功的纪念。卫青的墓冢,底部南北95米、东西70米,顶部南北18米、东西4米,冢高21.4米。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年军事家。家居河东平阳。他是霍仲孺与卫少儿的私生子,卫少儿是卫青和孝武卫皇后(卫子夫)的姐姐。霍去病仰仗其姨母,很快得到朝廷重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率军两次打败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控制了中西交通的孔道――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又与他舅父卫青击败匈奴主力部队,赢得了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决定性胜利。霍去病在六年军事生涯中,六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保卫了西汉王朝的边境安全,开辟了名垂青史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披荆斩棘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官至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卫青相等,名望甚至超过了卫青,因而卫青许多部下纷纷投奔霍去病。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下令霍去病所征服的边境五郡派出将士代表,身着黑铠甲,又在长安与茂陵之间,布成东西几十里的军阵,夹道为霍去病送葬。霍去病墓修在茂陵东边,西邻卫青墓。“票骑发迹于祁连”【《汉书·扬雄传》卷八十七[下],第3573页】,为了纪念霍去病在祁连山一带抗击匈奴侵略的丰功伟绩,霍去病墓的封土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组成的大型石雕。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92米、东西61米,顶部南北15米、东西8米,冢高15.5米。
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霍去病对匈奴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匈奴奴隶主贵族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共同约定投降汉军,但休屠王改变了主意。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部分匈奴军队投降了西汉王朝。金日磾和他弟弟金伦、母亲阏氏被西汉王朝收纳官府作为奴隶,饲养马匹。金日磾忠于职守,颇得汉武帝赏识,先后被任命为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不因金日磾是少数民族、又是反对过自己的匈奴首领之子而歧视、疏远他,而是根据他的德行“贵重之”。金日磾在粉碎莽河罗刺杀汉武帝的阴谋活动中立了大功,被武帝封为侯。武帝死后,金日磾和霍光一起铺佐昭帝。金日磾死时,皇帝“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阵至茂陵”【《汉书·金日磾传》卷六十八,第2926页】,陪葬于武帝茂陵之旁。金日磾墓在霍去病墓东邻,形如覆斗,冢底部长41米、宽36米,冢高11.2米。陈直先生认为此墓为大行李息墓【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2页】,但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来看,李息在朝廷为官政绩一般。后来汉武帝追究张汤自杀一案,又涉及到李息,并免去其“大行令”,让他陪葬在霍去病墓东邻的茂陵陪葬区这个显赫位置,是不可能的。因此,李息陪葬于茂陵之说恐难成立。
霍光,字子孟,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霍去病在京师当官后,把年仅十几岁的霍光带到了长安。武帝任命霍光为侍中。以后他又相继出任奉常都尉和光禄大夫。由于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汉书、霍光传》卷六十七,第2931页】,所以深得信任。汉武帝晚年,霍光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朝廷“政事壹决于光。”后来,霍光的外孙女又被召入宫,并册立为皇后(即孝昭上官皇后),霍光的地位更加显赫。昭帝死后,他又与朝廷群臣废掉即帝位的昌邑王刘贺,拥立皇曾孙刘询为帝。霍光是三朝元老,从政达二十年之久,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去世。汉宣帝亲临哀悼,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由“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輼輬车,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阵至茂陵,以送其葬。”在茂陵东边,“发三河卒穿复土”,为霍光修建了坟墓和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汉书·霍光传》卷六十八,第2948页】。茂陵以东4000米,兴平县西吴乡陈阡村有今传霍光墓,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碑石。墓冢底部长72米、宽64米,高19.5米。近年来,在该墓以东500米曾发现大面积西汉时代的建筑遗址,还有部分壁画遗迹,以及云纹和文字瓦当。其中出土的“加气始降”、“屯泽流施”、“光由宇”和“道德顺序”等文字瓦当,为过去所少见。霍光生前预作寿墓,其茔制已经超过规定。霍光死后,他的妻子“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面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盛饰祠室,辇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汉书·霍光传》卷六十八,第2950页。】由此可见其坟茔、祠室、园邑规模很大,而且其中不少是照当时皇帝葬仪的规格营建的。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人,汉代哲学家,自幼攻读儒家典籍,景帝时为博士。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尊崇孔子的学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在教育上,他主张立太学,设庠序;在人事制度方面,提出州郡举茂才孝廉,开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之先声。董仲舒在朝廷当官后,家徙茂陵邑,年老时“去位归居”于此,后在茂陵邑家中去世。《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记载:“董仲舒墓在县(兴平)东北二十里。”今兴平县南位乡策村东南250米,茂陵东北652米有一墓冢,当地群众称“次冢”,相传为董仲舒墓。此冢底部长71米、宽30米,冢高14.3米。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字季,原籍菑川,家居薛县。年轻时当过狱吏,后因罪免职,家境贫寒,四处流浪。年近四十,方才学习“春秋杂说”。六十岁时,“以贤良徵为博士”,后又任内史、卸史大夫等重要官职,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公孙弘任丞相,以八十高龄死于任上。汉武帝对他评价很高,认为“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他虽“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汉书·公孙弘传》卷五十八,第2624页。】公孙弘死后陪葬于茂陵东北约一里处。
李延年,生卒年不详,中山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由于犯法而被处以“腐刑”,遣送到皇帝的养狗场(狗监)做工。李延年不仅是个出色的歌唱家,而且还是个杰出的作曲家。汉武帝为祭祀天地所编的大量歌曲,就是由天文学家司马相如写词,他谱曲。后来,他凭其妹李夫人之势,官至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深得武帝宠爱,“与上卧起”【《汉书·佞幸传》卷九十三,第3726页】。李夫人死后,李延年也逐渐被疏远,后来全家被诛。《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记载:李延年墓在兴平县东北18里。
上官桀,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青年时期曾为武帝随从中的羽林、期门郎,因其力大无比,被武帝任命为未央厩令(皇官中的马官)。由于得到武帝常识,很快晋升为侍中,官至太仆,后又为左将军,被封安阳侯。武帝晚年曾遗诏,由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辅佐少主”。后来,霍光把女儿嫁给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上官安结婚后,生一女儿,就送入皇宫,进为婕妤。过了一月,这个年仅六岁的小女孩被立为皇后,即孝昭上官皇后。上官氏父子横行朝野、穷奢极欲,并策划废掉昭帝,谋杀霍光。事情败露后,上官氏宗族被夷。上官皇后由于年幼,未参预她父母和祖父的阴谋活动;又因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株连。上官皇后的母亲(即霍光女儿)敬夫人,在上官氏被灭族之前已死去,葬在茂陵以东,大概在霍光墓附近。敬夫人墓附近“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传》卷九十七[上],第3959页】,符合皇帝岳父母的丧仪。上官桀、上官安被杀以后,他们也被葬在茂陵东边,应该和敬夫人在一起,因为那里是皇帝原来赐予上官氏的茔地,其地望在茂陵最东边,毗邻平陵陵区。由于上官桀、上官安犯法被诛,尽管他们可以入葬原来茔地,但不能享受达官显贵们的待遇。为此,孝昭上官皇后派自己的奴婢为其祖父和父亲守墓。今霍光墓以东,地面上已不见古墓封土。这或许由于当时上官桀、上官安起冢较小,加之年代久远,因此坟丘湮没,已难寻觅。除了朝廷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陪葬茂陵,一些大官和豪富也竟相争取死后葬在茂陵附近,如京兆尹曹氏和巨豪原涉。
(三)霍去病墓石刻
茂陵众多陪葬墓中,霍去病墓最重要,而它又以其墓前雄伟的成组石刻而闻名于世,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霍去病墓石刻包括圆雕的“马踏匈奴”、跃马和卧牛,线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伏虎、卧象、野人、石蛙和石鱼等。霍去病墓石刻出于官府工匠之手。在已发现的霍去病墓石刻作品中,有两件分别刻着“左司空”官署名称和“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的文字题铭。左司空属于少府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秦汉时代的砖瓦上,常见左、右司空的陶文戳印。霍去病墓石刻中的“左司空”刻铭,说明左司空兼造石刻。霍去病墓石刻为左司空所造。
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霍去病墓石刻有的置于墓前(坟墓以南),如石刻“马踏匈奴”。大多数置于象征祁连山的坟丘上。
霍去病墓石刻反映的历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下面扼要介绍。“马踏匈奴”为霍去病石刻群的主像,石雕通高168厘米,长190厘米,宽48厘米。作者运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人一马,概括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功绩。石马与真马大小相近,昂首站立,肌肉丰满,尾长拖地。马腹下面仰卧一人,头对马嘴,两颊胡须稍长,面容狰狞,两足上曲,手持凶器,垂死挣扎。造型生动逼真,寓意深远。跃马,高150厘米,长240厘米,宽85厘米。跃马的后腿与后身跪在地上,前腿跃起,动态表情比较强烈,力量含蓄。这件作品线雕和形体配合一致,层次处理明显。卧马,高114厘米,长260厘米,宽73厘米。马躯健壮,姿态生动。马头稍左偏,右前腿稍曲,双目注视前方,再现了以骑兵为主体的西汉军队抗击匈奴的英姿。伏虎,高84厘米,长200厘米,宽60厘米。匠师选用了不规则的波浪式起伏的石料,利用石块的粗糙自然面,运用线、体相扭的造型手法,把凶猛、桀骜不驯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伏虎背部,由虎头一直到虎尾,构图结构紧密,中线清楚,头颈和胸腔连成一体。虎尾倒卷,置于背上。虎身斑纹异常生动,显得更有“虎威”。虎在我国古代是威武的化身,汉宣帝视南郡获白虎以为宝。《风俗通义》也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又说:“罔象畏虎与柏,故墓立虎与柏。”以虎守墓,防止妖食人肝,相传早在远古的帝喾时代就有了这种习俗。考古发掘中,在商、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过玉虎、石虎和铜虎。战国时代的中山国王陵中葬有工艺高超的错金银铜虎。目前所知,我国古代,冢前列置石虎,以霍去病墓最早。东汉时代,墓上列置石虎者比以前显著增多。魏晋以后,大型陵墓列置石虎已相当普遍。据文献记载,武帝茂陵之中曾以活老虎随葬。以“虎”“镇墓”者称为“虎镇”,在汉墓发掘中这类遗物屡见不鲜。卧象,高58厘米,长189厘米,宽103厘米,石象雕刻着重于写实。象鼻搭在左前腿之外,身躯匍匐在地,匠师刀法秀丽、娴熟,造成象体平滑、温顺可爱的艺术效果。石猪,高56厘米,长163厘米,宽63厘米。形似现在的野猪,整体为蹲伏状。双耳较小,眼睛为三角形,头部雕琢相当精细。这可能是古代一种未完全驯化的家猪,或是当时的野猪。以猪随葬,始于远古。有的墓内置以整猪,也有的仅放猪头。墓内随葬猪的多少,或许象征死者生前财富的多少。猪也是古代祭祀的牲畜之一。霍去病墓上的石猪,恐怕都不具有上述意义,而可能是霍去病战争环境或当时社会生活的自然写照。
石鱼两件高60厘米,长114厘米,宽47厘米。匠师以精选的天然石料稍行加工,使之粗具鱼身外形,头部线条简洁明快,雕出嘴、眼的轮廓,看去犹如一条在水中时隐时现的活脱脱的游鱼。以鱼随葬,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至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沿袭下来。贵族墓中随葬玉鱼,一般平民墓中则是陶鱼。武帝茂陵中也瘗藏有鱼。西汉时代,武帝开凿昆明池,池中养的鱼,专门有于祭祀诸陵。霍去病墓上的石鱼,应是作为祭品而设置的。石人,高210厘米,宽125厘米,厚94厘米。石人的头大于真人,眼与眉向上竖起;有身无腿,左臂余少半,缺手,有臂完整无缺;手置腹上,五指分开,手心向外。石人的整体犹如一件生动的漫画作品,轮廓基本保持了石料原来的卵状,雕刻技法属于不规则的去地阶梯型线雕,情感表现力比较突出。石雕的人与熊,高265厘米,宽172厘米,厚98厘米。石人头大、口阔,牙齿外露,头稍前俯,两肩耸起,左腿曲膝,左腿跪地,腰间系带,胸前两手抱一小熊欲食。小熊也不示弱,张口与人对咬。整个作品以线雕为主,运用扭曲的线条、夸张的手法,栩栩如地表现了人兽殊死搏斗的场面。浮雕的运用,增加了人与兽的质感。牯牛,长260厘米,宽160厘米,高(卧地)115厘米。石牛体壮,头较大,角前为圆形,背上刻有鞍鞯,跪在地上,口作反刍状,犹似耕作已毕,关中老黄牛的形象跃然于石上。整个作品,厚重圆润,线条清晰,动态自然。猛兽食羊,石刻长260厘米,宽210厘米,厚120厘米。这件石刻主要采用了高浮雕进行艺术处理,这对那种“四不象”的猛兽来说,有着特殊的表现力。猛兽方头、大口,兽角为很长的软角,身短腿长,两只前爪撕扭着小羊,小羊拼命挣扎。由于匠师选用了风化得比较厉害的石料,石雕的表面起伏较大,使得艺术效果更为强烈。霍去病墓前这组石刻,线雕、圆雕和浮雕运用得当,有的注意形态,有的突出神情,有形有神,形神兼备。看到这批石刻,眼前不由得浮现出祁连山古战场上抗击匈奴侵略的场面:那里有深山荒原,有凶猛野兽,险恶的自然环境越发反衬出西征将士们不畏艰难、英勇善战的精神。霍去病墓前这组大型石雕作品,在我国目前来说,是一批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从文献记载来看,坟墓列置石雕,似乎源远流长。上古时代的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均有石驼。“汴都(今河南开封)之南百里”的西周初年周公墓前竖立石人。周宣王墓前列置有石鼓、石人、猊、虎、羊、马等石刻。相传秦始皇陵上还有一对石麒麟,石刻高达一丈三尺。可惜上述记载,至今尚未得到考古实物的验证。就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不但秦及其以前的陵墓上未发现列置石雕,就是西汉十一座帝陵上,也没发现过一件西汉石刻。因此,我们认为,秦和西汉的帝陵上,可能未置石雕。
达官贵族墓上的石雕列置得似乎比帝陵早一些。从西汉中期开始,少数达官贵族的墓前出现了列置的石雕,除了霍去病墓,还有张骞墓。在其它少数地方,也曾发现了个别西汉时期的坟墓前列置了石雕,但都不会早于西汉中期。如山西安邑杜村西汉墓前的石虎,山东邹县城东匡庄古墓前的石人等。霍去病墓和张骞墓前列置我国最早的陵墓石刻,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霍去病是征战西域的著名将军,张骞是通西域的著名外交活动家,西域是他们创造丰功伟绩的广阔舞台。两墓之前(或上)列置石刻,表明当时受了西域文化的某些影响,例如,近年在新疆地区调查、发掘的石人石棺墓文化遗迹,分布在北疆草原地区,如:阿勒太、富蕴、青河、哈巴河、吉木乃、布尔津、温泉等地,这些遗址的墓前有石人立像或立石,这类石人石棺墓的时代,早期可上溯到秦汉之际。霍去病墓上的巨石和目前的石人等,很可能就是作为西域文化中的杀人石而立的。在西域地区,一些墓前立有石人或巨石,它们往往表示战场的俘虏,以其装饰坟墓,让其服侍死者。显然,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像就含有类似的意义。当然,与新疆北境草原一带的石人石棺墓的石刻相比,霍去病墓石刻反映的历史内容更为深刻、广泛。霍去病墓的石刻,对以后我国历代陵墓石刻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主要表现在陵墓石刻的题材与组合方面。
如霍去病墓的石虎,实际上成了魏晋时代陵墓前石刻的辟邪前身,后者不过是虎(或狮)的异化体。至于达官贵族墓前列置石虎,沿袭的时代更长。
墓前列置石马,比其它石刻持续时间都长,扩及的范围都广。象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六骏”,就与霍去病墓的石马主像寓意相近。
此外,以石人、石象等饰墓,亦为后代所仿效。霍去病墓石刻中的石人、石马和石虎等组合,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四)阳信公主墓陪葬坑的考古发现
在茂陵陵园东司马门以东约2100米处,东司马道南侧,分布着东西并列的五座陪葬墓。其中最西面的一座,是这群陪葬墓中离茂陵最近的一座,也是这五座陪葬墓中现存封土最大的一座,封土底部南北长95米、东西宽64米、冢高22米。由于封土南端高大、北端低小,呈“羊头”状,所以当地群众称之为“羊头冢”。
根据墓南侧第一号陪葬坑中出土的刻记有“阳信家”铭文的18件铜器分析,此墓被认为是阳信长公主的墓葬。
阳信长公主是景帝和孝景王皇后的长女,汉武帝的姐姐。她始嫁于西汉王朝开国元勋曹参的后--平阳侯曹寿,卫青少年时还是他们家的奴仆。卫青地位显赫之后,“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 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骑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于是长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汉书·卫青传》卷五十五,第2490页】
卫青与阳信长公主成婚后,从《汉书·卫青传》记载来看,阳信长公主先卫青而亡,因此,卫青死后“与主合葬,起冢象庐山”。据西汉时代葬俗,达官显贵死后夫妇合葬,同茔不同穴。也就是说,夫妻合葬在同一茔地,但分别各筑一座坟墓。一般来说,当时这种夫妻距离,少者十几米。多者也不过一、二百米(当然,皇帝和皇后陵墓茔域大,两陵间距一般几百米。特殊者,如文帝霸陵与孝文窦皇后陵间距近两千米)。但是,今卫青墓与阳信长公主墓相距约1330米,他们的夫妻茔地不可能这么大。而且,其间有茂陵东司马道东西穿过,将二墓分置于神道南北两侧。再者,卫青墓与阳信长公主墓之间还有霍去病墓和金日磾墓。因此,不能把“羊头冢”和卫青墓看成“同茔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很可能阳信长公主死后先葬于“羊头冢”,卫青死后,她又被迁葬于卫青墓附近,与之合葬。这种推测的根据,是在卫青墓东北50米处,经钻探发现一座大汉墓,墓穴东西长26米,南北长25米,深24米。该墓封土现已不复存在,前些年坟墓的封土还有部分残存,并有清代康熙年间立的石碑,碑文标识为霍去病墓。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长安史迹考》一书中,据此石碑认为,此墓与其南面140米的霍去病墓,均为霍去病墓,可能其中一墓为衣冠冢。我们认为从此墓位置来看,它离卫青墓比霍去病墓更近。这就是说从茔域部局来看,它很可能与卫青墓在同一茔域。再者,在卫青墓附近,除了此墓和霍去病墓之外,其它陪葬墓都与其相距甚远,不会属于同一夫妻茔地。可见,只有此墓应为与卫青合葬的阳信长公主墓。
与卫青合葬的阳信长公主墓应为迁葬墓,其原墓应是“羊头冢”。“羊头冢”陪葬坑出土的大量“阳信家”刻铭铜器证明了这一点。
1981年,考古工作者对阳信长公主墓陪葬坑进行了勘察,共发现了39座陪葬坑,发掘了其中的一座。陪葬坑主要分布在墓南和墓北。已发掘的陪葬坑在墓南60米,地下深3.2米,呈南北方向。北坑是个带过洞的方形洞穴坑室,平面呈“凸”字形,全长4.15米,其中坑口长1.2米,过洞长1.22米、宽0.85米,高0.8米。坑室南北2.45米,东西2.3米,高1.95米。坑室以木板封门。坑内器物主要分布在东西两边,铜器最多,其次有铁器、漆器、铅器、木器等。这些器物中,有实用器物,也有明器。在这4平方米的陪葬坑里,出土了230多件器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铜熏炉等物,无疑是当时最高封建统治阶层享用的宫廷器物,为皇太后赐给长公主的。这批物品,反映了西汉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平。
下面简介这些物品:
鎏金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铜马昂首站立,张口,竖耳。马的肌肉和筋骨匀称合度,造型朴实稳重。鎏金鎏银铜熏炉:造型罕见的艺术瑰宝。熏炉通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熏炉炉盖形如博山,透雕多层山峦,如之金银勾勒,给人一种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之感。支撑炉体的是竹节形高柄,共五节,每节上竹叶枝杈。柄上端铸有三条蟠龙,龙头承托炉盘。龙身鎏金,龙爪鎏银,线条流畅活泼,形象生动自然。底座上透雕的两条蟠龙,翘首张口。此外,还有提链炉、温手炉、灯、钟、甗、甑、盆、匜、鼎、温酒器、斗、掉、铫、臼、虎镇等铜器。名贵的漆器,作工精细。车马器是随葬品中的大宗。出土的一辆小车和十匹小马,均为木质,表面涂漆。残留金属小车器、马饰等19种,计121件。上述陪葬坑及其出土的文物,为我们研究西汉的社会生活、帝王葬仪、工艺美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物资料。一个陪葬坑就出土了这么多随葬品,可以想见阳信长公主墓三十几座陪葬坑中随葬的珍贵物品数量之多!也不难想见,西汉封建王朝最高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







网站首页 | 家族机构 | 网站栏目 | 家族网站

网站版权:上官家族网站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信息联络部主办

网站邮箱:sgywoksgmj@126.com 

网站电话:13805244902

网站管理:上官衍卫

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