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家谱
浙江家谱
专程去缙云取回宗谱
官南星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今天专程去缙云上官伟胜家取回于二0一一年十月七日专程送去准备扫描翻印的上官氏宗谱。
放在伟胜家三年多,未扫描翻印,先去取回,以后若用到再送去。
官南星
二0一五年一月二十七
日
附借条:
借條
今借到台州仙居官南星現存歷屆上官氏全部宗譜,以作掃描翻印之用。其具體清單如下:
一、第二屆官氏宗譜嘉慶七年(1802)壬戌花月重修,全壹冊。
此譜已歷經二百餘載,乃我族列祖列宗流傳下來的無價之寶也。熱切盼望我族子子孫孫將此傳家之寶,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不息。但由於歷時久遠,其中部分已經破損。因此請勿輕易出示給一般人觀看翻閱,不向任何人出借,更請操作者在心在意小心謹慎,以免再次人為損壞。
二、第四屆天水郡官氏宗譜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重修,之二共壹冊。
三、第五屆官氏宗譜同治庚午年(1870)季秋重修,之三共壹冊。
四、第六屆官氏宗譜大清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秋季重修,之三、之四共貳冊。
五、第七屆天水上官宗譜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歲次癸亥仲秋月重修,全伍冊。
六、第八屆天水上官宗譜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戊子孟秋月重修,全伍冊。
以上宗譜第二、四、五、六、七、八共六屆十五冊。
強調:上述家谱皆為珍藏於大用公自閩遷浙的發祥地台州仙居安仁西遼下彌足珍貴的孤本老譜,敬請謹慎使用,妥為保管,不輕易出示他人,更不出借他人。
上述宗譜掃描翻印使用後及時將原譜全數歸還原收藏人官南星,決不食言。
空口無憑,特立此據。
具借人 麗水縉雲上官伟胜(签字)
二0一一年十月七日
........................................2
浙江省台州市丽水市杭州市上官氏谱系
敬祝天下所有上官同胞平安健康幸福如意快乐!
我是睦宗公第二十八世(大用公第十三世)裔孫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官南星。
据上官氏宗谱记载:
吾祖是人文始祖黃帝
顓頊
高辛
上官氏始祖子蘭公
邵土(福建邵武)之祖文善公
第一世
始祖
諱睦宗字和庭 原祖世居閩邵禾坪(邵武和平) 生宋淳化元年甲午八月十二日辰時卒慶曆五年十一月廿二日 妣孺人張氏生淳化二年三月十二日卒皇佑四年夫婦合葬禾坪村水口鳳形艮山坤向 生二子 凝 粹
(賜進士提督福建全省學政按察司副使徐孺芳撰於康熙甲戌年1694年夏月之上官宗譜序云:予閱官氏粹居邵土之祖文善公衍至睦宗公子二長凝次粹而睦宗之裔拆為兩支凝裔四世國寶公徙居邵建楚下保粹之子潘公徙居汀寧泉上裡一脈二支各成巨族世次井然條分縷析殆所謂洋洋大觀者乎)
第二世
睦宗公長子諱凝字成叔 宋慶曆進士調銅陵尉秩滿去有老叟十數人饋藥數器發之皆金追而返之曆知分甯安邱終尚書職方員外郎通判處州所至有聲
睦宗公次子諱粹字美珍 宋至和二年乙未科進士于治平乙巳歲選任靈陵縣令于熙甯七年甲寅升授都禦使于宋天聖癸亥年生於紹聖甲戌卒享壽七十有二葬邵武禾坪祖墳左畔 妣張氏夫人生卒志銘藏內與夫合葬 生一子 潘
第三世
粹公之子諱潘字穀明 遷居汀寧泉上裡新坊村 娶毛氏 繼娶令狐氏生卒俱缺合葬本處新坊村官地前象形子山午向
生三子 昇 銘 旺
第四世
潘公長子諱昇字侶州 誥封四品為人正直德行寬厚樂善好施鄉里推崇生卒俱缺葬泉上裡新坊村桐樹窠虎形巳山亥向 妣張氏陳氏封恭人 生二子 統 益
第五世
昇公長子諱統字遂和 宋紹定元年進士端平二年任徐州巨鹿知縣于宋淳佑二年壬寅歲升授金陵知府年七十有九而卒 夫人李氏 繼娶邱氏 三娶羅氏生卒志銘俱缺同葬父墳右傍
生九子 新 畱 金 豪 顒 修 冠 豐 尾
統公自命七言律一首
官氏亙古至於今 曆派源流振家聲
吾今生爾九兄弟 各在一方以安身
人人立志守豪富 個個撐持家業均
但今囑咐清明節 永世皆臨祭視親
第九世 千字行
百一公長子行千一諱克孝字 賦性剛毅幼習孫吳精通韜略時白冠擾亂公舉義兵征剿獲首數千總鎮遂稱賞之收用於軍由是汗馬揮戈戰無不克調山東封元帥鎮守四川 娶邱氏 合葬降背坑 生一子 月永
百一公次子行千二諱克悌字 徙居泉州
百一公幼子行千三諱克忠字 居江西紹湖府
百四公之子行千四諱三八字煌 生卒缺 葬山塘內半坑大松下
娶邱氏正娘 生卒缺葬武婆廟 生二子 十一 甲郎
第十世 萬字行
千一公之子行萬一諱月永字 登武舉 稟性剛直倜儻有智喜讀蕭何書以積德行善操存省察為心 娶邱氏 合葬大窠裡 生二子 遠忠 遠信
千四公長子行萬二諱十一字迪 生卒缺葬山塘內坡下 妣湯氏阿
娘葬武婆廟圳墈上 妾陳氏阿娘 葬陳地科桐樹下
生七子 陳大 七郎 九郎 四益 滿郎 保郎 四十
第十一世 富字行
萬一公長子行富一諱遠忠字 娶廖氏 合葬降背坑
生一子 福興
萬一公幼子邑庠生行富二諱遠信字 娶氏
萬二公四子行富三諱四益字 生卒缺 娶羅氏傅娘 合葬山塘內 生一子 福郎
第十二世 顯字行
富一公之子行顯一諱福興(當地尊福興公為石銘始祖)字 徙居汀州府連城縣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到上杭縣勝連裡石銘鄉箱古三圖五甲(今溪口鄉石銘村官屋組) 娶傅氏 合葬吳市洋轉葬白義乾祠戌山兼辛亥分金
生四子 大郎 二郎 三郎 四郎
富三公之子邑庠生行顯二諱福郎字壽 生卒缺 娶鄧氏二九娘 合葬山塘內 生二子 五郎 三郎
第十三世 榮字行
顯一公長子行榮一諱大郎字 娶氏
顯一公次子行榮二諱二郎字 娶氏
顯一公三子行榮三諱三郎字 娶氏
顯一公幼子行榮四諱四郎字 葬屏番轉葬上三溪牛角窠辰山戌向 娶張氏葬水竹窠子山午向 生三子 某 某 念
顯二公長子行榮五諱五郎字 生卒缺葬山塘內金鵝抱卵形巺山
娶伍氏八娘 葬柯下蕪塘墈下 生一子 馮吉 女一適流坊
第十四世 華字行
榮四公長子行華一諱 某字 娶氏
榮四公次子行華二諱 某字 娶氏
榮四公幼子行華三諱 念字念三郎 葬焦裡下 娶李氏 繼娶廖氏俱葬大窠裡轉合葬秋竹潭戌山辰向 生一子 壽
榮五公之子行華四諱馮吉字 生卒缺葬石坪墩蛇形巺山 娶李氏益娘葬塚背 妾羅氏侍娘葬山塘背無出 生四子 佛郎 孝郎 公郎 周郎
第十五世 賢字行
華三公之子行賢一諱 壽字娶張氏合葬水竹窠 生一子 大用
華四公長子行賢二諱佛郎字 生卒缺葬石坪墩蛇形巺山乾向父傍左畔 娶邱氏義娘 繼娶李氏官娘 合葬下路口貓形巺山 生三子 好三 崇郎 繼郎 妾鄧氏蔥娘葬山塘內金鵝形與男好三共穴 生一子 賤郎 女二長適登坊 次適巫坊
第十六世(大用公第一世)良字行
賢一公之子行良一諱大用(自閩遷浙始祖)字典禮 葬大坵田背娶張氏 又娶楊氏葬麻園鋪尾轉合葬秋竹潭戌山辰向 大用公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上杭溪口鄉)分遷於浙台州仙居安仁西遼下(今安嶺鄉徐村開荒立基定居繁衍現尚存大用公六世孫立于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租山契約)大用公為浙江始祖 生二子 法裡 發江
第十七世(大用公第二世) 廣字行
良一公長子行廣一諱法裡字 葬背頭山 娶傅氏葬路火尾上
生二子 有寅 有義
良一公次子行廣二諱法江字宣七郎 娶羅氏合葬背頭山
生二子 有青 有望
第十八世(大用公第三世) 積字行
廣一公長子行積二原行一諱有寅字 娶丁氏 生一子 志旺
繼娶楊氏合葬火路尾上 生一子 志仲(分遷台州黃岩茶園其後自成一派)
廣二公長子行積三原行二諱有青字 娶羅氏 又娶范氏合葬水口
山 生二子 志信(分遷台州黃岩大兆茶園其後自成一派) 志良
第十九世(大用公第四世) 福字行
積二公長子行福二原行一諱志旺字 徙居外楊白沙裡 娶夏氏合葬外楊大坵田背仙人大坐形 生四子 廷林 佳林 蒙林(遷居處州今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 在林
積三原行二公次子行福五原行四諱志良字生灝 遷居處州今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 康熙甲寅(1674年)二月初七日巳時生乾隆戊辰(1748年)正月廿一日卯時卒娶華氏康熙己巳二月初二日子時生乾隆辛亥十二月廿八日卯時卒合葬劉匣獅子岩腳 押祭田土名坐落黃公墓田一坵計秧二百把 生二子 天有(康熙丁酉1717) 天養(順治己丑1649) 女一適平坑陳方亨
第二十世(大用公第五世) 祿字行
福二公次子行祿三原行二諱佳林字生美 順治己丑(1649年)七月廿二日巳時生康熙庚辰(1700年)八月初二日戌時卒 娶劉氏順治戊戌四月初九日子時生康熙丙辰三月初一日子時卒合葬縉雲十五都下洪 生五子 維良 維中 維琴 維朋 維德 居仙居一都安仁
福五公次子皇恩欽賜行祿八原行七諱天養字生有 秉性質直不事
浮華勤儉操家以成其業謹慎持躬克守其志能積善累仁以佑啟其後 雍正甲辰(1724年)十一月初七日辰時生嘉慶甲子(1804年)正月初八日子時卒 葬劉匣獅子岩腳坐癸向丁兼丑未 娶溫州汪山頭汪淑志公女雍正戊申十二月初五日午時生乾隆乙巳八月初五日巳時卒葬劉匣屋基後墈 生七子 維會 維望 維正 維亮 維華 維國 維雷 女一適上堂胡德慶 居大堰頭
官南星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3
浙江台州麗水上官氏概況
官南星
浙江台州麗水上官氏概況
(睦宗公第二十八世大用公第十三世裔孫官南星查考整理抛磚引玉敬請專家和宗親雅正)
概況
據浙江清代乾漏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及民國、當代版共計九屆上官氏宗譜及其他相關資料記載——
天水郡上官氏出自黃帝之孫顓頊顓頊之子高辛後裔子蘭公,先居兩河之間,厥後分遷南北。即從二千多年前的始祖子蘭公,到偕公登唐憲宗李純已丑科(809年)進士後從京城長安到福建福州赴任(任福州戶曹參軍),歷時1150年,經歷了從湖北秭歸(楚都秭歸)到天水,從天水到東都洛陽,從河南洛陽到江蘇揚州,從揚州到陝西西安,再由西安入閩。從子蘭公至偕公,從“天水”經“東陽”到福州,一脈相承。素有“天水家聲遠,東陽世澤長”之譽。
子蘭(天水始祖)、光(東都洛陽即東陽派始祖)、偕(遷閩始祖,為官赴任)、嶽(晚年遷居邵武禾坪為邵武禾坪開基祖)、洎(文善公,邵武始祖)、潘(汀州始祖)、福禮(避亂遷居上杭縣大楊霸石門官屋為石門官屋始祖)、福興(徙居連城縣萬曆年間到上杭縣勝連裡石銘鄉官屋當地石銘官屋尊為始祖)、大用(睦宗公第十六世行良一諱大用字典禮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今西溪鄉石銘村官屋分遷至台州仙居一都安仁今安嶺鄉西遼下)諸公輾轉遷徒的艱辛,天水、洛陽、邵武上官家族簪纓不斷冠蓋相續的輝煌,子蘭、傑、儀、粹、統、克孝諸公的豐功偉績,通、凝、升、月永諸公的忠孝廉潔正直無私積德行善,桀安公父子、儀庭芝庭璋公父子、洎蘭公父子等仁人志士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皆為世人矚目。
閩邵土(福建邵武)之祖文善公後裔一世始祖睦宗公次子粹公(睦宗公第二世諱粹字美珍)宋至和二年乙未科(1055年)進士,于治平乙巳歲選任靈陵縣令,熙甯七年甲寅升授都禦使。(其兄凝公諱凝字成叔,宋慶曆進士,調銅陵尉。秩滿去,有老叟十數人饋藥數器。發之,皆金。追而返之。曆知分甯安邱,終尚書職方員外郎,通判處州,所至有聲。)(賜進士提督福建全省學政按察司副使徐孺芳撰於康熙甲戌年1694年夏月之上官宗譜序云:予閱官氏粹居邵土之祖文善公衍至睦宗公子二長凝次粹而睦宗之裔拆為兩支凝裔四世國寶公徙居邵建楚下保粹之子潘公徙居汀寧泉上裡一脈二支各成巨族世次井然條分縷析殆所謂洋洋大觀者乎)
五世祖統公(睦宗公第五世諱統字遂和)宋紹定元年進士,端平二年任徐州巨鹿知縣,宋淳佑二年壬寅歲升授金陵知府。年七十有九而卒。生九子:新、畱、金、豪、顒、修、冠、豐、尾(上官家族網報導福建長汀譜載統生九子:新、留 、金 、豪 、绎 、修 、冠 、丰 、炜 ;寧化清流譜載統生九子:新、留、金、豪、修、冠、丰、炜;邵武和平譜載統生九子:上官留、上官新、上官豪、上官冠、上官虞、上官修、上官丰、上官金、上官尾,又分別依順序叫千一郎至千九郎;廣東普寧譜載統生九子:留、新、豪、冠、虞、修、丰、金、尾)。統公自命七言律一首:
官氏亙古至於今,曆派源流振家聲;
吾今生爾九兄弟,各在一方以安身。
人人立志守豪富,個個撐持家業均;
但今囑咐清明節,永世皆臨祭視親。
八世祖福禮公(睦宗公第八世行百一諱福禮)避亂分遷於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石門官屋(今石銘官屋)三圖五甲聖孟裡(福禮公為石銘始祖),其弟知禮公(行百二諱知禮)遷居四川、義禮公(行百三諱義禮)遷居山東,各自為始。
自閩縣分遷上杭者傳二世克孝公(睦宗公第九世行千一諱克孝)賦性剛毅,幼習孫吳,精通韜略。時白冠擾亂,公舉義兵征剿,獲首數千。總鎮遂稱賞之,收用於軍。由是汗馬揮戈,戰無不克。調山東封元帥,鎮守四川,為四川元帥。克悌公(行千二諱克悌)徙居泉州,克忠公(行千三諱克忠)居江西紹湖府。
克孝公生子月永公府君(睦宗公第十世行萬一諱月永)得中舉人,稟性剛直,倜儻有智,喜讀蕭何書,以積德行善操存省察為心。生二子:遠忠,遠信。考其上祖,代有名人,班班可考。
遠忠公(睦宗公第十一世行富一諱遠忠)生一子:福興。
福興公(睦宗公第十二世行顯一諱福興)徙居汀州府連城縣,萬曆元年(1573年)到上杭縣勝連裡石銘鄉箱古三圖五甲(當地尊福興公為石銘始祖)。
傳十世後(歷屆宗譜均如是說,但據筆者推算應該是“傳九世後”,即八世祖福禮公避亂分遷於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石門官屋三圖五甲聖孟裡後第九世)大用公(睦宗公第十六世行良一諱大用字典禮)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今上杭縣西溪鄉石銘村官屋)分遷至浙台州仙居一都安仁西遼下(今安嶺鄉徐村西了下)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此前在安仁當地大族尹氏祠堂居住(口口相傳具體時間已不可考)然後去尹氏所屬山場即西遼下胼手胝足,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艱難困苦,開荒種地,規定每年必須向其交租服役並置辦酒席宴請,直至解放初期方廢此規,筆者父輩曾親歷其事。現尚存大用公六世孫立于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租山契約。
大用公自閩遷浙四百年以來共修九屆上官氏宗譜均有明確記載,但遺憾的是宗譜記載過於簡略,其自閩遷浙的具體時間、原因、人員、路線、經歷等均未見諸文字記載,皆不可考。
仙居一都安仁(安嶺鄉),地處台州、溫州、處州(麗水)交界的邊遠山區,離縣城8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米以上,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是典型的窮鄉僻壤,用當今時髦的講法是典型的老少邊窮鄉。
大用公自閩遷浙定居仙居安仁西遼下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西遼下地域过于狹小,居住密度過大,生產力不能再持續有效發展等原因,他們有的全家或部分,又以西遼下為中心出發,再次向外大遷移,而後播發到海內外廣大地區。如迨至睦宗公第十九世(大用公第四世)裔孫志仲公(第十九世行福三原行二諱志仲,即大用公之孫行積二原行一諱有寅公之次子)、志信公(第十九世行福四原行三諱志信,即大用公之孫行積三原行二諱有青公之長子)又分遷台州黃岩大兆茶園,其後自成一派;志良公(第十九世行福五原行四諱志良字生灝,即志信公之弟)、二十世(大用公第五世)蒙林公(第二十世行祿五原行四諱蒙林字生瑛)分遷處州(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該村數百戶人家,上世紀七十年代因建水庫大部外遷。上官氏祠堂尚存。
又如二十一世(大用公第六世)裔孫維良公分遷縉雲應坑,維能、維德、維昌、維光、維明、維炳、維耀諸公分遷十五都楓樹坑(分水坑)、火流山,其後代又分遷下山頭(該村整體搬遷至縉雲平原地區)等地。
大用公後裔子孫繁衍,俊才輩出,衍播於台州(其中黃岩自成一派)、處州(麗水)、金華、寧波、杭州、深圳、江西、香港、台灣、東南亞歐美各國,迄今已曆四百餘載。據縉雲縣上官新友《縉雲的人口構成和職業成份》報導“上官氏其中福建福州又為大族、複於宋朝分遷台州之黃岩、仙居之安仁及處州縉雲大堰頭,楓樹坑、下山頭和金華、武義、嚴州、壽昌等處(此說與現存清代乾漏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及民國、當代版等九屆上官氏宗譜記載有出入,詳見本文所述)。現有人口數萬之眾”。而大用公自閩遷浙的發祥地台州仙居安仁西遼下,由於人口越來越多,地域過度狹小,更無持續有效的發展空間,歷代祖宗為尋求生存發展,其中絕大多數均向外地遷徙(許多先祖因家庭貧困外出逃荒避難打工經商當兵入贅等種種原因,何人何時何原因遷至何地境況如何皆無從查考無法聯繫),背井離鄉,各奔前程(如我父親之兒孫輩至今均已外遷仙居城內、杭州、美國等地,並無一人居住於祖籍地西遼下就是一個例證)。西遼下歷史上鼎盛時期雖然曾有人丁一二百人,但後來人口卻越來越少,至今雖然已經繁衍至第三十世(大用公裔孫第十五世)芳字行,卻仍然窮村僻壤,人少勢弱。
宗族的活動中心也由初期的西遼下,轉至大堰頭,再轉至風水坑。究其原因:睦宗公裔孫第十六世祖大用公于清初遷至安仁西遼下後,由於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西遼下地域狹小,無持續有效的發展空間,為尋求生存發展大都向外地遷徙。其中一脈遷至大堰頭後迅速發展壯大,大堰头也就自然成為活動中心。然而大堰頭終究地處偏僻,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因建大洋水庫大部外遷浙江省境內外後,其活動中心亦自然轉移至靠近縉雲縣城人口眾多的風水坑(楓樹坑)了。
至今亦然,落後向發達,鄉村向城市,城市向更加發達的城市遷徙。含辛茹苦,奮發圖強,趨利避害,開拓進取,順應潮流,與時俱進。適者生存發展:此系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發展歷史的普遍規律也。
當年大智大勇的我祖大用公克服重重阻力,毅然自閩遷浙,歷盡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兩千多裡,來到台州,來到仙居,來到仙居最西部的一都安仁,來到深山老林西遼下(至少是筆者親眼所見的公元一九五八年大辦鋼鐵期間砍伐參天古樹用來照明、燒炭以前,此地四周群山皆為千年老林),忍辱負重,胼手胝足,披荊斬棘,開荒種地,篳路藍縷,艱難困苦,開基立業。當年我祖大用公作此選擇雖然出於無奈,卻是趨利避害開拓進取的表現,更是順應時勢促進歷史發展的必然。他們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其兇險可想而知,幸賴先祖福蔭,幸得眾人相助,天佑上官,留得血脈,得以永續繁衍,生生息息,實乃我族不幸中之大幸也。
我祖雖經輾轉遷徙,承祖蔭佑,一脈相承;域內寰外,子孫興盛;有賴於自閩遷浙後歷代祖宗編修的九屆宗譜記載,世次井然,代代可考;發展軌跡,清晰可辨。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宗親尤其是仍然居住於西遼下之類窮鄉僻壤的宗親,難免心存疑問,有時甚至口出怨言:老祖宗當初何不選擇一個諸如杭嘉湖寧紹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禮儀之邦,交通便捷,經濟繁榮,各方面條件都十分優越的富庶之地定居,而偏要搬進西遼下這些邊遠山區,給子孫後代的繁榮發展帶來諸多不便。包括未上學讀書以前尤其是未數遍通讀歷屆編修的上官氏宗譜以前的筆者亦感同身受。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求繁榮,职l展,乃人之常情。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和具體歷史條件下,談何容易!當初我祖大用公只能作此無奈的選擇,而且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無論何人何時何地,保存實力就是最大的勝利。人類的生活規律應是先求生存然後才能求發展。如果當年大用公心浮氣躁,好高蜻h,爭強好勝,弄得不好可能連性命都沒有了。試想,人都不復存在了,還談何發展,談何繁榮昌盛?
明末清初,朝興朝滅,天災人禍,風雲變幻,人生莫測,世事難料,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我祖大用公卻能夠趨利避險,從戰亂不斷災害頻仍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閩西南山區,歷盡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兩千多裡,遠遷至當時相對平靜一點的浙江台州仙居一都安仁,化險為夷,遇難呈祥,足見其聰明睿智的超人之處。其大智大勇,遠見卓識,實為難能可貴。
總之,無論是當年大用公自閩遷浙,不遠兩千多裡來到深山老林西遼下,篳路藍縷,開基立業,還是其子孫志仲、志信、志良、蒙林、維良、維能、維德、維昌、維光、維明、維耀諸公開拓創新,再次以西遼下為中心出發,分遷黃岩、縉雲,後代子孫又再次向外大遷移,而後播發到海內外廣大地區,皆為歷史之選擇,明智之舉措,與時之俱進也。
因此我們要實事求是地面對歷史,尊重歷史,緬懷先人,尊宗愛祖,要有良知和人格,既不憑空拔高也不苛求抹殺其功業。我們要以哲人的思想,智者的學識,勇士的激情去引導後人對祖先人生哲理的思考,啟迪和激勵他們前進,開拓新領域,創造新世界,為祖宗爭光,為家鄉爭光,為祖國爭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用公子孙肩負歷史使命和神聖責任,衷心系蒼生,殷福澤民眾。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大用公子孙一定會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佼佼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看我大用公子孙好兒郎,團結奮進,繼往開來,共建和諧,再創輝煌,為民造福,與國爭光!
附件一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季秋之譜排行
附件二睦宗公第二十八世(大用公第十三世)裔孫官南星世系
附件三閩邵土(福建邵武)之祖文善公後裔一世始祖睦宗公第十六世裔孫大用公自閩遷浙後歷屆上官氏修譜情況
附件四上官宗譜摘要
附件五天水郡上官氏宗譜卷之三台州南星麗水(處州)偉勝杭州水和世傳
附件六一點說明
附件七借條
附件八上官氏石銘屋始祖福興公祠堂重建記(官南星改稿)
附件一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季秋之譜排行
十百千萬富顯榮華
賢良廣積福祿時昌
康寧從善奕世芬芳
寬惠忠厚愷悌慈祥
敦恭純正毓秀英豪
附件二睦宗公第二十八世(大用公第十三世)裔孫官南星世系(與廣東普寧世系相同而與福建不同目前難辨孰是孰非)
人文始祖黃帝
顓頊
高辛
上官氏始祖子蘭公
閩邵土之祖洎公(文善公)
第一世始祖睦宗公諱睦宗字和庭原祖世居閩邵禾坪(邵武和平)生二子凝粹
(賜進士提督福建全省學政按察司副使徐孺芳撰於康熙甲戌年1694年夏月之上官宗譜序云:予閱官氏粹居邵土之祖文善公衍至睦宗公子二長凝次粹而睦宗之裔拆為兩支凝裔四世國寶公徙居邵建楚下保粹之子潘公徙居汀寧泉上裡一脈二支各成巨族世次井然條分縷析殆所謂洋洋大觀者乎)
第二世睦宗公次子諱粹字美珍生一子潘
(其兄睦宗公長子諱凝字成叔)
第三世粹公之子諱潘字穀明遷居汀寧泉上裡新坊村生三子昇銘旺
第四世潘公長子諱昇字侶州生二子統益
第五世昇公長子諱統字遂和生九子新畱金豪顒修冠豐尾
第六世統公五子諱顒字天貞於元大德九年乙巳歲置買汀寧泉上裡虞欽村生三子德明友德與父徙居虞欽村山塘內居住置買產業沐郎徙居邵武
第七世十字行顒公長子行十一諱德明字原居福建福州府閩縣生三子福禮知禮居四川義禮居山東
第八世百字行十一公長子行百一諱福禮字徙居汀州府上杭縣大楊霸石門官屋三圖五甲聖孟裡(今溪口鄉石銘村官屋組)生三子克孝克悌徙居泉州克忠居江西紹湖府
第九世千字行百一公長子行千一諱克孝字生一子月永
第十世萬字行千一公之子行萬一諱月永字生二子遠忠遠信
第十一世富字行萬一公長子行富一諱遠忠字生一子福興
第十二世顯字行富一公之子行顯一諱福興字徙居汀州府連城縣萬曆元年(1573年)到上杭縣勝連裡石銘鄉箱古三圖五甲(今溪口鄉石銘村官屋組當地尊福興公為石銘始祖)生四子大郎二郎三郎四郎
第十三世榮字行顯一公幼子行榮四諱四郎字生三子某某念
第十四世華字行榮四公幼子行華三諱念字念三郎生一子壽
第十五世賢字行華三公之子行賢一諱壽字生一子大用
第十六世(大用公自閩遷浙始祖)良字行賢一公之子行良一諱大用字典禮 大用公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今上杭溪口鄉)分遷於浙台之仙居一都安仁(安嶺鄉)西遼下開荒立基定居繁衍現尚存大用公六世孫立于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租山契約)大用公為浙江始祖生二子法裡(其孫行福三原行二諱志仲分遷台州黃岩茶園其後自成一派)發江(其孫行福四原行三諱志信分遷台州黃岩茶園其後自成一派、行福五原行四諱志良字生灝遷居處州今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
第十七世(大用公第二世)廣字行良一公長子行廣一諱法裡字生二子有寅有義
第十八世(大用公第三世)積字行廣一公長子行積二原行一諱有寅字生一子志旺繼娶楊氏生一子志仲(分遷台州黃岩茶園,其後自成一派)
第十九世(大用公第四世)福字行積二公長子行福二原行一諱志旺字徙居外楊白沙裡 生四子廷林佳林蒙林(遷居處州縉雲十四都大堰頭)在林
第二十世(大用公第五世)祿字行福二公次子行祿三原行二諱佳林字生美生五子維良維中維琴維朋維德(與維良維能維昌維光維明維耀諸公分遷縉雲應坑十五都楓樹坑)居仙居一都安仁
第廿一世(大用公第六世)時字行祿三公四子行時九原行七諱維朋字子章生四子必青必貴必星必賢居安仁
第廿二世(大用公第七世)昌字行時九公長子行昌六原行四諱必青字餘山生四子彩友彩祥彩獻過房彩科居安仁
第廿三世(大用公第八世)康字行昌六公幼子行康十四原行十二諱彩科字國第生二子良多良業居安仁
第廿四世(大用公第九世)寧字行康十四公長子行甯三十一原行廿八諱良多字民九 生二子胡春起現居安仁
第廿五世(大用公第十世)從字行寧三十一公長子行從三十五原行三十一諱胡春字德萱生三子熙明陳斌 陳華居安仁
第廿六世(大用公第十一世)善字行從三十五公次子行善六十九諱陳斌字成武生一子深保女一申娥居安仁
第廿七世(大用公第十二世)奕字行善六十九公長子善七十五公祧子行奕八十五諱深保字長健又名新保一九二二年民國壬戌四月二十二日農曆三月廿六日戌時生二00五年乙酉五月三十日農曆四月廿三日午時卒葬安嶺西了下後門山坐北朝南公出身赤貧幼年喪父勤儉好學逆境奮發務農行家作工里手生產隊長披肝瀝膽率先垂范教子有方仁愛忠厚扶老愛幼濟貧助困樂善好施高風亮節遐邇頌揚娶縉雲大源夏弄夏錫土公女雲台一九一九年己未五月二十九日農曆五月初一日午時生一九八八年戊辰十月五日農曆八月廿五日酉時卒葬安嶺西辽下簟基下坐北向南妣寬厚賢淑和善溫良濟危解困澤披路人敬長禮幼睦親和鄰他人紛爭必為化解嚴以自律厚人薄己勤儉持家歲不蹉跎積德存仁潤物無聲品德可嘉流芳鄉里生二子南星錫坤女一月采適安嶺後塘吳子福其孫代獲博士碩士學位居仙居安嶺(即原名仙居一都安仁下同)
第廿八世(大用公第十三世)世字行奕八十五公長子行世八十二名南星筆名星輝網名南極星輝 大學 一九五二年二月九日農曆正月十四日辰時生於仙居安嶺西了下二000年浙江教育學院中文系自學考試本科畢業仙居縣職業中專語文教師職稱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教務主任教研組長指導學生作文多次在國家及省級發表獲獎縣首批三十人作家協會會員之一數十篇作品在國家及省級報刊發表或獲獎為家族事業盡心盡力盡責娶安嶺下里李泮土公女愛鳳中專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農曆十一月二十日生於安嶺下里一九七八年台州商校中專畢業先後任天台縣土特產公司仙居縣地方工業供銷公司業務經理助理經濟師生二子官俊官杰其子代獲博士碩士學位居仙居安洲街道
奕八十五公次子行世九十三名錫坤 高中一九五六年丙申六月二十五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申時生於安嶺西了下杭州亞克塑鋼門窗有限公司職員娶安嶺下會吳兆寬公女愛仙高中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農曆十月初四日出生於安嶺下會杭州浪漫一身服裝設計有限公司職員生一子官鎮居杭州
第廿九世(大用公第十四世)芬字行
世八十二公長子行芬九十六名官俊 博士一九八一年一月三十日農曆一九八0年庚申十二月廿五日子時生於安嶺西辽下一九九九年仙居縣高考理科狀元二00三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二00六年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在校多次代表浙江大學赴德國義大利葡萄牙法國日本參加機器人世界盃足球鍢速惣癛oboCup中國機器人大賽並獲得冠亞季軍二0一一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軟件設計師工程師娶重慶市九龍坡區李曉歌公女李丹碩士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農曆正月廿一日出生於重慶市渝北區二0一0年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在職攻讀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研究生軟件工程師移居美國西雅图
世八十二公次子行芬百三名官杰 碩士一九八二年壬戌十月二十六日農曆九月初十日戌時生於天台縣城關小北門二00六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二00九年浙江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在杭州經商自主創業居杭州
世九十三公之子行芬百十二名官鎮 大學一九八八年戊辰十一月十一日農曆十月初三日巳時生於安嶺西遼下杭州汽車技校大專畢業浙江和諍W迪有限公司車間主任浙江大學在職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娶安嶺下會吳勇兒公之女美婧大學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農曆五月十八日生於安嶺下會在杭州工作居杭州
附件三上官氏閩邵土(福建邵武)之祖文善公後裔
一世始祖睦宗公第十六世裔孫大用公自閩遷浙後
歷屆上官氏修譜情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歲秋月(江西上官氏後裔——南星注)重修宗譜,現存序言。
第一屆天水郡上官氏覆姓宗譜乾隆四十四年(1779)歲在己亥孟秋月編修。現幸存序言、傳略、排行字母等。此乃我族列祖列宗流傳下來的無價之寶。
據存世宗譜推斷,此為上官氏一世始祖睦宗公裔下第十六世孫大用公(行良一諱大用字典禮)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分遷於台州仙居一都安仁西遼下後,於乾隆四十四年歲在己亥孟秋月編修,為大用公自福建分遷浙江後的首屆上官氏宗譜。但是編修此譜者已經是大用公第五第六第七世子孫,而時間也已相距一百幾十年。此前有無修譜,修了幾屆?皆為疑問。在未發現確切材料以前,暫且將此屆宗譜定之為首屆上官氏宗譜。
第二屆官氏宗譜嘉慶七年(1802)歲在壬戌花月重修。首事、族長:天養。譜長、主修、斂資:維會。斂資:金山。倡率:何山。總理:朝山。監修:茂山。董事:久山。譜證:金山。理事:彩萤彩富。共壹册,譜尚存全壹册。此譜已歷經二百餘載,乃我族列祖列宗流傳下來的無價之寶也,熱切盼望我族子子孫孫將此傳家至寶,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不息。
第三屆天水郡官氏宗譜道光九年(1829)歲次己丑重修。起局於戊子之秋,告竣於己丑之冬。總理:維國、維雷。董事:必旺、必瑛、必幹、必尚。務理:彩獻、彩方、彩壽。協理:良進、金髮。尚存箬川王廷華寫于道光九年歲在己丑黃鐘月中浣之吉序言一篇。
第四屆天水郡官氏宗譜道光二十九年(1849)歲次己酉重修。事董:梅山、樹監。協理:水山、彩芳、必尚、田宗、必壽、水郎、良進、金髮。譜尚存之二共壹册。
第五屆官氏宗譜同治庚午年(1870)季秋中瀚重修。谱尚存之三共壹册。
第六屆官氏宗譜大清光緒十九年(1893)歲次癸巳秋季下瀚重修。谱尚存之三、之四共贰册。
第七屆天水上官宗譜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歲次癸亥仲秋月。共五册,譜尚存全伍册。
第八屆天水上官宗譜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歲次戊子孟秋月。共五册,譜尚存全伍册。
第九屆天水上官宗譜二000年時值庚辰仲呂月谷旦重修。此屆宗譜略顯倉促粗糙誤差多,然大洋前村張焯撰寫的序言除述其遷徙之地前後順序有誤外可謂佳作。譜尚存。
(有人提議今後修譜將譜名加上“縉雲”二字,筆者認為此舉既不符合現實又違反前八屆歷代祖宗既定之命名規則又違背歷代先祖意願更有悖我始祖大用公自閩遷浙之歷史事實,頗為不妥,若大用公有知亦難以答應。建議今後重修之譜仍然沿用歷屆宗譜“天水上官氏宗譜”、“天水郡上官氏宗譜”或者“上官宗譜”“上官氏宗譜”之類名稱,以其歷史之本來面目流傳子孫後代,以慰我祖大用公在天之靈。)
附件四上官宗譜摘要
(注:以下以中華民國三十七年重修宗譜原文摘要並勘誤增補之)
目錄
卷一
新序
舊序
凡例
任事
議約
遺囑
傳略
祭田
跋
卷二
世系
墓圖
卷三
排行
卷四
排行
卷五
排行
天水上官氏重修宗譜序
宗譜之設上以明祖宗下以分苗裔藉識尊祖敬宗之義用敦盡追遠睦族之情者也夫歐蘇兩公創設之德諅ヒ釉涨百t既善於創後人宜善於因庶乎不忘其本旨矣余族上官氏原出自楚子蘭稽其先世或以德行者著或以孝感聞或以官績顯或以文章名俱已昭然詳載老譜勿庸贅述惟于清初有第十六世大用公者自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分遷于台之黃岩(此處有誤詳見後文乃大用公四世裔孫志仲志信二公分遷于台之黃岩)仙居安仁西遼下等地迨至第十九世志良公又分遷於處之縉雲大堰頭以來聚族於斯者已曆十有二世其間宗譜迭修已曆有七屆矣有徙居風水坑與下山頭者有旅居金華武義者有旅居嚴州壽昌者自民國成立以來有畢業于高小者有畢業于中學者有畢業于師範者由是自職政者有之任教者有之從軍者有之務農工商業者又有之其子姓蕃昌福澤之隆盛簪纓不泯英賢挺生世世相傳綿綿弗替何其盛也豈天之獨厚于我宗哉實祖德宗功有以致之也範文正公雲吾祖宗積德百餘年而始發信斯言也今年清明節族長乘各地旋裡祭祖之良機倡議重修宗譜之美舉當場同意贊成乃于荷夏敦請胡震天先生蒞祠修輯缺者增之錯者正之添其生辰卒忌錄其嘉言懿行於是第八屆之重修譜牒煥然于仲秋告竣信可樂也此後發祥正未有艾而且將來人文之盛更有崛起而無疆矣安知異日之不有肖子賢孫發揚民族而光耀祖宗哉夫有德之後歷久彌昌吾其于斯蔔之爰樂而為之序
峕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歲次戊子仲秋月穀旦
裔孫榮拜撰
老譜序
上官出自漢乃楚之裔稽其先世有以官績顯者有以文章顯者有以孝感顯者至於友愛兄弟勤儉訓子睦族好而和鄰里表婦德而敦母儀又未易屈數譬之水焉源遠而流長譬之木焉根深則葉茂夫如是其子侄之繁福澤之隆豈天獨厚於彼哉實祖宗功德有以致之也予也通籍四十年來樂於表微闡幽邇者文衡之役告厥成功上官友人請于予曰先生天下偉人四海宗工豈僅九閩之師表其肯惠一言為官氏譜籍光則幸甚予閱官氏粹居邵土之祖文善公衍至睦宗公(上官氏始祖睦宗公諱睦宗字和庭——括弧內均為南星加注下同不再注明)子二長凝次粹(睦宗公裔下第二世諱粹字美珍)而睦宗之裔拆為兩支凝裔四世國寶公徙居邵建楚下保粹之子潘公徙居汀寧泉上裡一脈二支各成巨族世次井然條分縷析殆所謂洋洋大觀者乎範文正公雲曰吾祖宗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官氏在閩邵彰彰足令人聽聞今爾邵武支衍豫章又多長者君子俊人髦士將來科第人文之盛必有崛起而無疆矣在官之子孫樂有是懿行嘉言之祖宗而官之祖宗亦樂有是繼志述事之子孫奕世戴德浚發長祥吾其于斯蔔之官氏勉乎哉
皇清康熙甲戌年夏月穀旦
峕
賜進士提督福建全省學政按察司副使徐孺芳撰
天水上官氏重修家譜序(摘要)
吾上官氏出自顓頊之子高辛其源流已詳舊譜序引無庸再述
峕
皇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歲秋月穀旦
賜進士第文林郎特授江南撫湖縣正堂署浙江溫州分府加
二級紀錄四次
房侄孫謨拜譔
天水郡上官氏覆姓宗譜舊序
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不修則歷代興衰褒貶無所考忠佞何由而勸懲譜不修則一族長幼親疏無所別恭敬何由而隆殺譜牒之設創自歐蘇上明始祖下分苗裔水源木本歸於一脈倚歟休哉二公之德大矣余閱上官覆姓之譜自福之福州府閩縣避亂分遷於汀州上杭縣大楊壩者或以士林顯或以美行著紛紛芳型難以勝書至十世後(歷屆宗譜均如是說但據筆者推算應該是至九世後乃八世祖福禮公即睦宗公裔下第八世行百一諱福禮避亂分遷於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石門官屋三圖五甲聖孟裡後第九世即睦宗公第十六世大用公行良一諱大用)分遷於台州仙居一都安仁(今名安嶺鄉)西遼下(現屬安嶺鄉徐村現尚存六世孫立于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租山契約)迨至十九世(志仲公睦宗公第十九世行福三原行二諱志仲即第十六世大用公之孫行積二原行一諱有寅公之次子、志信公睦宗公第十九世行福四諱志信即第十六世大用公之孫行積三原行二諱有青公之長子又分遷台州黃岩茶園其後自成一派)志良公(志良公即睦宗公第十九世行福五諱志良)又分遷處州(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十五都風水坑(維良公分遷縉雲應坑維能維德維昌維光維明維耀諸公分遷十五都分水坑)處處俱各更新創業有勝祖之光焉竊思宗譜之役蓋自維斌公草書以來未經梓輯歷年既久水火相侵期間或有支圖失或有行第缺難以查確然其中有茂山朝山何山念先型之損壞其責任在後人時值孟秋初旬糾聚賢能議修宗譜命余重修敘其失次補其殘缺細加梓輯數月告成嗚呼百年之沉湮一時之新明眾人之美諭竭力以敬成豈非賢子賢孫也哉第自愧才疏無嘉厥志聊書數字以俟後之賢執事諒焉
峕
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季秋之吉
桃溪魁山胡夢飛奇峰氏頓首拜撰
天水郡上官覆姓宗譜序
族譜何為而作也由夫親親嗣續之分歲月綿延世代遷隔慮有不能紀其肇姓而作也籲譜之誼大矣哉自其一身之上為父為祖為曾高為始自一身之下為子為孫為曾元為胤長其一身之左右為親兄弟為從兄弟再從為三從九族不已之親俱志於譜牒焉非但敘親疏之隆殺恩情之厚薄欲備繩祖武者咸知一祖儼然臨乎其上而振然相承於其下矣或綿綿瓜瓞久而不知所自則視族人如途人矣時上官氏諱茂山朝山何山言及家乘未輯恐異日源流罔辨深以為憂而備述相傳世系輿乃祖喬遷之顛末殷然請序于余余焉敢辭按其上官氏之譜乃維斌公手錄始從福之福州府閩縣避亂分遷於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其他諸公分遷)四川山東泉州江西各自為始自閩縣分遷上杭者傳二世諱克孝公(睦宗公裔下第九世行千一諱克孝)為四川元帥成模一力自隨赤水不以累民傳十世後分遷於台州仙居一都安仁處州縉雲十四都大堰頭十五都風水坑者俱各立業忠厚自足以發祥而綿瓜瓞今之聚族處者子孫幾百人矣歲時伏臘相與言歡情至渥也喪祭冠婚共敦古訓誼至隆也且孫支秀起譽髦而濟濟者安知不至於千億哉安知無繩武而光大者哉殆有未易量者將翹首而望之矣餘自不揣而據其所述爰樂為之序雲
峕
乾隆四十四年歲在己亥孟秋上瀚之吉
桃溪後學胡廣源頓首拜譔
排行字母
十百千萬富顯榮華賢良廣積
福祿時昌康寧從善奕世芬芳
寬惠忠厚愷悌慈祥敦恭純正
毓秀英豪
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季秋之吉
上官氏重修宗譜序(摘要)
今上官氏之興肇自福州府閩縣至十三世(大用公即睦宗公第十六世行良一諱大用)遷居仙居一都安仁(睦宗公第十九世行福五諱志良又分遷)縉雲大堰頭分水坑均屬一本分遷不一散居
峕
嘉慶七年歲在壬戌花月之吉
五雲郎津胡王爾拜譔
上官氏重修宗譜序(摘要)
上官氏始祖德明公(睦宗公第七世行十一諱德明)出自福建福州府閩縣傳二世福禮公(睦宗公第八世行百一諱福禮)居汀州府上杭縣再傳三世克孝公(睦宗公第九世行千一諱克孝)官至四川元帥生子月永萬一府君(睦宗公第十世行萬一諱月永)得中舉人考其上祖有居四川山東有居泉州江西紹武府代有名人班班可考傳至十世大用公(睦宗公第十六世行良一諱大用)徙居浙江散處四方不一有居大堰頭分水坑仙居一都安仁下山頭黃岩(此處遷徙次序排列混亂)自大用公裔下一脈相通千枝萬派總歸一源
峕
道光九年歲在己丑黃鐘月中瀚之吉
箬川王廷華頓首拜譔
上官氏重修宗譜序(摘要)
峕
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臘月吉旦
邑庠生箬川振遠王鏞拜譔
上官氏重修宗譜序(摘要)
峕
同治庚午年季秋中瀚吉旦
裔下孫壻郡增廣生胡淦拜譔
上官氏重修譜序(摘要)
峕
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秋季下瀚穀旦
蟠溪居士胡則姚譔
縉雲上官氏重修宗譜序(摘要)
其遠祖由福建福州府閩縣因避亂分遷於汀州府上杭縣傳二世有克孝公為四川元帥一力自隨勺水不以累民傳十世後分遷於台州仙居一都安仁縉雲十四都大堰頭十五都分水坑此為喬遷之顛末
中華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仲秋月穀旦
清乙酉科拔貢癸巳科舉人
麗水孫壽芝拜譔
天水上官氏重修宗譜序(摘要)
余族上官氏出自楚之子蘭先居兩河之間厥後分遷南北各自為始逮清初有自上杭遷居浙東黃岩台處各地黃岩一派又自為始惟居於處與台者世同譜牒並共宗祠未有分派也
中華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菊月穀旦
裔孫勳沐浴拜譔
縉雲上官氏重修宗譜序
常曰記載國家大事者有史地方省府縣者有志宗族者有譜中國歷來就有編修史志譜之優良傳統猶氏譜者為記事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系祖以祖系宗以宗系支以支系派致使本姓清支派明序昭穆明九族別支系聯族誼務使子姓明之而起孝悌敬愛之心故歐蘇二公對譜牒之設諸端齊備功豈滜r哉余閱天水上官氏家乘始悉自漢乃楚之裔祖耀宗榮先世有以事功彪炳者文章深宏者孝悌名感者肖子賢孫義方教子和鄰睦族表婦德而敦母儀先人諸序已詳之矣餘勿庸重贅而官氏于清初第十六世大用公者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分遷黃岩仙居安仁西遼下等地至十九世志良公又分遷處之縉雲大堰頭聚族於斯者歷經十餘世矣已修譜牒七屆(實為八屆)中又有遷居風水坑及下山頭者又旅居金華武義嚴州壽昌以及江西各地夫上官氏譜能述其所自出及世系和喬遷之由來實詳盡矣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歷光輝五十餘年江山秀麗萬象更新子姓繁衍瓜瓞綿綿最可賀者上官子孫後起之秀出類拔萃現有博士碩士大學本科大學生中專生及學政商各界人士人才濟濟賢士頻生更兼修德敬業克勤克儉經濟日見繁榮世家面貌逐漸更新高樓四起村落櫛鱗文化設施培育人才科技種植副產繁多時值盛世生活安寧惟恐前屆譜牒重修久遠子姓他居近遠親疏行序難分生卒不明死葬無考由此裔孫首事人等奮起宣導組織編委重修家乘以盡繼往之責又奠開來之基請序于予余以瓜葛之系卻而不恭何敢言序不揣鄙陋略書數語頌其子姓勤理家乘尊祖敬宗睦族友好共建家園也是為序
峕
二000年時值庚辰仲呂月穀旦
大洋前村張焯拜撰
附件五台州南星麗水原名處州偉勝杭州水和世傳
(與廣東普寧世系相同而與福建不同未知孰是孰非)
人文始祖黃帝
顓頊
高辛
上官氏始祖子蘭公
邵土(福建邵武)之祖文善公
第一世
始祖
諱睦宗字和庭原祖世居閩邵禾坪(邵武和平)生宋淳化元年甲午八月十二日辰時卒慶曆五年十一月廿二日妣孺人張氏生淳化二年三月十二日卒皇佑四年夫婦合葬禾坪村水口鳳形艮山坤向生二子凝粹
(賜進士提督福建全省學政按察司副使徐孺芳撰於康熙甲戌年1694年夏月之上官宗譜序云:予閱官氏粹居邵土之祖文善公衍至睦宗公子二長凝次粹而睦宗之裔拆為兩支凝裔四世國寶公徙居邵建楚下保粹之子潘公徙居汀寧泉上裡一脈二支各成巨族世次井然條分縷析殆所謂洋洋大觀者乎)
第二世
睦宗公長子諱凝字成叔宋慶曆進士調銅陵尉秩滿去有老叟十數人饋藥數器發之皆金追而返之曆知分甯安邱終尚書職方員外郎通判處州所至有聲
睦宗公次子諱粹字美珍宋至和二年乙未科進士于治平乙巳歲選任靈陵縣令于熙甯七年甲寅升授都禦使于宋天聖癸亥年生於紹聖甲戌卒享壽七十有二葬邵武禾坪祖墳左畔妣張氏夫人生卒志銘藏內與夫合葬生一子潘
第三世
粹公之子諱潘字穀明遷居汀寧泉上裡新坊村娶毛氏繼娶令狐氏生卒俱缺合葬本處新坊村官地前象形子山午向 生三子昇銘旺
第四世
潘公長子諱昇字侶州 誥封四品為人正直德行寬厚樂善好施鄉里推崇生卒俱缺葬泉上裡新坊村桐樹窠虎形巳山亥向妣張氏陳氏封恭人生二子統益
第五世
昇公長子諱統字遂和宋紹定元年進士端平二年任徐州巨鹿知縣于宋淳佑二年壬寅歲升授金陵知府年七十有九而卒夫人李氏繼娶邱氏三娶羅氏生卒志銘俱缺同葬父墳右傍 生九子新畱 金豪顒修冠豐尾 統公自命七言律一首
官氏亙古至於今曆派源流振家聲
吾今生爾九兄弟各在一方以安身
人人立志守豪富個個撐持家業均
但今囑咐清明節永世皆臨祭視親
第六世
統公五子諱顒字天貞邑庠生於元大德九年乙巳歲置買汀寧泉上裡虞欽村 娶馬氏香娘夫婦生卒俱缺合葬鹽籮窠上背山烏鴉形艮山坤向生三子德明友德沐郎徙居邵武
第七世十字行
顒公長子行十一諱德明字原居福建福州府閩縣娶劉氏合葬縣後生三子福禮知禮義禮
顒公次子國學生行十二諱友德字輔授與父徙居虞欽村山塘內居住置買產業於明永樂二年十月十五日豎造蓮花祠一所以作吾之祠宇買有田產山崗以為春秋祭祀之需日後子孫不得財利侵漁娶楊氏壽娘夫婦生卒俱缺同葬馬家莊均坪內海螺形丑山未向生四子五一五二徙青流豐山五三居官家墩五四居鐵爐坑
友德公位下祭產田畝山崗界址土名列後
一言定住持祠宇之人凡遠處子孫清明歸祠祭祖理應接款酒飯安宿如違坐罰決不容居住合族令召他人看守
一本祠屋場田園空土周圍俱系祠內之業
一竹園墩田一處載穀二十擔
一上背山鹽籮窠田一處載穀六擔
一本祠門首周圍田共載租三十擔
一禾池坵田一處載穀十二擔
一柳林溪背沙坵載穀八擔
一車遼前葛藤坵載穀十二擔
一社公背田一處載穀二十擔
一本祠屋背田一處載穀十二擔
一馬嶺上牛尾坵載穀二十擔
一山崗牛角窠松衫竹木等項俱祠內應用
一議祠內住持所耕之田每年上納租米三石限至恭祭友德公清明之日不敢少欠一足交清
第八世百字行
十一公長子行百一諱福禮(福禮公為石銘始祖)字徙居汀州府上杭縣大楊霸石門官屋三圖五甲聖孟裡(今溪口鄉石銘村官屋組)娶賴氏合葬寵背生三子克孝克悌克忠
十一公次子行百二諱知禮字 居四川
十一公幼子行百三諱義禮字 居山東
十二公之子國學生行百四諱五一字生卒缺
葬上坪杉樹窠尾雙髻頂戌山辰向娶張氏滿娘生卒缺葬上北山生一子三八嘉靖八年十月合族子孫修造泗洲堂五一之祠祠背花台古樹門首田三處載穀十二擔以為春秋祭祀之需
第九世千字行
百一公長子行千一諱克孝字 賦性剛毅幼習孫吳精通韜略時白冠擾亂公舉義兵征剿獲首數千總鎮遂稱賞之收用於軍由是汗馬揮戈戰無不克調山東封元帥鎮守四川娶邱氏合葬降背坑生一子月永
百一公次子行千二諱克悌字 徙居泉州
百一公幼子行千三諱克忠字 居江西紹湖府
百四公之子行千四諱三八字煌生卒缺葬山塘內半坑大松下
娶邱氏正娘生卒缺葬武婆廟生二子十一甲郎
第十世萬字行
千一公之子行萬一諱月永字登武舉稟性剛直倜儻有智喜讀蕭何書以積德行善操存省察為心娶邱氏合葬大窠裡生二子遠忠遠信
千四公長子行萬二諱十一字迪生卒缺葬山塘內坡下妣湯氏阿
娘葬武婆廟圳墈上妾陳氏阿娘葬陳地科桐樹下
生七子陳大七郎九郎四益滿郎保郎四十
第十一世富字行
萬一公長子行富一諱遠忠字娶廖氏合葬降背坑
生一子福興
萬一公幼子邑庠生行富二諱遠信字娶氏
萬二公四子行富三諱四益字生卒缺娶羅氏傅娘合葬山塘內生一子福郎
第十二世顯字行
富一公之子行顯一諱福興(當地尊福興公為石銘始祖)字徙居汀州府連城縣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到上杭縣勝連裡石銘鄉箱古三圖五甲(今溪口鄉石銘村官屋組)娶傅氏合葬吳市洋轉葬白義乾祠戌山兼辛亥分金
生四子大郎二郎三郎四郎
富三公之子邑庠生行顯二諱福郎字壽生卒缺娶鄧氏二九娘合葬山塘內生二子五郎三郎
第十三世榮字行
顯一公長子行榮一諱大郎字 娶氏
顯一公次子行榮二諱二郎字娶氏
顯一公三子行榮三諱三郎字娶氏
顯一公幼子行榮四諱四郎字葬屏番轉葬上三溪牛角窠辰山戌向娶張氏葬水竹窠子山午向生三子某某念
顯二公長子行榮五諱五郎字生卒缺葬山塘內金鵝抱卵形巺山
娶伍氏八娘葬柯下蕪塘墈下生一子馮吉女一適流坊
第十四世華字行
榮四公長子行華一諱某字 娶氏
榮四公次子行華二諱某字娶氏
榮四公幼子行華三諱念字念三郎葬焦裡下娶李氏繼娶廖氏俱葬大窠裡轉合葬秋竹潭戌山辰向生一子壽
榮五公之子行華四諱馮吉字生卒缺葬石坪墩蛇形巺山娶李氏益娘葬塚背妾羅氏侍娘葬山塘背無出生四子佛郎孝郎公郎周郎
第十五世賢字行
華三公之子行賢一諱壽字娶張氏合葬水竹窠生一子大用
華四公長子行賢二諱佛郎字生卒缺葬石坪墩蛇形巺山乾向父傍左畔娶邱氏義娘繼娶李氏官娘合葬下路口貓形巺山生三子好三崇郎繼郎妾鄧氏蔥娘葬山塘內金鵝形與男好三共穴生一子賤郎女二長適登坊次適巫坊
第十六世(大用公第一世)良字行
賢一公之子行良一諱大用(自閩遷浙始祖)字典禮葬大坵田背娶張氏又娶楊氏葬麻園鋪尾轉合葬秋竹潭戌山辰向 大用公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大楊壩(上杭溪口鄉)分遷於浙台州仙居安仁西遼下(今安嶺鄉徐村開荒立基定居繁衍現尚存大用公六世孫立于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租山契約)大用公為浙江始祖生二子法裡發江
第十七世(大用公第二世) 廣字行
良一公長子行廣一諱法裡字葬背頭山娶傅氏葬路火尾上
生二子有寅有義
良一公次子行廣二諱法江字宣七郎娶羅氏合葬背頭山
生二子有青有望
第十八世(大用公第三世)積字行
廣一公長子行積二原行一諱有寅字娶丁氏生一子志旺
繼娶楊氏合葬火路尾上生一子志仲(分遷台州黃岩茶園其後自成一派)
廣二公長子行積三原行二諱有青字娶羅氏又娶范氏合葬水口
山生二子志信(分遷台州黃岩大兆茶園其後自成一派) 志良
第十九世(大用公第四世)福字行
積二公長子行福二原行一諱志旺字徙居外楊白沙裡娶夏氏合葬外楊大坵田背仙人大坐形生四子廷林佳林蒙林(遷居處州今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 在林
積三原行二公次子行福五原行四諱志良字生灝遷居處州今麗水縉雲十四都大堰頭 康熙甲寅(1674年)二月初七日巳時生乾隆戊辰(1748年)正月廿一日卯時卒娶華氏康熙己巳二月初二日子時生乾隆辛亥十二月廿八日卯時卒合葬劉匣獅子岩腳押祭田土名坐落黃公墓田一坵計秧二百把生二子天有(康熙丁酉1717)天養(順治己丑1649)女一適平坑陳方亨
第二十世(大用公第五世)祿字行
福二公次子行祿三原行二諱佳林字生美順治己丑(1649年)七月廿二日巳時生康熙庚辰(1700年)八月初二日戌時卒娶劉氏順治戊戌四月初九日子時生康熙丙辰三月初一日子時卒合葬縉雲十五都下洪生五子維良維中維琴維朋維德居仙居一都安仁
福五公次子皇恩欽賜行祿八原行七諱天養字生有秉性質直不事
浮華勤儉操家以成其業謹慎持躬克守其志能積善累仁以佑啟其後雍正甲辰(1724年)十一月初七日辰時生嘉慶甲子(1804年)正月初八日子時卒葬劉匣獅子岩腳坐癸向丁兼丑未娶溫州汪山頭汪淑志公女雍正戊申十二月初五日午時生乾隆乙巳八月初五日巳時卒葬劉匣屋基後墈生七子維會維望維正維亮維華維國維雷女一適上堂胡德慶居大堰頭
第廿一世(大用公第六世)時字行
祿三公四子行時九原行七諱維朋字子章康熙辛未(1691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時生乾隆乙酉(1765年)十月初二日戌時卒娶仙居一都金坑徐氏康熙甲申三月十九日戌時生乾隆辛卯十一月十六日午時卒合葬風水坑隔山百廿田後墈坐北生四子必青必貴必星必賢女一適塘裡王元龍居安仁
祿八公長子行時廿一原行十九諱維會字子雲號德貴乾隆乙丑(1745年)八月二十日戌時生嘉慶乙亥(1815年)十月初七日午時卒葬黃家墓常田後墈坐壬向丙娶前村王茂章翁次女乾隆己卯三月廿四日戌時生道光(原文為光道有誤)乙酉十月初五日子時卒葬高角坑外壟腳坐艮向坤生五子必相必幹必坤必翰必輪女三長適後村潘景高次適前村王滿祿幼適曹頭張法琴居大堰頭
第廿二世(大用公第七世)昌字行
時九公長子行昌六原行四諱必青字餘山康熙癸卯(1663年此處肯定有誤必青公不可能享壽一百四十歲也不可能比其妻顧氏年長七十五歲再說其祖父佳林公生於順治己丑即1649年是年僅有十四歲其父維朋公更是遲至二十八年後的康熙辛未即1691年才出生古人用甲子紀年不大會錯而常會弄錯皇帝年號因此筆者估計必青公可能是雍正癸卯即1723年出生待考)十一月廿三日未時生嘉慶癸亥(1803年)閏二月廿九日巳時卒娶仙居懷仁顧氏乾隆戊午(1738年)八月初三日午時生嘉慶丙子(1816年)八月初一日巳時卒合葬下家坑坐東朝西一九八0年代移墳上山邉又畷r部分遺骸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生四子彩友彩祥彩獻過房彩科居安仁
時廿一公長子行昌三十八原行三十六諱必相字金山考名玉春號新漢
乾隆癸卯(1783年)二月廿一日子時生嘉慶丙子(1816年)十一月廿一申時卒娶上堂胡德慶公女乾隆壬寅三月初六日巳時生道光丙申十月廿六日子時卒合葬面前崗頭塘後墈坐庚向甲繼侄陳君女二長適後村潘作棟次適板舉麻順太居大堰頭
時廿一公四子行昌五十一原行四十九諱必翰字龍開嘉慶己未(1799年)六月十一日丑時生道光甲午(1834年)十一月廿九日亥時卒 娶上堂胡德慶公女嘉慶辛酉十一月廿五日午時生光緒戊寅三月廿七日卯時卒合葬高角坑外壟腳坐艮向坤生二子陳君繼伯後廷芳女一適後村潘錫瞻居大堰頭
第廿三(大用公第八世)世康字行
昌六公長子行康五原行三諱彩友字國上乾隆己卯(1759年)十二月初三日酉時生嘉慶壬戌(1802年)五月廿四日酉時卒葬風水坑門前西北娶溫州坑口麻大成公女乾隆乙未九月廿二日亥時生道光丁亥七月二十日子時卒葬嶺口屋後生一女適二十都木白麻春兒立侄良昆居安仁
昌六公次子行康八原行六諱彩祥字國明乾隆丁亥(1755年)八月廿七日申時生道光戊戌(1838年)八月廿九日戌時卒娶應坑劉氏乾隆甲午正月十八日午時生嘉慶庚辰五月初一日申時卒合葬風水坑門前墳山腳坐西北生五子良進良昆嗣伯後良清良坤良朝女一適十八都南坑鄒春法居風水坑
昌六公幼子行康十四原行十二諱彩科字國第乾隆庚子(1780年)四月十八日子時生道光甲辰(1844年)七月廿六日辰時卒葬壟背頭坐東朝西一九八0年代部分遺骸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娶本都樓上尹小老多公女嘉慶丁巳閏六月廿三日巳時生光緒辛巳六月初四日卯時卒葬屋橫頭路下坐東北一九八0年代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生二子良多良業女一適十七都嶺後吳煥堂居安仁
昌三十八公繼子行康四十五原行四十三諱陳君字國達乳名廷洪道
光甲申(1824年)四月初五日未時生光緒甲辰(1904年)三月十四日酉時卒葬劉匣廟後橫路上坐西北娶前村王懷德公女道光戊子九月十八日巳時生卒缺繼娶南溪潘士富公女道光丁酉十月初十日巳時生生六子振廬崇興崇溪振溪恒溪祥溪女一適前村王崇清居大堰頭
第廿四世(大用公第九世)寧字行
康五公繼子行甯九原行六諱良昆字民中嘉慶丁巳十一月初二日
戌時生道光庚戌八月廿九日酉時卒娶本都上王王漢朝公女嘉慶戊辰正月十三日寅時生咸豐辛亥三月廿三日巳時卒合葬鳥頭尖岩腳坐西朝東生二子銀川陳川女一適嶺口楊奴才居風水坑
康十四公長子行甯三十一原行廿八諱良多字民九嘉慶戊寅十一月初二日巳時生光緒丙申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卒娶上宅尹錫春公女嘉慶乙亥十月廿八日巳時生光緒丙申七月廿七日辰時卒葬安仁西遼下橫頭坐丑向未一九八0年代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生二子胡春起現女二長適黃山潘周星次適十七都余壟王建善居安仁
康四十五公三子行甯八十四原行八十一諱崇溪字仁竹同治乙丑十月初五日申時生一九五一年辛卯六月初十日卒葬建德東關鄉河石灘山下娶前村王兆彝公女同治癸酉閏六月初三日申時生卒缺葬建德乾潭溪西畈後山生三子發寶發林寶魁嗣伯後女三長適東余潘擇清次適東余潘陳滿三適青田潘山馮顯田居嚴州北鄉乾潭碧堂
第廿五世(大用公第十世)從字行
甯九公長子行從二十原行十六諱銀川字德廣道光丙申四月初十日巳時生民國丁巳十一月廿三日亥時卒娶十四都長豐陳和石公女咸豐乙卯七月初一日卯時生民國己卯五月初六日申時卒合葬上廠面前坐東生一子余丁居風水坑
甯三十一公長子行從三十五原行三十一諱胡春字德萱道光丙午三月十七日亥時生民國丁卯八月十四日申時卒葬本處屋橫頭坐東北娶本都下里李胡昇公道光丙午二月十二日丑時生宣統辛亥二月初七日戌時卒葬安仁西遼下橫頭坐東北一九八0年代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生三子熙明陳斌陳華居安仁
甯八十四公長子行從九十四諱發寶字德彰光緒戊戌閏三月初八日寅時生一九六九年己酉六月十六日卯時卒葬湖州喬麥山坐北娶下陸陸老克公女光緒辛丑七月二十日寅時生民國庚申正月初四日申時卒葬杏嶺腳官山坐東向西繼娶洪坑橋丁金連公女光緒戊申九月十六日申時生一九九四年甲戌四月十四日申時卒葬湖州喬麥山坐北生三子水坤成宄隼^伯成六女六長根珠適建德李明多次連珠適建德楊金保三夏珠適建德何小炎四雪珍適建德光華五愛珠適湖州吳金友六名六妹適湖州何元興居嚴州北鄉乾潭碧堂
第廿六世(大用公第十一世)善字行
從三十五公長子行善六十六諱熙明字成濠饩w壬午七月初三日
寅時生民國癸酉正月十一日丑時卒葬簟基下坐北一九八0年代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娶本都百堂余三富公女光緒丁酉九月初一日申時生卒不詳生一子深如女三長幼年溺水亡故二適安嶺呂墳應欽富三適橫溪徐金鬥居安仁
從三十五公次子行善六十九諱陳斌字成武光緒甲申閏五月廿六
日辰時生民國乙亥八月初二日戌時卒葬壟背頭坐西北娶縉邑在城李馬像公女光緒乙未正月十三日寅時生一九五八年戊戌四月二十日未時卒葬墳前坐北向南一九八0年代與夫轉合葬安嶺徐村荒田嶴坐西北朝東南生一子深保女一申娥適上門樓風樹下鐘迦溽岽@博士碩士學位居安仁
從三十五公三子行善七十五諱陳華字成美光緒辛卯四月初五日
寅時生民國壬申四月十二日申時卒葬簟基下坐東一九八0年代轉合葬西遼下隔山官家墓地坐東朝西娶地久胡思標公女光緒戊戌九月初九日午時生公卒後轉嫁縉雲大源夏弄祧二侄深保深汝女一申女適縉雲大源鈄鍒惄溽岽@博士碩士學位居安仁
從二十公之子行善八十九諱余丁字成芳光緒丙午八月廿三日戌時生一九九一年辛未十一月初七日辰時卒葬大麻地上坐西北娶洪嶺腳呂伯設公長女宣統庚戌九月初二日時生一九九0年庚午七月廿三日未時卒葬與夫仝地生二子成升吉升居風水坑
從九十四公三子行善百七十三名成六字得全又名水和大學麗水軍分區副司令杭州貿辦副主任一九四四年民國甲申六月二十六日農曆五月初六日申時生娶建德何佩玲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農曆民國乙酉十二月初五日卯時生生一子恒輝女一靜大學中國銀行浙江分行適南昌丁宇居杭州
第廿七世(大用公第十二世)奕字行
善六十九公長子善七十五公祧子行奕八十五諱深保字長健又名新保一九二二年民國壬戌四月二十二日農曆三月廿六日戌時生二00五年乙酉五月三十日農曆四月廿三日午時卒葬安嶺西遼下後門山坐北朝南公出身赤貧幼年喪父勤儉好學逆境奮發務農行家作工里手生產隊長披肝瀝膽率先垂范教子有方仁愛忠厚扶老愛幼濟貧助困樂善好施高風亮節遐邇頌揚娶縉雲大源夏弄夏錫土公女雲台一九一九年己未五月二十九日農曆五月初一日午時生一九八八年戊辰十月五日農曆八月廿五日酉時卒葬安嶺西辽下簟基下坐北向南妣寬厚賢淑和善溫良濟危解困澤披路人敬長禮幼睦親和鄰他人紛爭必為化解嚴以自律厚人薄己勤儉持家歲不蹉跎積德存仁潤物無聲品德可嘉流芳鄉里生二子南星錫坤女一月采適安嶺後塘吳子福其孫代獲博士碩士學位居仙居安嶺(即原名仙居一都安仁下同)
善六十六公之子善七十五公祧子行奕九十一名深如字長有一九二四年民國甲子三月一日農曆正月廿六日卯時生一九九九年己卯十一月十三日農曆十月初六日申時卒葬橫頭坐北娶車遼王氏一九二四年民國甲子三月十八日農曆二月十四日辰時生生四子金魁地吾德錢德富 女三長德英適安嶺新屋尹蘇德次德妹適安嶺後塘吳福金三德蓮適安嶺金坑口尹君照居安嶺
善八十九公長子行奕百十名成升字長宏一九四一年民國辛巳七月二十九日農曆七月初二日酉時生娶上王王占漢公女巧卒(此處宗譜可能有錯)一九四九年民國己丑六月十四日農曆五月十八日時生生一子偉勝女二長偉芬初中適螺螄岩村周永亮次偉仙初中適舒洪村凡躍強居風水坑
善百七十三公之子行奕二百六名恒輝字 大學浙江武警支隊副營幹事一九七一年辛亥二月二十一日農曆正月廿六日子時生娶麗水盧夢怡一九七四年甲寅六月二十二日農曆五月初三日申時生生一子居杭州
第廿八世(大用公第十三世)世字行
奕九十一公長子行世七十三名金魁字以歲又名德桂一九四六年民國丙戌十月二十二日農曆九月廿八日申時生娶安嶺上門樓尹汝和公女冬英一九九四年一月十四日農曆一九九三年癸酉十二月初三日子時卒葬大墳山坐西向東繼娶安嶺章嶴村尹采琴公女美群初中一九五四年生生一子偉榮女二長偉仙初中適安嶺石舍葉志松次偉群初中適安嶺麻山潘順瑤
居安嶺
奕八十五公長子行世八十二名南星筆名星輝網名南極星輝 大學 一九五二年二月九日農曆正月十四日辰時生於仙居安嶺西遼下二000年浙江教育學院中文系自學考試本科畢業仙居縣職業中專語文教師職稱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教務主任教研組長指導學生作文多次在國家及省級發表獲獎縣首批三十人作家協會會員之一數十篇作品在國家及省級報刊發表或獲獎為家族事業盡心盡力盡責娶安嶺下里李泮土公女愛鳳中專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農曆十一月二十日生於安嶺下里一九七八年台州商校中專畢業先後任天台縣土特產公司仙居縣地方工業供銷公司業務經理助理經濟師生二子官俊官杰其子代獲博士碩士學位居仙居安洲街道
奕九十一公次子行世八十三名地吾初中一九五二年壬辰六月四日農曆五月十二日辰時生二00七年卒葬大墳山坐西向東娶縉雲大源高畈江根葉初中一九五二年壬辰五月十一日農曆四月十八日 時生生一女群麗居安嶺
奕九十一公三子行世九十名德錢初中一九五四年甲午十一月二日農曆九月廿八日戌時生娶安嶺徐村徐仙葉初中一九六五年乙巳六月十七日農曆五月十八日時生生二女芳萍 芳飛居安嶺
奕八十五公次子行世九十三名錫坤 高中一九五六年丙申六月二
十五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申時生於安嶺西了下杭州亞克塑鋼門窗有限公司職員娶安嶺下會吳兆寬公女愛仙高中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農曆十月初四日出生於安嶺下會杭州浪漫一身服裝設計有限公司職員生一子官鎮居杭州
奕九十一公四子行世百一名德富 初中一九六三年癸卯一月二十六日農曆正月初二日時生娶溪港陳莊劉和女初中一九六五年乙巳五月二十四日農曆四月廿四日時生生一子 來雷居安嶺
奕百十公之子行世百十八名偉勝 初中一九七0年庚戌十一月十日農曆十月十二日時生娶本村設欽公女群英初中一九七0年庚戌四月十六日農曆三月十一日時生生一子 女銀楊
居風水坑
第廿九世(大用公第十四世)芬字行
世七十三公之子行芬九十一名偉榮 初中一九八0年二月五日農曆一九七九年己未十二月十九日寅時生於安嶺西遼下在溫嶺市創辦企業娶福建福清市林華童初中一九七一年生生一子楚明居溫嶺
世八十二公長子行芬九十六名官俊 博士一九八一年一月三十日農曆一九八0年庚申十二月廿五日子時生於安嶺西遼下一九九九年仙居縣高考理科狀元二00三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二00六年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在校多次代表浙江大學赴德國義大利葡萄牙法國日本參加機器人世界盃足球鍢速惣癛oboCup中國機器人大賽並獲得冠亞季軍二0一一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軟件設計師工程師娶重慶市九龍坡區李曉歌公女李丹碩士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農曆正月廿一日出生於重慶市渝北區二0一0年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在職攻讀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研究生軟件工程師移居美國西雅图
世八十二公次子行芬百三名官杰 碩士一九八二年壬戌十月二十六日農曆九月初十日戌時生於天台縣城關小北門二00六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二00九年浙江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在杭州經商自主創業居杭州
世九十公長女行芬百十名芳萍 初中一九八五年己丑九月一日農曆七月十七日時生適江西居安嶺
世九十三公之子行芬百十二名官鎮 大學一九八八年戊辰十一月十一日農曆十月初三日巳時生於安嶺西遼下杭州汽車技校大專畢業浙江和諍W迪有限公司車間主任浙江大學在職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娶安嶺下會吳勇兒公之女美婧大學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農曆五月十八日生於安嶺下會在杭州工作居杭州
世百一公之子行芬百二十名來雷又名重亮 高中一九八九年己巳十一月二十一日農曆十月廿四日卯時生居安嶺
世八十三公之女行芬百廿一名群麗 高中一九九0年庚午一月二十日農曆一九八九年己巳十二月十六日未時生適官路上王吳永傑居安嶺
世九十公次女行芬百廿三名芳飛初中一九九0年庚午十二月八日農曆十月廿二日時生適安嶺後塘村吳植華 居安嶺
世百十八公之女行芬百廿九名銀楊在校讀書一九九六年一月四日農曆一九九五年乙亥十一月十四日時生居風水坑
第三十世(大用公第十五世)芳字行
芬九十一公之子行芳 名楚明二00七年丁亥四月十九日農曆三月初三日生居溫嶺
附件六一點說明
居筆者所知,大用公後裔至今已經繁衍至二十世,除大用公自閩遷浙的發祥地西遼下宗親使用單姓“官”外,其餘外遷後裔均用複姓“上官”。其器物用具上的書面文字有寫“上官”,也有寫“官”,還有將上官二字合併組合成一個獨特字的即在官字寶蓋上點右側加一短橫,讀“上官”兩音的“一字二讀”的特殊字;其宗譜有名曰“上官氏宗譜”也有名為“官氏宗譜”,記載內容一律是“上官氏”;祖宗牌位一概為“天水郡”字樣。“上官”改“官”,其時間、原因不知其詳,不得其解:究竟是“畏繁而喜簡”和“從眾”心理的作用,還是有其他特殊的原因。
(二0一一年十月作于仙居县城)
附件七借條
今借到台州仙居官南星現存歷屆上官氏全部宗譜,以作掃描翻印之用。其具體清單如下:
一、第二屆官氏宗譜嘉慶七年(1802)壬戌花月重修,全壹冊。
此譜已歷經二百餘載,乃我族列祖列宗流傳下來的無價之寶也。熱切盼望我族子子孫孫將此傳家之寶,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不息。但由於歷時久遠,其中部分已經破損。因此請勿輕易出示給一般人觀看翻閱,不向任何人出借,更請操作者在心在意小心謹慎,以免再次人為損壞。
二、第四屆天水郡官氏宗譜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重修,之二共壹冊。
三、第五屆官氏宗譜同治庚午年(1870)季秋重修,之三共壹冊。
四、第六屆官氏宗譜大清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秋季重修,之三、之四共貳冊。
五、第七屆天水上官宗譜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歲次癸亥仲秋月重修,全伍冊。
六、第八屆天水上官宗譜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戊子孟秋月重修,全伍冊。
以上宗譜第二、四、五、六、七、八共六屆十五冊。
強調:上述家谱皆為珍藏於大用公自閩遷浙的發祥地台州仙居安仁西遼下彌足珍貴的孤本老譜,敬請謹慎使用,妥為保管,不輕易出示他人,更不出借他人。
上述宗譜掃描翻印使用後及時將原譜全數歸還原收藏人官南星,決不食言。
空口無憑,特立此據。
具借人麗水縉雲上官伟胜(签字)
二0一一年十月七日
附件八上官氏石铭屋始祖福兴公祠堂重建记(官南星改稿)
水有源,人有祖。据浙江官氏(即上官氏)宗谱记载,上官氏(天水郡)出自黄帝之孙颛顼,颛顼之子高辛之后代子兰公。先居两河之间,厥后分迁南北。
居于福建福州府闽县之一脉八世祖福礼公避乱迁居汀州府上杭县大杨坝。
十二世祖福兴公于万历元年(1573年)从连城庙前迁居石铭屋村开基立业,其后裔繁衍迁徙,俊才辈出,分布于海内外,迄今已历四百余载。
圣人云:“忠孝传家,必建宗祠以祭先灵。”石铭屋始祖福兴公祠堂建于 年间,坐落于扁坑口,曰“白叶乾”,是戌山兼乾,大门“艮山兼寅”。祠堂占地面积20余亩,四扇三间加围墙大门,神主牌位为“天水堂”、“一世祖福兴官公一脉宗亲神位”。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日为全族“祭祠堂日”,各户敬供三牲礼品、香纸烛火于列祖列宗牌位前,并举行各种祭祖活动。
斗转星转,岁月苍桑,祠堂于1969年倒塌。祖宗蒙难,子孙祭典无所。尔来族贤屡议易地(原址)重建均未遂其愿。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族中柏芳、 、 等有识之士力倡易地(原址)重建福兴公祠堂,以光复先序,传承文明;石铭族众期盼宗祠重振雄风,同宗共济,众志成城,至孝至诚,堪为楷模;各地宗亲亦群起响应,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共襄盛举。成立理事会,择吉日于二00九年 月 日易地(原址)动工重建,历时月,翌年季冬(十二月)圆满告竣。
重建后福兴公祠堂坐落于(地形地貌),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工程耗资人民币( )元。祠堂内聚祖先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圣迹焕然重辉,族民祭祖于其所:祖先神灵定当与族民同喜,佑裔孙后代宗孝让承先启后,振家声继往开来,创伟业前程似锦。诚如是,上可慰于先祖,下亦荣于后裔子孙也。
今特立芳名于兹,俾垂圣德于千秋。
特此勒石记之,以昭来者。
上官氏石铭屋始祖福兴公祠堂重建理事会
公元二0一0年季冬
附:捐资助工者芳名
石铭屋村:
西溪乡:
上杭县:
连城县:
福建省
浙江省:
广东省:
................................................3
钱库官店桥上官姓
向阳 2010-5-14 22:26:02
始迁祖上官一聪,(上官一聪是上官仪第十一世后裔),字超奇,原籍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赤岸。系人闽始祖上官偕苗裔。时值五代残唐,中原板荡,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称闽王。上官一聪由是淡于仕途,隐居田园。闽王殁后,其子王延政、王曦为争夺王位,相互残杀,以致闽疆大乱。上官一聪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壬寅,与项姓始迁祖同时由长溪赤岸航海扬帆至炎亭马迹上岸,择金舟乡之西官店桥定居。藉河山之蕴秀,水土之华美,开辟榛芜,拓地兴家。配谢氏,生子四:秀寄、来寄、贤寄、明寄。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小东房、小西房、官店派、河尾官、前官派、大东房、小中房、东河官、新河头、墓底房、西路派和沿江咸园,蒲门后墓,舥艚林家庄,湖里梅岭脚,括山斜路,大渔小岙以及平阳,瑞安,泰顺,福鼎等地。
沿江咸园上官姓
始迁祖上官必贵,系上官一聪二十一世孙,上官品琨之孙,上官昭绶次子。据《上官氏宗谱》载,自始祖上官一聪由福建长溪赤岸人迁官店桥定居之后,传至十九世品字辈,分为十二支派,共有四百九十二人,至二十世富字辈,只剩下富宗、富增、富昌、富德、富宾五人,居今后官地方衍派。而上官昭绶的昭字辈,同属富字辈,属二十世孙,居前官(即今后官前面),生子二:长子必先早卒,次子必贵在罹难中,约于明嘉靖或万历年间由前官人迁咸园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镇和平阳西门,鳌江、钱仓等地。
..........................................4
浙江省临海市小芝姓上官氏宗谱
上官宗衡(现名包彦行) (发)
祝贺浙江省临海市宗亲,从包姓改回祖姓-上官氏 。在包氏的帮助支持下,临海宗亲上官氏才得到平安发展壮大,我们上官家族感谢你们!
浙江省临海市小芝上官氏宗谱
据查正,吾祖发源名天贵,是福建籍第十一世人士。自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从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大原村来浙。乔迁吾祖时与其表兄弟沈氏定居小芝下谢,推测来时隐居在庙志寺下面,开办锅炉店,死后就葬在庙志。后人就称该地为锅炉坦,并有痕迹可查,后在下谢买房居住开办锅炉店。沈氏以打铁为生相依为命,生活虽清苦倒也太平。后人丁大发,一部分迁往大来岙,到清同治年间,当时因社会势力宗族关系严重复杂,引起我上官氏安全,我祖欲求平安生活,决定从第八世起取包氏辈份,改上官为包姓。民国初即一九一六年,参加包氏重修宗谱,并将吾祖灵牌送入包氏宗祠,在包氏的帮助支持下,得到平安发展壮大。人之有祖,在当今社会建谱热的浪潮中,各族人纷纷进行追宗先祖。我族人根据祖先传说及家具号名考证,于公元一九九四年元旦夜,召开六房代表,三十九人进行继续姓包还是恢复祖姓上官,以无计名投票表决,开票结果三十九票中全部要恢复祖姓上官氏。由此;我们远出白水洋上官村查访上官历史记载,结果才知包氏与上官氏同出一姓,本属血统相关,故我们恢复上官氏理所应该。吾辈新建上官氏宗谱,决非搞宗族观念,仅是了解历史顺应愿望。故此;特告吾晚辈,今后要与各族姓氏特别包氏携手并进,充分发扬吾祖忧国忧民的优良品德,为上官氏发扬光大而努力,特此序之。作谱者学疏识浅,加上祖宗来此年代久长,又无记载可查,并看古墓推算及老年人传说,未免有所差错,望后代有学之士加以修正,特此告之。
公元一九九四年二月第九世子孙上官方编写
上官宗衡现名包彦行(发)
- 上一篇:各省市上官家族族谱编撰工作联络员人员名册 2020/11/22
- 下一篇:云南家谱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