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家谱
广东家谱
广东官氏分布情况
广东韶关 官继春
TEL:13149053638 QQ:393024784
一、湛江市1、雷州北和镇鹅感村(福建莆田迁入)约3000人
2、廉江蓬塘镇官屋村(约1580年天瑞公广西博白迁入)约1000人
二、茂名市1、电白县黄岭镇官屋村(1468年福望公福建上杭迁入)约3800人
2、高州东岸镇(明末约1700年韶关迁,五郎公系)约1000人
(注:五郎公福建上杭1442年迁韶关的始祖,明初人,生九子,后裔主要分布在粤、港、澳、赣、湘、川、琼等地。)
3、信宜马贵镇(五郎公系) 约700人
三、肇庆市1、四会(五郎公系)约300人
四、清远市1、清新县 (五郎公系) 约700人
2、英德市青塘镇建新村(五郎公系)约500人
3、连州县(五郎公系和乳源迁入)约800人
五、韶关市1、始兴县隘子镇(五郎公系) 约8000人
2、曲江区马坝镇石堡(五郎公系)约1000人
3、曲江区樟市镇(五郎公系)约400人
4、乳源县东坪镇等地约800人
5、乐昌市九峰镇(五郎公系)约600人
6、翁源县官渡、龙仙(五郎公系) 约4000人
7、新丰县沙田、遥田(五郎公系) 约500人
8、仁化县南木洞(五郎公系) 约?人
六、佛山市1、三水迳口(五郎公系) 约300人
2、南海官窖 约?人
七、深圳市1、新合村 (五华县迁入)约500人
八、河源市1、连平县隆街镇(五郎公系) 约300人
2、紫金县古竹镇 (福建和平迁入) 约300人
3、龙川县 约?人
九、梅州市1、五华县双华镇、河东镇、华城镇(福建宁化迁入)约800人
(注:官擢、号孟一郎1487年由福建诏安(宁化)迁潮汕)
2、丰顺县 (福建宁化迁入) 约680人
3、大埔县 (福建宁化迁入) 约700人
4、平远县 ()约500人
十、汕头市1、金平、龙湖、濠江区350多人;潮阳棉城10多人;潮南区胪岗80多人;潮州湘桥区20多人;潮安浮洋40多人(普宁迁入)
十一、揭阳市1、普宁(福建宁化迁入)约22000人
2、惠来(福建宁化迁入)约700多人
十二、佛岗、从化等地有少量五郎公后裔居住
综述广东有官姓约五万人。如果有误请联系指出,谢谢!
.............................2
广东韶关五郎公官氏族谱
官继春
一 上官氏远祖
闽汀上官氏肇自黄帝——昌意——高阳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季连(芈姓始祖)——附叙——熊穴——衍及鬻熊——熊狂——楚子芈熊绎(封之于楚,子孙以芈为姓)——楚武王芈熊通(绎之十世孙)——文王芈熊赀——杜敖芈熊艰——成王芈熊恽——穆王芈商臣——庄王芈侣——共王芈审——康王芈昭——郏敖——芈员——灵王芈围——初王芈比——平王芈弃疾——昭王芈轸——惠王芈章——简王芈仲——声王芈当——悼王芈疑——肃王芈臧——宣王芈良夫——威王芈商——怀王芈槐——顷襄王芈横、令尹芈子兰
二 上官氏前18世祖
1 上官子兰——上官姓始祖(约公元前 325-——?),子兰公祖姓芈,楚怀王稚子,聪惠贤能,王甚爱之。初为楚国公族上官大夫,封地上官邑。怀王赐子兰公及裔以上官为姓。上官为“荆楚十八姓”之一。顷襄王时(前299——前264),子兰公为楚令尹(宰相)36年。妣景氏。子三:涵、峻、屹。居葬丹阳(今湖北秭归)。
2 上官屹,子兰公稚子。前291——?(楚)考烈王时官至大夫,楚幽王时官左徒,妣荆氏。子二:成(官司马)、能。
3上官能,屹公次子。前262——?(秦)妣靳氏。子二;玄、易。公元前223年,秦亡楚,能公等族人被迫迁往关中(今陕西一带)。
4 上官易,能公次子。前236——?(秦)治粟内史。妣屈氏。子三:珧、洪、玮 。
5 上官玮,易公少子。前206——?(汉)陇西都尉。妣项氏。子二:荣、华(华公西徙天水,生旦(事惠帝为中尉),旦公生揆。揆公受杰公和安公案之牵连,被斥藉,其家人及裔或被杀,或逃亡,或改官、关、管、尚、严、包等氏)。汉立,高祖以地方豪族实关中。上官氏却又被迫背井离乡,徙往陇西上圭(今甘肃天水一带)。族祖含辛茹苦,奋发图强,很快在天水成为名门望族。故“天水堂”、“天水郡”成为上官氏的堂号和发祥地。
6 上官荣,字显昀,玮公长子。前177——?(汉)天水郡丞。妣钟吾氏。子二:杰、咯
7 上官杰,字少叔,荣公长子。前140年——前80年。妣伍氏,子:安、亨(官司寇)。(汉)孝武帝时杰官拜左将军,与李广利统率汉军,北拒匈奴,西征西域,拓疆守土,战功显赫,官太仆,与桑弘羊、霍光同授汉武帝遗诏辅佐少主,封安阳侯。杰公因毁立之事,与霍光政见相左,于公元前80年被害、灭族。此乃上官氏族史上首次大劫难。
8 上官安,字子发,杰公长子。前126年——前80年。(汉)车骑大将军,随杰公扫匈奴,征西域,拓疆域,功赫,被汉武帝封为桑乐侯。妣霍氏。安公女一:云霓,前89年生,为孝昭帝后——上官皇后,继尊为刘贺帝皇太后、孝宣帝太皇太后。卒于前37年);安公子三:斯、吉(前80年,均与杰、安祖孙三代同罹难)、期(为霍氏遗腹子)。
9 上官期,字孚兴,安公之三子。(汉)元凤二年(前79)——鸿嘉四年(前17年)。杰公家族罹难之时,安公妣霍氏(霍光女),有孕在身,勉祸、匿成。初隐姓没名,公元前66年,霍氏灭族后始出。幸上官氏一脉尚存。子一;熙。
10 上官熙,字冀尚,期公子。五凤二年(前56)——?(汉)天水郡守。妣麻氏。子二:由、焕。
11 上官由,字敦牧,熙公长子。河平四年(前25)——?(汉)孝平帝时,官典簿丞。妣卓氏。子二:良、朗。
12 上官朗,字达邙,又名铉,由公次子。(新)天凤四年(公元12)——?(东汉)官少府。妣项氏。子一:瑶。
13 上官瑶,字良瑜,朗公子。(东汉)建武十六年(40)——?孝章皇帝时为司隶校尉。妣赵氏,子二:鸿、鸪(官安阳留守)
14 上官鸿,字清怡,又名隆,瑶公长子。(东汉)永平五年(62)——?孝和帝时为西部都尉。建威屯田七十一部。妣龚氏、蓝氏。子三:椿(字佳昕)、机、棱(字佳奇)。
15 上官机,字伯昌,又名毓,鸿公次子。(东汉)永元二年生(90)——?官潭州留守。妣温氏。子三:图、圭、机
16 上官资,字楚成,机公三子。(东汉)建光一年(121)——?孝桓皇帝时,为谏议大夫,刚直,因谏李云事解归。妣王氏。子一;廉
17 上官廉,字明煦,又名兼,资公子。(东汉)和平一年(150)——?官蜀司徒。妣刘氏,子二:胜、彪(官巴州都尉)。廉公葬峨眉山
18 上官胜,字浩溪,廉公长子。(东汉)光和六年(183)——?官西蜀太尉,妣陈氏。子二:茂、先。胜公卒于任,葬峨眉山父墓傍。
三 上官氏东、西祖
19 上官先,字抒含,又名光,胜公次子。为上官氏东祖。(东汉)建安15年(210)——?徙洛阳,官安阳府丞。妣刘氏、张氏。子二:岩、峻(官泸州太尉)。上官茂,字文祥,胜公长子,为上官氏西祖,居上圭。妣涂氏。子洪。
20 上官岩(东),字友惟、先公长子。(魏)正始三年(242)——?官西晋黄门侍郎。妣欧阳氏。子二:纪、壬。上官洪(西),字友宜,茂公子。仕晋,官散骑侍郎。妣马氏。子悌
21上官纪(东),字乙言,岩公长子。(晋)咸宁一年(275)——?官谏议大夫。妣范氏。子一:昱。上官恪(西),字申言,洪公子。妣谢氏。子谨。
22 上官昱(东),字涵书,纪公子。(晋)光熙一年(306)——?妣成氏。子二:会、昭。上官谨(西),字涵峄,恪公子。妣谢氏。子霁。
23 上官会(东),字一戈。昱公长子。(东晋)咸康三年(337)——?官符秦(前秦)辅国大将军。妣吴氏、林氏。子三:芥、莱、葶。上官霁(西),字云,谨公子,仕后魏,封崇诚公,妣蔡氏。子思慎。
24 上官莱(东),字品馨,会公次子。(东晋)兴宁三年(365)——?官镇国将军。妣叶氏。子二:谟、诞;上官思慎(西),霁公子,妣俞氏。子昂
25 上官谟(东),字申思,莱公长子。(东晋)隆安二年(398)——?)官太傅。妣许氏。子二:瑭琪。上官昂(西),字升,思慎公子。妣王氏。子政。
26 上官琛(东),字崎柏,谟公长子。(北魏)太延二年(436)——?妣文氏。子:震。上官政(西),昂公子。妣范氏。子怀仁。
27 上官震(东),字清琪,琛公子。(北魏)太安一年(459)——?妣米氏。子二:靖、良。上官怀仁(西),字清岚,政公子。官武卫将军。妣粱氏。子翼。
28 上官靖(东),字力成,震公长子。(北魏)永明八年(490)——?妣刘氏。子三:回,复、逢。上官翼(西),字一清,怀仁公子。官舒州刺史。妣郑氏。子师裕。
29 上官回(东),字东晟,靖公长子。(西魏)正光三年(522)——?官北周襄城太守。妣程氏。子一:贤。上官师裕(西),字品峰,翼公子。官宣州刺史。妣黄氏。子义同。
30 上官贤(东),字惠中,回公子。(西魏)大统10年(544)——?官北周豳州太守。妣邓氏。子三:弘、聂(官冀州司寇)、时(官隋租庸调使,时生伟,为唐并州法曹参军。伟生庭兰,与庭芝同受武后之祸,中宗追封黄门侍郎裔居秦陇)上官义同(西),字惠辛,师裕公子。妣李氏。子崇素。
31 上官弘(东),字含韵,又名宏,贤公长子。(隋)太建七年生(575——?)。官隋朝北部郎中,江都宫总监(居扬州)。妣姬氏,子二:仪、谨(字汝韶)。弘公与次子谨同为隋陈棱所害。仪逃入沙门,幸存。上官崇素(西),字含之,义同公子。妣庄氏。子式。
32 上官仪(东),字游韶,弘公长子。(隋)大业4年(608)——(唐)麟德一年(664)。贞观初年进士,仕太宗,任秘书郎,拜宰相,西台侍郎兼宏文馆大学士。公创律诗“上官体”,有西台文集三十七卷。高宗时,因废后事,结怨武后,与子等同卒于狱,中宗复位,省西台之忠,图形凌烟阁,追封中书令,楚国公。高宗曾赐联:“上郢氏族王家楚将,官居西台体效国公”。妣杨氏,封为楚国夫人。仪公夫妇敕葬开封府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子二:长子:庭芝,字公壁(625——664)、次子庭璋。高宗时庭芝为周王府属,秦州大都督,与父同罹难。中宗时,追封为天水郡公。妣郑氏。子女各一:子琨儿,与父同难;女:婉儿(664——701),与母郑氏同羁掖庭,“才华绝代”,“两朝专美”。 十四岁始政,理国政,精诗书,“持称量天下吏”。为中国古代最有才气的女子,无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实,史称“巾帼宰相”。郑氏被封为沛国夫人。上官式(西),字伦山,崇素公子。妣卢氏。(至此,西派谱亡)。
33 上官庭璋,字公圭,又名吾,尔玉,为仪公次子。贞观二年(628)——麟德一年(664)。(唐)官太仆卿,与父兄同祸。武后崇仪公父子德才,赦仪公裔孙祸。中宗时追封庭璋公为天水郡公。妣为唐宗室李氏赠永兴郡主。子三:经野(字圣绩,655——?德州刺史,官中大夫,袭爵天水郡公,妣韦氏赠天水郡夫人);经国(字圣功,659——?官监察御史,妣薛氏赠江夏夫人);经纬。
34 上官经纬,字圣纶,又名丞纪。662——?璋公稚子。(唐)官德州刺史,清廉刚正,有政声。妣韦氏,子二:韶、万(字云虬,官隋州通判)。
35 上官韶,字帝谟,又名承恩,纬公长子。(唐)垂拱三年(686)——天宝八年(749)。官侍御史,开元中巡边升御殿中丞。妣孔氏,赠浪乐君。子二;烨(字德明,官起居郎、中书舍人,妣李氏)、煜。
36 上官煜,字德耀,邵公次子。(唐)开元十一年(723)——贞元十四年(798),官麟州司马,妣马氏,封令人,子二:偕、传(字凌云,官凉州司马)。自仪公至煜公五代祖,葬开封府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陵园委托申屠氏管理。
四 上官氏闽榕、邵祖
37 上官偕,字志能,煜公长子。(唐)天宝十年(751)——长庆一年(821)。登元和四年进士,补官支度判改官福州户曹参军。妣赵氏。为上官氏入闽始祖。夫妇同葬福州鼓山麓官墓头。子五:甲遒(又名大遒,裔徙浙)、乙遒(裔居榕、侯、永泰)、丙遒(徙尤溪)、丁遒、辛遒(裔徙福清、闽南)。
38 上官丁遒,字源初,偕公四子。(唐)大历十年(775)——会昌元年(841)。精易经、堪舆、星相之术。829年迁居邵武府光泽上乡永宁里。妣练氏、黄氏。为上官氏闽北始祖。子三:岳、峄、峰。
39 上官岳,字申白,丁遒公长子。(唐)永贞一年(805)——大和五年(848)。唐文宗拜镇南将军,定居邵武和平。妣魏氏、郭氏。子五:坝、泊、庞、器、豪。
40 上官泊,字周恒,岳公次子。(唐)长庆二年(822)——中和元年(811)。初授剑南马军巡轻宣置使,乾符间升邵武兵马统制,与子领兵勤王殁于建昌,封忠勇护国将军,天水郡公,敕葬邵武和平。宋加封惠安善应王。妣张氏、龚氏。子二:兰、榕。
41 上官兰,字子芝,泊公长子。(唐)会昌三年(843)——中和元年(881)。唐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兰公功显,拜建安东统制将军,从父勤王,881年殁于阵,时37岁。封忠勇统骑大将军。妣陈氏。子一:舍。兰公夫妇葬邵武和平。
42 上官舍,字友居,泊公长子。(唐)咸通六年(865)——(后梁)长兴四年(933)。妣张氏。子三:仁万(裔迁浙江)、仁郁、延嗣(裔迁浙江)
43 上官仁郁,字德昌,舍公次子。(唐)大顺一年(890)——乾佑二年(949)。以祖泽拜屯田衡水部中尉厢军充赞,奉谕使蜀,擢殿前建威都御侯。卸任后归建北胜寺以自娱。妣黄氏。子二:保胄、保拱(官都御侯)
44 上官保胄,字仲华,仁郁公长子。(后唐、北宋)天福四年(939)——景德三年(1006)。官拜建安军别驾,妣张氏。子三:守富、文晓(官司马参军)、文深(官大常奉礼郎)。公妣葬邵武和平张坑。
45 上官守富,字伯仁,保胄公长子。(后周——北宋)显德四年(957)——天圣元年(1023)。官拜合门使、光禄勋判大常府事,不就。后遥授台省司空,优老于家。妣黄氏。葬邵武张坑。子四:应娇(官北部郎中)、君陈(官教练部丞)、有质、廷操(官都监御史)。
46 上官有质,字文伯,守富公三子。(宋)端拱二年(989)——嘉佑元年(1056)。首建云樊书院,招延文学,为朝庭造就了大批人才。诰封尚书职方员外郎。妣黄氏,淑贤聪慧,明理学,精书画,有奁基一所,创建白莲堂为子孙读书处,裔孙均魁。子凝夫妇铸钟一口,重达1400斤,上刻铭文以纪之。葬邵武张坑——金钗形。子三:曾(官江陵司徒)、凝、陶(居南位柳树下,为南位之祖)。三子均登进士第。有质公父子兄弟叔侄登进士22人,朝臣72人。
47上官凝,字成叔,有质公次子。(宋)祥符六年(1013)——熙宁三年(1070)。庆历二年进士,初调安徽池州铜陵县尉,清廉有政声。离任,数叟阴送白金,公如数退还。历知分宁、安丘,终尚书职方员外郎,通判处州,所至有政声。操劳卒于任。妣高氏,封永嘉郡夫人。子四:垲(字彦明,嘉佑二年进士,官广东南路转运使);均、填(字彦珍,熙宁五年进士,官至台谏御史,风节凛然,升龙图阁侍制)、堪(江州司马)。凝公夫妇同归葬邵武张源。
48 上官均,字彦衡,凝公次子。(宋)庆历元年(1041)——?熙宁三年(1070)进士。任北京留守推官。为窦莘鸣冤,谪知闽光泽。哲宗初为御史。刚正不阿。如论罢青苗。裁冗官。劾去蔡确、李清臣等污吏。罢诗赋取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徽宗时迁给事中,龙图阁侍制。著有《广陵文集》五十卷,《曲礼讲义》十卷。妣蓝氏。子五:悃(官通史令)、瞻(官宣教郎)、音、 悟(字仲达,建炎中留守东京,金兵围城,誓死不降,城破被害。官朝请大夫,右文殿修撰)。恢(均公从子,元丰中登进士第,崇德中知深州,改知南剑州,移知徽州,专务仁爱,吏民怀服,官至中大夫)。宋神宗赐凝公、均公家族联:“南剑名臣第,西台学士家”。
49 上官音,字仲雍。均公三子。熙宁八年(1075)——?政和一年(1111)中第进士。(宋)靖康二年,二帝被金北掳,音上宰相书,拥康王赵构立,西入京师,以图复兴。官洛阳建郡,建炎中迁吏部员外郎。知南剑州。以刚正著政声。致仕。有《尚书小传》、《论语孟子略解》、《史统》、《史旨》等著。妣朱氏。公任上生蟠,任迁金陵、徐州。返居闽省邵武禾坪。殁葬邵武和平。子一:蟠
五 上官氏闽宁、清祖
50 上官蟠,字乃祁,又名盘、潘,音公长子。(宋)大观三年(1101)——?南宋绍兴八年(1138),从闽邵武禾平南迁汀州府宁化县泉上里新坊村定居,为闽省宁化县上官姓之始祖。妣毛氏、令狐氏。子三:升、明、旺。蟠公夫妇葬宁化泉上新坊村官地村。
51 上官升,字理舟,蟠公长子。(南宋)绍兴九年(1122)——?为人正直、宽宏大量、好善乐施、德高望重,推为里长。妣陈氏,子三:统、益(淳佑三年举人,妣黄氏。籍虔化,回徙邵武,裔未详)、必克(字复之,一字师善,幼机警,八岁善楷书,逾冠领乡荐,累官全州录事参军)、升公夫妇同葬泉上新坊村。
52 上官统,又名万一,升公长子。(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乾道二年(1166)高中进士。端平二年任徐州府巨鹿知县。淳佑二年升金陵知府。宝佑二年卸任还乡。享寿79岁。妣李氏、罗氏、邱氏。夫妇曾随子徙永定县金丰里,初葬金丰里陈东坑,后迁葬宁化县泉上里升公墓右旁。子九:新(居新坊)、留(居刘坊)、金(居衙坊,裔徙粤东)、豪(居下泉)、绎(居虞钦)、修(居修坑)、冠(居清流官坊)、丰(居峰畲)、炜(又名满、尾,居魏坊)。统公裔迁江西宁都、信丰、兴国、赣县;广东长乐、普宁、河源、韶关;闽省清流、长桐上杭、连城。
53 上官绎,字天贞,又名虞、千五郎、念五郎,统公五子。(南宋)嘉定一十六年(1167)——?裔有迁闽西、闽中各县,赣南各县、浙省临海、小芝;粤东、粤北各地和台湾、马来亚、新加坡等地者。妣马氏香娘。子三:德明,友德,沐朗。绎公夫妇葬虞钦。
54 上官友德,字谊成,绎公长子。(南宋)1188——?妣杨氏媛娘。子四:五一(字犹兴)、五二、五三(字犹闻)、五四(字犹荣)。[與父徙居虞欽村山塘內居住置買產業於明永樂二年十月十五日豎造蓮花祠一所以作吾之祠宇買有田產山崗以為春秋祭祀之需日後子孫不得財利侵漁娶楊氏壽娘夫婦生卒俱缺同葬馬家莊均坪內海螺形丑山未向生四子五一五二徙青流豐山五三居官家墩五四居鐵爐坑 ] 浙江台州谱
55 上官五二郎,字犹润 ,友德公次子。(南宋)——?妣叶氏五娘。子三:六一(字宜刚)、六二(字宜匀)、六三(字宜茂)。
56 上官六二郎,字宜匀,五二郎公次子。(元)—— ?妣邱氏。子三:通郎、台郎、六郎(字志)。(注:从蟠公至六二郎公七代祖均居葬闽西宁化)
六、福建清流官坊
57 上官六郎,字本昀,六二郎公三子。(元)——?,原居宁化虞钦,后徙清流官坊,为清流县官坊上官氏始祖。妣赖氏四娘。夫妇合葬北里半迳白茅畲倒地人形乾山饌向兼亥已庚辰庚戌分金左右 有辅坟三穴 子一:十二郎
58 上官十二郎,字昱清,(元)——?夫妇合葬本里黄竹岭陈地寒虎咬尾形坐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丙午金分前案嘴上辅妣吴氏十一娘。子四:二郎、三郎、八郎、九郎
59上官三郎,十二郎长子子二:小一、小二
60 上官小一 , 三郎长子生五子:小三、念一、念五、念六、念七
61、上官念一 ,小一次子 子:德兴
七、福建上杭
62、上官德兴公【泰定元年(甲子1324)—?】,在贴长开基,念一公后回迁宁化,德兴公为步云开基始祖;原居福建上杭县朱居巷瓦子街。庙前谱记载:德兴公原居陕西华昌府泰州县(天水别称秦州。秦州之名最早始于魏文帝元年(220年)),因避战乱迁徙宁化后迁上杭步云,为上杭步云上官始祖。妣严八娘生三子:1子均福公(后裔迁徙漳浦),2子均禄公(原居圭竹坪),3子均寿公(迁徙宁化县)。德兴公葬于梨岭下虎形地。
63、均禄公【乙酉1346—?】,德兴公子。陈三娘生六子:1子补生公(原居贴长中村)、2子定生公(迁徙杨稠后迁徙连城庙前)、3子德贵公(迁徙邱家山)、4子张寿公(迁徙漳浦)、5子五郎(有财,迁广东南雄县)需确认、6子失名(迁宁化,),均禄公葬于梨岭下猪形地。64、 补生公(原居中村)定生公 德贵公(迁邱家山)张寿公(迁漳浦)定生公:均禄公次子。赖一娘、陈二娘生四子:1子细苟公(迁大坪隔);2子洪兴公、3子子荣公(迁广东);4子宣 德公(原居庙前)。第4世 细苟公(迁大坪隔)子洪公(迁广东)子荣公(迁广东)宣德公 宣德公【—?】,定生公之4子。邱一娘生三子:长子有禄公;2子有福公(居庙前下官屋,吴三娘、温满娘),生3子:定宗、仕贤、仕亨;3子有权公(邱巳娘)。
八、韶关市始兴县
64、上官五郎【约1370-?】 字有才,为韶关开基始祖。葬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圩龟形又名寒獭捕鱼形坐乙山兼卯酉。妣吕一娘,葬于韶关市翁源县龙仙上村。明正统七年(1442年)千二郎父子三人与兄长千一郎回福建上杭将父母的骨灰搬到始兴清化。生九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千八郎、千九郎。后裔迁粤、港、澳、赣、湘、川、琼等地
65、千一郎 妣吴氏 聂氏、秦氏[居广东翁源龙仙坡下] 明正统三年(1438年)由闽入粤,生二子:长明上[1440- ](妣赖氏、陈氏)生三子:钦、宝、富次福旺(妣秦氏、江氏)生二子:法宝、法聪 (钦公 妣邓氏 生子:尚顶迁海南)(宝公妣陈氏 生子:尚周)(富公 妣钟氏、温氏生四子:尚汉迁四川、尚质开基原敦新 、尚明迁湖南生一子德文、尚廉迁高州)
千二郎 妣曾、叶氏 [居广东始兴清化(隘子)千家镇] 现名: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 生二子:福星、福宁 后裔迁朝贵公(妣罗氏)于明末迁曲江区石堡、朝轩公迁乐昌市九峰、乳源、清远、鸿勋迁佛山、士通迁三水、朝臣,文瑞 迁高州、朝翰,心日--(显昆?) ,有祥,有乐迁四川、律川迁江西于都、全南等地
千三郎 妣 吕氏 谢氏曾氏[居广东仁化县南木洞] 生六子:景福、、、、
千四郎 妣俞氏 余氏 [居广东新丰县] 移居长宁县沙田下河洞定居住新丰县生万明公生有廷公移居连平县长吉区隆街岑告乌石头后裔迁韶关曲江樟市镇官屋村、新丰沙遥田、四川等地
千五郎 妣马氏 [居湖南建平县八口塘]后裔迁翁源龙仙李村
千六郎 妣涂氏 [居湖南宜章县长宁乡十四步车田村] 现名:宜章县一六镇笆篱乡车田村生二子:永福、永成迁四川(四川省青白江清泉镇龙洞村确认中)
千七郎 妣张氏 [居广东英德县青塘镇]
千八郎 妣 未详 [居湖南长乐县]
千九郎 妣蓝妙珍 [居广东英德县黄牛头(又名黄龙乡赤木洞)杂十洞] 现名:赤木洞建新村 后裔迁英德桥头九陂坑、东华香炉潭、新丰马头镇船潭、佛冈县迳头镇大陂、从化市良口镇塘尾、英德市望埠镇鹤坪官屋等地 生子:念三郎
韶关官继春 QQ:393024784 电话:13149053638
..................................................3
广东茂名官氏
广东省电白县沙琅中心小学
官军汉
附录一:太始祖、始祖简介
太始祖讳福望,大明例赠文林,祖乃居闽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妣余老孺人育男三人:长子法明、次子法咯三子法旺。因明时势变,三人齐离故乡。长子法明迁广东高州府电白县(今茂名市电白县)。次子法咯三子法旺,俱不知其迁往何方。
始祖讳法明,字精一,号允鉴岁贡生。由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间),奉母命来粤,卜居高州府电白县得善乡潭茶堡冠福履官禄村立籍开基。祖妣廖氏所生四子:长子子清、次子子藤、三子子秀、四子子升。长子子清、三子子秀,俱不知其迁往何方,有待稽考。所承祀者,唯有次子子藤、四子子升苗裔定居立业,代代相传已十八世。
附录二:官氏祠堂对联
由于年代久远,现官氏祠堂已颓废,但是,子孙后代还记住祠堂对联是:
由闽中以迁电白继继承承郡派天水昌百世
自宋国而著汝洲绵绵冀冀裔传南粤炳千秋
附录三:一九八七年修谱序文
尝思水有泉源、木有根本、国之有史、府县之有志,其不可无也。宗族稽考来,遐迩一体。溯上代之渊源,逾我后世之流泽。夫我祖宗之流传之既久,世远年湮,惜无谱以载既无徵矣。余父廷壁公管理尝祀,素有修谱之念。一九四八年春奉命清与房叔廷周、房兄树雪树丰、作礼等酌议修谱,经已采访收集,余奉广东省参议兼国民大学校长吴鼎新命赴穗任教。光阴迅速旋转里,届将解放,谨有志而不达。今宗祠已废,牌位丧,而宗支系遂有失传矣。缅我祖官氏系出广西冠福履,遐代莫稽。惟我太始祖福望公祖妣余老人生三子:法明、法咯法旺公,世居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我法明祖由明成化年间,奉母命来粤,卜居高州府电白县得善乡潭茶堡冠福履官禄村立籍开基厥后,孙居藩衍,环居电茂两邑,历时五百余载,迄今十余世矣。古语云:五代不修谱,谓之不孝,诚以谱也。谱为至巨之典,至要之务。其法至良意至美也。谱之当修,其不可待也。遂于公元一九八六年春分祭祖祀之日与族内长老酌议修谱,均皆一致,赞成随即编纂。其间所本,或取之碑文,或采之老成,知者记之,疑者搁之。曾年远支繁,故不免略而先后,次序实有条不紊,后待续而善之。其内宗之缕析世系条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均一目瞭然。即睦族敬宗之念,亦籍此而油生矣。此谱之成也,实是族内长老兄弟叔侄同心同德,合力捐派资款而襄成其美举。推之万世之千秋,绵绵瓜瓞而支系昭然!愿后世及时续修而善之,毋贻废坠,永为宗族之光,是所厚望焉。
十二世孙作庆号清、十四世孙培三号国泰 谨识
各位宗亲,您们好!
冥冥之中,上苍安排,先生与我同是官姓宗亲。官氏宗亲,睦族敬宗、善良热情,我常因此引以为荣。
我太始祖福望公,世居福建施始祖法明公,于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间)因明时势变,奉母命长子法明、次子法咯三子法旺三人齐离故乡,其中我始祖法明公来粤,定居高州府电白县(现为茂名市电白县)。次子法咯三子法旺不知其迁往何方。为对列祖列宗聊表孝心,我辈正在重修族谱,以此凝聚官氏宗亲力量,发展官氏事业。虽竭尽全力,奈何年代相去遥远,许多遗留问题,尚未稽清,尤以如下为最:
1、 太始祖福望公,具体居住福建何处?向上渊源如何?
2、 我祖在迁途过程中,是否曾居住过何处?
由于我辈力量囿限,恳请先生给予帮助!后面附录一些基本情况,百忙之中,希望先生予以了解,或依当地祖坟碑文之所记;或据贵族谱之所载;或按宗亲之所云。若得蛛丝马迹,能及时与我联系,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并由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此,我代表我们当地官氏宗亲向您以及您的家人寄去诚挚的问候与祝福!
广东电白县官氏宗族十五世孙:
广东茂名官氏宗亲会会长: 官军汉顿首
二零一二年三月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电白县沙琅中心小学(邮编:525432)
电话:13071661138 0668-5782138
QQ:1961170877(期待)
...................................................4
深圳官新合官氏溯源
官利欢
深圳龙岗
天下木本有根,天下水比有源,人本有其祖也。至于吾村官新合,始祖名谁?又从何年何地迁此定居?此前族谱本有详载,但因战乱失散久矣。今存族谱另册,已残缺不全,幸其字迹仍清晰可辨,由此溯其源,对祖上来龙去脉基本弄清。恐时过境迁,一再失传特作此文以记之。
吾村新合,造谱应推官新禄公为始祖也(按族谱为廿七世祖)。新禄公例赠儒林郎国学生谥淳穆讳世高字新禄号炽昌。公原居上圩,幼年严父背见,家道清贫,幸得慈母李氏孺人贞信自操,义加严训。因其能少年立志,以体亲心,克勤刻俭,劳力劳心,秉性刚正,交朋有信,行不滔迹,又精商贾之道,果创巨业。并知丰厚奉养高堂,以酬养育之恩,公城有孝之德矣。公原配嫡刘氏庶妣吴氏生二子:长子廷华、次子廷英,均具守创才能。
公于嘉庆年间(1779-1819)年移居崇元阁建造屋宇一座,壬山丙向分金进居,中立祖祠堂名为“余庆堂”,经妥先灵。继又于道光年间—(1821-1850)另造大厦八角楼一座,子山午向分金,名曰:“官新合”村。入楼居住,丁财两旺,富贵双全。长子廷华生四子:信锦、儒锦、仕锦、俊锦;次子廷英生七子:渭锦、洪锦、溥锦、汀锦、济锦、湘锦。廷英公娶三妻,原配黄氏生五子不详。
溯公新禄生于乾隆乙亥年八月廿九日申时,享年八十有二,真乃白发齐眉,孙曾绕膝,乡党称为福禄寿者诚不诬也。
新禄公葬于南门山村侧,大纶山戊山兼乾辰向分金,奎宿十四度向角宿四度,庚辰、庚戊分金穴法金水星辰,此地名为虎形。传说此公是棺木入葬作地坟,地坟砖块、碑石在1958年当地修水库时遭劫,使地坟残破不堪,四周杂草丛生,树高过人,地坟陷落,内有深洞,拱形残砖仍可辨认。1986年重阳节,后裔子孙亲临拜祭,目睹破烂不堪祖坟,心有不忍,自愿筹款于1992年6月25日重修,7月12日午时竣工,一座崭新的新禄公地坟静静地安卧在郁郁葱葱的南粤青山之中,可以告慰新禄公在天之灵。
新禄公原配嫡刘氏生于乾隆壬寅年八月廿九日辰时,享寿九十有一,葬于呖下旱坑,穴法正木星坤山银向正针座井宿十一度斗宿六度,地名“将军勒马”。
新禄公庶妣吴氏葬于坪山单竹头磨刀坑岭顶,未山丑向正针坐井宿二十五度乙丑未分金,穴法金星开口,地名“侧面蜈蚣”。
新禄公祖父二十五世祖文清公偕同玉清公之子二十六世祖朝升公于大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至乾隆年间(1736)由原居地长乐到惠州府归善县碧甲司龙岗上圩开居立宅。
玉清公葬于长乐枫林塘对面岭银山坤向。而二十六世祖朝升公为崇元阁开居始祖。
1898年11月中旬,朝升公后裔和新禄公后裔30人自费组团到先祖原居地玉华县(旧称长乐)上都下拔梨树下及枫林塘寻根问祖,顺便拜祭千八郎(十五世祖)和玉清公(廿五世祖),到了枫林塘村,见到官姓人家近20户,分散居住,总人口不足100人,又得知枫林坊距上都下拔梨树下仍有30多公里,当日拜祭千八郞已属不可能,就连葬在枫林塘附近的玉清公也无法找到,寻祖活动无功而返。
枫林塘村距五华水寨县城约7公里,现属平南镇所辖。五华地处粤东丘陵,土地较为贫瘠,当地人生活也较为清苦。二百九十年前,文清公偕侄朝升公离开这个穷乡僻壤后不知历尽多少艰辛来到粤中南部的龙岗开基创业。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文清、朝升两公当年的迁徙之举,就没有今日的官新合与崇元阁。
“新禄公是发财公”,代代相传至今。在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上,新禄公勤劳致富,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富足于当年的福禄之家,业绩超过其父辈,祖辈,亲手创建八角大楼——官新合村。“官新合”一词本身就有官姓之重新组合的含义也。至于为何舍“天水”而醛余庆”?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实在是可喜可庆之事,用“余庆”一词命名祠堂是新禄公的创举,也是他智慧过人的表现。
深圳官利欢
..........................5
清 化 官 姓 溯 源
官奇英
韶关
清化官姓究竟从何处徙来?我祖五郎公祖上是谁?原藉在哪里?传说是福建上杭瓦子街。“首谱”是上杭胜远里第一图,龙仙陂下族谱是闽省龙岩县石子岭头红火坑凉伞下。《天水郡上官源流》:统郎之子金郎(官衙坊),其裔孙有迁徙广东韶州始兴者:江西兴国始祖法兴公—均乐公—定宗公——五郎公官有财,众说不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几人准备了清化官氏简介的文字资料和光碟各100多份,〈满堂客家大围〉50本,参加龙港全国第四届上官姓氏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提出我们溯源归宗的愿望。
清化官姓应是源于上官氏。根据就是,我们的祠堂号天水堂、东阳堂、中山堂,都是上官氏的祠堂号,祖屋是上官屋,官字就是上与官的复合,与上官很多地方的写法一样,如温州龙港。各房祖公簿的记录,社会习俗等,对照相关历史资料都与上官氏的相近而与单官氏的相去较远或很不相干。龙仙官氏祠堂联:籍闽上杭追脉系、东阳天水,乔翁陂下演世辈、昆玉竹林。祖墓碑:天水堂始祖官五郎。其族簿:我官氏家族是由上官家族演变而来的。福星公1469年中元节祝祠:派分杭邑,籍附始兴。说明祖上来自上杭而上杭官姓则来自清流龙门上官氏。至于改为单官。其因有二。一是政治原因,上官氏历史遭三次官方灭门之灾,为避牵连受灾,而改单官。二是明清以来,人们畏繁喜简和从众心里,使用单姓成为一种时尚,故后称官姓者超过上官姓者。全国很多官姓,如广东丰顺,普宁、深圳的官姓,都认为是与上官姓同宗。当然,如果找到五郎公的祖上,就什么都明白了。
五郎公的祖上是谁呢?有说上官昌永,有说上官允元:统公之三子金居官衙坊,有裔徙韶州始兴的说法,我首编族簿直接把金与五郎公相衔接,金公约生于1148年,千二郎是1438年迁来隘子,祖孙代相差200多年,怎么可能,差几代人才能衔接。
经与金公在宁化官衙访的满郎后裔官传军沟通,其族簿中无官五郎 ,千二郎,也无人迁韶州始兴。金公之子为广郎(迁兴国)。满郎,而不是五郎、德成、悟道。兴国目前有三支,还有两支没有联系上。上官昌永《从天水郡福建长汀上官氏源流概述》:统公五子虞后裔上官五郎(1326—)上官念三郎(1357—)子二,千益、千义(又名千二),裔有徙粤北始兴和桂东者,虽然名字和年岁与我祖相近,但彼五郎名齐禄、子三,念一、念二、念三,而我祖五郎名有财,子九,千一至千九。长子千一在翁源,故彼五郎非我祖五郎,还有一种可能,到始兴时不只一支人,有可能叔伯在清化发展了,侄子后面再跟来。普宁《官氏源流考》59页:统公长子新公,名千一郎,字铭,生于1076年,生子福星、福宁,父子于明朝正流七年闽上杭胜运里第七图,移居广东始兴县清化上水千家镇茶园排立宅。现在老屋,仍叫上官屋。统公次子留公,名千二郎,生于1098年,其后裔有迁广东翁源龙仙镇陂下,生子名法成、、、。这些话,不值推敲,不知其根据在哪?新公生于1076年,还变成了千二郎的父辈,父子相差300多年。经与宁化新公后裔上官启发联系证实,这段文字有误,新公家谱从无这样的记载。
溯源之路在何方?由于年代久远,战事不断,以致资料散失而不全,甚至断代或以讹传讹,形成资料错误。这就需要人们认真考证,反复对比,去伪存真,在确实的资料和佐证下去确认,多听、多看。切忌草率下结论或主观推测,想当然。现在溯源方向有二。一是福建上杭,福星公祝词“我祖在世,剑气威棱,衣冠严雅,表出风尘,胸襟潇洒,学识渊澄,派分杭邑,籍附始兴”,说明祖上有文有武,有大家之风,由上杭来此。上次龙港会议上未见到上杭宗亲,会后经多方打听,联系到上杭我族最古老村落步云乡村主官松养,根据步云乡族部记载,确实有千一郎到千九郎,时间与我祖千二郎吻合,但谱记载是不知去向,未确定是否来始兴。还说,我祖读书非常厉害,由于洪水冲垮祖祠,经为不吉利,九个儿子,有七个每人担了一担书走了。
为了了解、理清清化官姓究竟从何处徙来?一、我们将继续通过家族协调小组和宁化宗亲了解相关信息。二、了解江西兴国查金公另一支系的情况,如确实五郎的父亲是定宗,而兴国的始祖德兴公也是上杭出去的,则我祖也可能是出自兴国,因兴国有返迁上杭的。三、联系工作主要是查祖谱,以老谱为主,联系方式主要先用电话和QQ,有实质性进展后,再组织族人实地考察。溯源之路不平坦,普宁官姓经过七年艰苦的跋山涉水,远赴福建、江西、河南等十七个省,访亲查谱、视察,才查清源流,与福建诏安县官姓衔接上。我祖官五郎夫妇是在原藉谢世的,本地族谱肯定有他的记载,究竟在什么地方,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又有全国的协调,经过族人不懈的努力,总有一天会找到的。
官奇英 官继春 2010年5月
征稿启示
自明朝正统3年(公元1442年)我祖官福(千二郎)携妻曾叶二氏,携子福星、福宁,从闽来到隘子上官屋开基以来,600年间,历明、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合作化、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官氏族人与时俱进,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为国家、为隘子及各地的繁荣昌盛作出过伟大的贡献。由于族谱的局限,很多应歌应颂应书的未曾收入。我们计划编纂一本大型的历史资料,把六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事件、人物或传说、诗词文稿、理论,集为一书,暂名《清化官氏春秋》。本书将为全族人建立一个平台,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选入文稿将同时刊登作者简介及近照。
征稿内容
1.上古的故事、传说。如鸭子寮变祠堂,高知县故事 。
2.名人名家、文人墨客故事。
3.近代抗日和解放战争英雄和军政界人物,如师亮、赞元迭事。
4.现代成功人士奋斗史及逸事,如官子民与乾荣墓。
5.各时期历史资料,如诗词、文稿、照片、对联、墓志。如五郎公墓变迁记,“官氏宗祠”故事,八家祠的春秋等。
6.家族道德、忠孝模范人物。
7.官氏家族的溯源和考古研究。官氏与上官氏的渊源。
投稿说明:
A:投稿者须附上本人简介、近照和联系方式如电话、地址。投稿于各房长处,文稿由各房房长收集。
B:始兴区域之外的宗亲请投稿到深圳上官家族网www.szsgjz.com---宗亲投稿留言栏。
C:本书编委会由清化官氏理事会,官氏文化人和企业家组成;官奇英负责主持编纂;深圳上官家族网www.szsgjz.com友情支持。
D:截稿日期2012年1月31日。
广东始兴清化官氏理事会
2011.6.18
.............................................................6
人本乎祖 木本乎根
十九世裔孙上官国枢撰文
改革开放期间, 1995年大年初三,当我们祭祀二世祖思政公,三世祖念三郎公妣余老孺人聚会后,引起热议:究竟能否找到始祖金公墓地?后由茂兰带领十余人到念目石探访,未达目的,因为历史沿革,社会变迁所致。
二00六年孟夏编修族谱,据《谨录上官天水流源》手抄本记载,以及各支系资料为依据,其中官秀岩编著《广东省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一书,启示更大,统公三子金公妣刘老孺人同葬在安流镇洑溪村念目石,喝形石下蟹,座西向东……。确凿无误。
二0一0年八月十三日,来金到复盛家座谈,涉及寻找始祖及重修之事,复盛立即表态乐捐贰仟元;后来官国权兄弟捐捌仟元;复富捐壹仟元;锦浩捐750元;复胜捐600元;国成捐550元;锦周捐500元;丙华、锦汉各捐450元;宏标、富云各捐350元;远清、锦云、来金、柳华、佳昌各捐300元;松华、锦兴各捐250元;复裕、锦添、国其、双喜各捐200元;汉标、复荣各捐150元;罗标、森标、志明、复贵、国良、国民、国泉、玉其各捐100元。前些年,官国权兄弟赞同办此事曾慷慨解囊,乐捐款捌仟元,后因客观因素搁下来。
二0一0年八月十四日早,由茂兰、国枢、来金兄弟倡议,会同锦汉、丙华、国泉、富云、柳华、锦浩、佳昌等十人,前往念目石实地勘查。
墓址遗忘,在安流镇洑溪村念目石中心崀回旋,在梨树下议论。后决定由茂兰、锦汉到念目石寨探访,由国枢、来金等人仍在勘测,据山砂水局而论,离真穴不远。顷刻,有胡伯祥(五十多岁)等二人扛着锄头走近,询问他们说“官家墓地不远……。”与他们倾谈后,待他们二人到念目石寨询问消息,一小时后,他们带着一位年过古稀有八的老伯胡灼乃,经双方确认:中心崀枫树下,有一座坟墓,独一无二,确是官家坟墓。胡老伯还有条有理讲述一个典故:“你们官家祖坟,是石下蟹(中心崀),左右各一个蟹目,白天睡眠,晚上遨游山水间,确是‘活蟹’。据我们老辈口碑:一天,一个石匠,背着开石料工具,到坟墓左边,用铁钎凿蟹目,凿开裂成两半,去掉石皮(现存铁钎口近十个)。晚上,他昏昏不入眠,觉得奇怪。第二天,他又带上工具,想取石料,在石头上坐着发呆,后扫视了墓碑中间出现三道血斑,心慌了,自责:‘莫非犯了天条,莫非丧尽了良心,莫非官家祖墓作祟,……。’他越想越慌,背着工具回家,未到墓前祈求宽恕,后来,他病倒躺床,不久死去,且没传世,……。”右边蟹目因泥石流滑下。我们默念先祖有灵,豁然开朗,于是砍树,割草,露出垫脚石、拜坛,点燃香烛,恭拜始祖……;中午餐后组织修坟筹委,由茂兰、锦汉、国泉、佳昌(兼出纳)主持,采取乐捐与按人口男丁(每人伍拾元)筹措资金。
筹委会决议:于八月廿三日至廿七日立马落实维修金公墓,请来张考良先生,按原垫脚石定位立碑,座西北向东南,乾山兼戍一度分金;国枢撰碑文,横屏“蟹地生辉”,主碑“官氏一世祖考金公妣刘老孺人二位之墓”,楹联“蟹游山水阔,祖蔚人文兴”。
金秋高温三十六度,热浪逼人,行程28公里,裔孙虔诚,早出晚归,廿九日峻工谢土神,午餐由茂兰、国枢、来金在胡进添家主办感谢当地长辈及顾请人员。实践证明: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才无往而不胜。
今年十月廿五日用十天时间对窑下的三世祖念三郎公墓重修;“光宗重辉,念公三郎卧真穴,儿孙重修祈荣昌”。十一月十日用六天时间对磜上中心崀风吹纙带的妣余氏墓重修;“耀祖兴旺,龙脉风吹余祖妣,穴藏纙带子孙昌”;此楹联由国枢拜撰。 金公裔孙重修祖坟纪实 2010年10月2日
........................................................7
广东省新编五华县志上官(官)姓氏资料
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上官国枢主编
上官国枢 上官逢源
一、上官(官)姓氏始源上官姓氏据史谱载,是轩辕帝后的祝融火政转为姓“芈”,后转移“上官”延至今。
(一)、上官姓氏远祖(1—39世) 上官姓氏肇自黄帝——昌意——高阳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季连——附叙——熊穴——衍及鬻熊——熊狂——楚子芈熊绎(封之于楚,子孙以芈为姓)——楚武王芈熊通(绎之十世孙)——楚文王芈熊赀——楚杜敖芈熊艰——楚成王芈熊恽——楚穆王芈商臣——楚庄王芈侣——楚共王芈审——楚康王芈昭——楚郏敖芈员——楚灵王芈围——楚初王芈比——楚平王芈弃疾——楚昭王芈轸——楚惠王芈章——楚简王芈仲——楚声王芈当——楚悼王芈疑——楚萧王芈臧——楚宣王芈良夫——楚威王芈商——楚怀王芈槐——楚顷襄王芈横,楚令尹芈子兰(上官子兰)。
(二)、闽汀上官姓氏始祖、甘、陕祖(1-18世)上官子兰——上官姓氏始祖(约公元325年—?)子兰公上祖姓芈,籍贯丹阳(今湖北秭阳),战国时期,楚怀王芈槐之稚子,聪惠贤能,怀王甚爱之,少时随左右,初为楚国公族上官大夫,封地上官邑。怀王赐子兰公及其裔以上官为姓,上官姓为著名的“荆楚十八姓之一”。
二、上官(官)姓氏郡望、堂号、堂联
(一)郡望:天水东阳。
(二)堂号:“天水堂”与“东阳堂”。以后各地门楼多书“天水堂”或“天水家声”;也有书“东阳堂”者。到福建居后,又有“华盖堂”“孝友堂”“冀纶堂”“亲贤堂”等,但都以“天水”“东阳”两堂为号较多。
(三)堂联:天水家声远,东阳世泽长。东阳世泽,天水家声。五华(长乐)曾用门号:天水家声,东阳世第。天泽源流西台始,水润枝繁南国花(金公族谱用联)。
三、迁衍资料:迁衍顺次以下:
(一)祝融火政期:上古轩辕至三皇五帝夏、商朝,我上官先祖(未姓“芈”与“上官”)受帝封,世管火政,是称祝融火政期,在黄河流域一带。
(二)转为“芈”姓,与在楚强盛期:祝融火政至鬻熊是能贤者,周文王知他智博,拜其为师,知他上祖属火政,赐他姓“芈”又封他至南楚的火位,开辟楚国。他与其裔的努力,成了八百多年的强楚,连任30多位王。
(三)芈姓转“上官”期:至芈楚怀王之次子(长子“横”立楚顷襄王)名子兰,在公元前298年封在楚国的上官地方任大夫官,他认为上官地名好,“芈”姓转为姓“上官”,叫上官子兰,成了始姓祖一世(以后按此起排列世系)。
(四)迁至陇西成立“天水堂”期:至汉初四世易公,汉高祖——刘邦,知其在“楚”世代贵族,防他们恢复楚国,有碍汉朝统一,将他全族迁至陕西的陇西上邽,并封其子禄公(5世)升为陇西都尉,成立了“天水堂”。
(五)东阳堂成立期:至汉将末20世先公官任安阳府丞,后迁洛阳,因洛阳那时叫“东都”,成立了“东阳堂”,以后为了纪念“天水”“东阳”两堂,产生了两付堂联(见上页)。
(六)到长安转向南与各地迁衍期:经晋代后到隋朝,32世弘公官任隋朝江都总监,住扬州生仪,他在唐初考入唐太宗时首科进士至长安官任侍郎升宰相。至唐代中期,38代偕公官封参军至闽居福州是闽始祖,裔居邵武宁化及分布全国各地。自子兰公繁衍至十七世上官兼(和平一年[ 150年—?] )字明熙,又名廉,资公之子(东汉)官蜀司徒,妣刘氏,生子二:胜、先(官巴川都尉)廉公葬峨嵋山。十九世上官茂(字文祥),居甘肃天水,号西祖(郡号:天水),其弟先徒东洛阳陕州渑池居住,号称东祖(郡号:东阳)。无论“天水”,“东阳”,一脉相传。后西祖谱亡,东祖繁衍,多次迁徙,其路线是:甘肃天水——河南渑池——江苏扬州——河南洛阳——福建邵武——宁化——广东(长乐)[现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梨树下官屋寨]。至53代统公妣李、罗、邱生九子,其中长子:留,三子:金,七子:丰,各来粤长乐(五华)始基作分述(余六兄弟难以尽述)。(一)大明洪武,廿四年(公元1391年)统公三子金公与妣刘氏迁至广东长乐大都约下拔梨树下居住,后因十一世祖益宽公天时、地利、人和,置地五亩,位置于现在双华镇华南村华南小学地域,建筑九厅十八井砖瓦房屋,门前竖起文武标志石柱……。后因父子七人,七枝烟枪,嫖赌饮吹,骄奢淫欲,破产后,卖地败落。于是,金公后裔与留公后裔共筑《天水家声》寨场,由东门《天水家声》入下巷,两旁高低不齐的砖瓦房,直通北门,沿台阶而下,是一百多人的咽喉之地,饮水之源——老井(现被井圈覆盖后,引水饮用)。由北门返回到上巷到伯公坛,均是一排排砖瓦房屋,直达高寨门(南门)沿台阶而下,与《天水家声》相通。在双华镇华南村官屋寨居住的统公三子金公后裔,有部分迁衍到五华县河东镇平南枫林塘,有部分迁衍到汕头、深圳等地。(二)54世留公妣李氏生法成公妣曾氏因元末明初世乱由闽宁化,来粤长乐(五华)大都约下拔冰塘下磜梨树下始基(现双华镇华南村官屋寨),生念三郎公。后留、成公父子、母媳往平远县落户,念三郎于此繁衍,为始祖,住久改名“官屋寨”。将寨安门四向,总门楼向巽已,均源世华公作总门楼春联:“天开泰运来鸣凤,水暖春光起卧龙”,书“天水家声”。入此门口曰:巷街里,斜溜上通上门。出门下溜,至井窝里担水;不出门右弯,巷道纵横可至各户与龙神爷。高寨门,下溜右弯与总门路相通,另一门向东北(对张家光绪年间迁来住)。住此到民国末至2010年,老屋无存,陆续移至本村田背、井窝里,公路两边等地砖现此寨留公后裔与张家共砖上官住此己近七百年,有迁江西、四川、台湾、马来亚,有迁本省惠州、汕头、深圳、海丰等地。(三)统公之七子丰公妣张李孺人(子兰的54世)之后裔来长乐(五华县华城镇)繁衍概述。丰公后裔的第12代,有良翰公妣刘氏来粤长乐县(现华城镇城镇村)贸易后,起建一坐南、一坐北之屋,以后又建祠一座,并买银坑水屋宇田塘茶山作基业,成了长乐城之始祖,对始祖坟墓地已失。至清代光绪18年(1892年6月26日),特大洪水冲破堤城祖祠变成大塘(现今叫石柱塘)无法复建。后由丰公的16世建元公迁至银坑水(现华城镇城东村)建良翰公祠坐艮山一座(早已崩塌),后又建上三下三屋一座。随社会之进展,逐渐建房生息。现住城东村的男女100余人;住原城镇村福元公生下男女30余人。于2010冬两地累计130余人。对祠墓无可入影留念。对字辈次序歌未定。我祖居此地有裔向外迁者,住香港、深圳、泰国、马来亚、江西等地。
四、五华上官(官)姓氏人口数字分布(见表)
2010年春统计
项 目
统公之子 地 址 人 口
长子留公 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官屋 390余人
三子金公 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官屋 170余人
三子金公 五华县河东镇平南枫林塘 58余人
七子丰公 五华县华城镇城东村银桂 100余人
七子丰公 五华县华城镇城镇 30余人合
合 计 748余人
五、上官(官)姓氏族规家训
一、族规家训(九宜九不宜)
1. 宜勤治家,不宜懒惰。
2. 宜立私塾,不宜废学。
3. 宜兄弟和,不贪非份财。
4、宜和解,不宜诉讼。
5、宜俭办丧事,不宜吊祭、铺张、毋虚文。
6、宜早交皇粮赋税,不宜拖欠。
7、宜行义急公,守份安生,不宜惹是生非。
8、宜重义交,不宜轻信人言。
9、宜接江湖远贩,早晚待息。
六、名人轶事就封公轶事:
一面铜锣的来由
乾隆年间,金公后裔九世祖就封公,妣廖氏(生殁失考)葬在高岳楼屋后山上(座西向东)乾隆五十八年吉旦。他容貌俊秀,才华横溢,独到之处,即席赋诗,脱口而出。可是,参加科举应试落榜了,究其缘故?他的父亲,在乡间有点声誉,亲友来往,络绎不绝。尤其与一个有名气的风水地理名师徐某某,早己深交,言谈间倾吐真情。徐名师得知:他的先祖坟“猛虎跳墙”,“风吹纙带”是真龙吉地。猛虎是“活虎”,纙带配祖妣,人文显现。徐名师从附近村寨得知:此坟先祖,一登龙位,活虎显灵,附近村寨,不但鸡不敢啼,而且狗不敢吠,小溪流出锈铁水,几年间夭折了九十九条人命,……,真有“谈虎色变”之诈。同时,徐名师预测,人文将出,与其儿子徐占上争锋,只好暗下毒计,想方设法,使其父确信,星夜派人挖掉在增田的虎睾丸,变成“死虎”,后又派人尽减纙带结龙,……从此,这村安然无恙。同年秋,他参加县科举应试,适逢主考官病了,搁在帐上的试卷没参评,果然榜上无名,闷闷不乐,不解其缘?为解疑虑,借放风筝消遣。重阳那天,晴空万里,他带着自制的风筝(俗名纸鸢),题上一首打油诗:“纸鸢精来纸鸢精,今日放你上天庭,飞落人家家富贵;飞落深山草木兴,飞落朝廷文武百官升。”并题上姓名地址。登上与丰顺县毗邻的天堂凸,顺风放线,一阵大风,一阵高飞,后断了线,据悉终于飞落丰顺县城汤坑附近,差人得知,送给县衙,一看“纸鸢精”上,诗文正中吾意,赞不绝口“人才难得”,随后命令差人按地址姓名送去一面铜锣,以示褒贬(此面铜锣保存至解放初期,后遗失)。〖上官国枢整理〗
七、传说典故:
二0一0年农历七月初五,金公裔孙寻访、重修一世祖考妣坟墓,寻访中拜访安流镇洑溪村念目石寨(革命老区)近耄耋之年的胡灼乃老人,他不但点明坟墓实地,而且有条有理地讲述一个典故:“你们官家祖坟,是石下蟹(中心崀),左右各一个蟹目,白天睡眠,晚上遨游山水间,确是‘活蟹’。据我们老辈口碑:一天,一个石匠,背着开石料工具,到坟墓左边,用铁钎凿蟹目,凿开裂成两半,去掉石皮(现存铁钎口近十个)。晚上,他昏昏不入眠,觉得奇怪。第二天,他又带上工具,想取石料,在石头上坐着发呆,后扫视了墓碑中间出现三道血斑,心慌了,自责:‘莫非犯了天条,莫非丧尽了良心,莫非官家祖墓作祟,……。’他越想越慌,背着工具回家,未到墓前祈求宽恕,后来,他病倒躺床,不久死去,且没传世,……。”右边蟹目因泥石流滑下。
八、世次字辈诗例
今承前谱十字诗例,再增十字合成五言诗一首。
继志声铭振,传家道德隆;立言成绩著,创业规模鸿。
九、上官(官)姓氏从福建宁化迁入五华开基祖名墓地、祠堂。
(一)墓地
1、官氏一世祖金公妣刘老孺人二位墓。山头字向:乾山兼戍,宿度一度。喝形:石下蟹形。墓址:安流镇洑溪村念目石寨。(附照左图)
2、官氏二世祖思政公一位墓。山头字向:坐乾戌山。喝形:猛虎跳墙。墓址:双华镇华南村鸡嬷塘。(附照片二)
3、官氏三世祖妣余老孺人一位墓。山头字向:乾山兼亥,宿度七度。喝形:风吹纙带。墓址:双华镇华南村磜上中心崀(此穴属金公世系)。(附照片三)
4、上官始祖二世念三郎公妣张孺人二位墓。山头字向:甲山兼卯,庚寅分金,宿度四度。喝形:蛇形。墓址:双华镇华南村彭屋坑尾黄猴嶂下(留公世系)(附照片四)。据传:葬后溪流出铁锈水,彭屋鸡犬不鸣,后头颈、耳、身被害地失灵气。后有华东的秀才张祖宣作七律赞叹颂曰:黄猴大嶂丛山中,闪电蛇形葬念公;始祖有修登此位,山川灵秀入其中。蛇缠黄猴相戏弄,水绕真龙可腾空;如此吉地虽遭害,后裔受荫亦昌漏
(二)祠堂
1、官氏一世祖金公祠。山头字向:坐坤山兼申。喝形:团虎咬尾。具体位置:双华镇华南村老屋家,祠堂因历史沿革,变为住房。
2、官氏四世祖法全公祠。山头字向:坐辛山。喝形:雄牛拔角,具体位置:双华镇华南村下屋里。
3、二世念三郎公始祖祠。山头字向:坐己兼丙。喝形:蟹形。具体位置:双华镇华南村田背。解放后随社会潮流改为住房。
4、五世广公祠。山头字向:坐乾亥山。喝形:葵花向日形,上三下三,四廊,左横屋一幢,1949-1970崩塌,中间祠迹仍存,左右有张家建房。具体位置:双华镇冰塘下磜。有上官治平作保角联:“观史书,髫龄相皇,杖巫立社、洎自卫国、帝拜为师居首位;颂祖辈,父才世家,宫花满居,牙笏盈床,诗工创体标千年”。大门联:“天水培将相;东阳育贤才”。
地址与供稿人: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上官国枢上官逢源
联系人:上官国枢手机13450703507电话:4281027双华短号:612109
时间:二0一0年十二月五日
.................................................8
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
官秀岩
中国广东普宁官氏宗亲会会长
二、昌意
昌意。黄帝的次子,昌意生高阳(颛顼)。
三、颛顼(音“专须”)(高阳氏)
颛顼[音同“专须”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传说他是黄帝的孙子,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传说中的颛项,是一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观天象,按日月运行主持制定了“颛顼历”,开始将一年定为360天;且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子必须回避、兄妹不准通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史记·五帝本纪》)
颛顼(音“专须”)(少昊金天氏),生于河南高阳,故又叫高阳氏。
黄帝去世后,其子已挚继位,已挚在位84年,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却没有把他放在五帝之列,大概是由于他的政绩平庸吧。
公元前2515年,已挚去世,他的侄儿颛顼(昌意之子)继位。建都在如今的河南濮阳,颛项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颛项高阳(他曾是高阳部落的酋长)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而有谋,疏能以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今北京),南至于交址(今两广及越南北部),西至于流沙(今甘肃境内),东至于蟠木(东海)。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项崩,而玄器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从这段记载可知,颛顼在位时代,中国疆土已经很大,颛项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位时,天下十分太平。
颛顼帝在中国姓氏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许多中国人的祖先,其中一支也是我们上官氏的祖先,他有一个叫陆终的后裔,娶鬼方氏(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部落)女为妻,这个鬼方氏女是许多中国人的老祖母,她怀孕13年,一次生下6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彭祖,活了800岁。
颛顼于公元前2437年去世,他的侄儿、高辛部落的酋长继位,即帝喾。
四、称
称。颛项之子,生子名:卷章。
五、卷章
卷章。又名老童,称之子,生子名:重黎、吴回。
六、吴回
吴回。卷章(老童)之次子。任火正之官曰“祝融”。生子名:陆终。
七、陆终
陆终。吴回之子。娶鬼方国君之女,生六子:
长曰樊,封于卫圩为夏伯,传至夏禹时约在公元前2033年受舜帝禅让在洛阳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的封建王国夏朝,正式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夏王朝共历十七世十八王,至夏桀时约公元前1562年为汤所灭,历时471年。
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圩,到周朝时其后代在南方建立胡国,后灭于楚。
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圩为商伯,传至成汤时约于公元前1562年灭夏建立商朝,至商王盘庚(约前1312一一前1285年)时迁都于殷商。商朝共传17代30王,历时约496年,至公元前1066年纣王时为周武王所灭。
四曰会人,女云姓,封于郑圩。
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圩。
六曰季连。
八、季连
季姓,芈姓,有熊氏(即我们普宁官姓世系的祖先),至周成王时,其后代往南方建立楚国,开发荆蛮,创造了以楚词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芈姓季连经过很多代繁衍之后,到了商代有附叙、冗熊、楚派父等名人,商末有后裔名弼熊者博学有道,曾为周文王、周武工之师。到公元前1027年,周成王37年,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弼熊之曾孙熊绎(从此以熊为姓,芈为民)于荆蛮(今湖北荆州一带),胙以子男之田(子爵),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是为楚国,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北),其世系见下面楚国世系表。
一、官姓立姓前的远古代楚国世系篇
(从黄帝至战国楚怀王少子子兰公时期,约至公元前263年)
季连……附叙一鬻熊一熊穴一熊绎(始建楚国)一熊艾一熊默一熊胜一楚杨一熊梁一熊严一熊霜一熊鄂一熊仪一熊坎一熊徇一熊赀一熊君一商臣一商旅(为春秋五霸之一)一熊审一熊昭一熊糜一熊居一熊珍一熊章一熊中一熊当一熊疑一熊良夫一熊商一熊槐一熊子兰(槐王的少子名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以天水为食邑,其子孙遂以上官为姓,以天水为郡望。
..........................................9
普宁市官氏源流简介
官秀岩
中国广东普宁官氏宗亲会会长
官氏郡望:天水、东阳。堂联:天水家声远;东阳世泽长。东阳世泽;天水家声。
普宁风英堂宗祠联:风鸟来仪朝向东阳瑞曰;英才蔚起振兴天水宗风。
官(上官)氏家族,源远流长。战国时,楚怀王的少子子兰被封为上官邑大夫,以甘肃天水为食邑,其后裔遂以邑为氏曰上官氏。传至廿世先公,因迁居东都洛阳,史称其为东阳祖。廿八世宰相仪公居洛阳,有文才,工於诗,创“上官体”。其孙女昭容婉儿才华盖世,名闻遐迩。故后人就以“天水、东阳”为郡望。仪公六世孙偕公,唐元和四年进士,官福州户曹参军。他便成了入闽始祖。宋朝时,我祖传至邵武和平,科甲蝉联,成为名门巨族。我祖立姓至今历二千多年,其间经历唐朝仪公因反对武则天遭灭族等大案。此后,有些人为避免祸害,先后由上官氏简为上氏或官氏。我祖潘公在宋初由邵武迁宁化泉上定居。潘生升、升生统,统公进士及第,曾任金陵知府。娶罗氏、陈氏、张氏,生“新、留、金、豪、虞、修、冠、丰、尾”九子。其中第八子丰公的后裔擢公字广子号孟一郎,娶汪氏、陈氏,生“兴、行、旺、煊、能”五子,忮繁叶茂,裔孙散居闽、赣、粤、蜀、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我祖经朝历代,才辈出,功高爵显,足以炫古耀今。现我等期冀各地宗亲,天水上官(上、官)氏一家,天下一家,弘扬祖德,为祖国再创辉煌!
编纂:普宁市官氏族志理事会。
中国广东省普宁市官氏宗亲会
(2009年12月12日)
................10
廣東省廉江市官氏家谱
官其朋
謹按:從來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自生,生而不已。本乎祖者生而亦世,世而相承。維吾祖,祖籍广西博白南流江畔雙角嵐峰旁。 <<仕隆家譜>> 尊祖訓與時具進傳承中華美德 承上策開拓未來定盛時代新花 吾祖仕隆公(天瑞公之七葉孫)諡鴻基諱仕隆字達才,於嘉靖年間健生於廣西博白縣和睦(即留山),萬曆年間恩授文林郎後攜帶妻小自廣西白州(博白)南流江畔雙角嵐峰旁的和睦(留山村)遷居至廣東省石邑(廣東省廉江市塘蓬鎮官屋村)肇基創受羅拔橋基業。後轉廣西白州老基和睦(留山)佩帶父母官千二郎(字如山)骸骨僑遷安葬,謹立為羅拔橋一世始祖供奉紀念,已傳至二十餘代矣。並囑訓後裔: 祛惡揚善造福一方 欲貴則仕欲富則商 饑謹興邦育子成芳 勤儉持家創業興華 慎終追遠天瑞脈源 年逢節近祭祀祖先 一世始祖: 官千二郎(官天瑞之六葉孫)諡福壽諱千字如山職千二郎戊寅(1518)年正月十五日丑時健生於廣西博白縣和睦 (即留山),於嘉靖年間恩授登士郎,歿後玉封游天都督。淑配清惠廖老孺人和端惠郭老孺人。產子:仕隆(遷居廣東廉江羅拔橋)官千二郎公墓葬于三星嶂(婆記嶂)的騎馬壢與祖妣廖老郭老孺人同葬三金骨灰(有碑文曰:仕隆自廣西博白而來創受那白橋基業,產三子:法蘭,法鳳,法奇,分三房) 第二世祖:仕隆公(官千二郎之子)諡鴻基諱仕隆字達才於嘉靖年間健生於廣西博白縣和睦村(即留山),于萬曆年間恩授文林郎, 仕隆公墓葬于三星嶂(婆記嶂)的騎馬壢下一穴白墳(與法奇公同穴):丙龍入首立坤艮向兼申寅分針淑配慈惠品妙蓮許老孺人(墓葬於上水鯉嶺逆大河局水福地丙龍入首立坤山艮向兼申寅分針)產三子,共分三房: 長子:法蘭(大房) 次子:法鳳 (二房) 三子:法奇(滿房)
.................................11
广东省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上官氏金公后裔的简史
上官国枢
(第三届上官氏文化研讨会发言稿)
尊敬的全国各地上官氏宗亲代表暨全国上官家族会议邵武筹备组:
您们好!今天我们济济一堂,第三届上官氏文化研讨会的举行,确实是千载难逢,有史以来第一次联聚会,令人兴奋。我代表广东省五华县(长乐县)双华镇华南村官屋寨梨树下金公(又名千八郎)后裔发言,首先,对这届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家族兴旺!
我发言的题目是:面对现实,振兴天水家声。
我是统公八子金公(又名千八郎)的后裔,于大明洪武廿四年,从福建汀州宁化泉上里,播迁广东省五华县(长乐县)大都约下拔梨树下(现双华镇华南村官屋),经过六百余年的繁衍(到现在最小的辈分是廿二世),人单力薄,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缓漫,究其原因,可分为几个时期:
一、扎根时期。地瘦人穷,人单力暴金公安居后,仅靠单一铁业工艺,行炉谋求生活,终年与妣刘氏葬在棉洋镇崩岗下捏目石(蟹形)。
他只生一子思政公,(生殁失考;葬于下輋鸡嬷塘虎形地‘猛虎跳墙’),姓小人单力暴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瘦瘠的酸性黄土,种植单一,坡地种红薯,平地种水稻,耕作原始,产量低下,糊口甚艰。习惯于小农经济,眼光短浅,不愿向外发展,寻找出路,只愿疲于辛酸困窘。
思政公生三子:念大郎、念二郎、念三郎;长子与次子未知徙居何处,只剩下念三郎,(生殁失考,葬于官屋寨屋背的窑下;妣余氏葬于磜上风吹罗带),依然人口单薄,也只好维艰求生存。至于发掘人才,基础薄弱,更是异想天开罢!
二、发展时期。艰苦奋斗,兴家立业。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疲于温饱之困。三世始,兄弟各乡里,念三郎仍安居梨树下,繁衍甚慢。念三郎生二子:维广、维全;维广的后裔,一部分迁至深圳市龙岗松元角(上围、下围)约五百余人(未合修谱);另一部分迁至五华县平南(现河东镇)枫林塘,人口约五十人(已合修谱)。
十一世益宽公(维全公后裔),生子六个,最初,父子同心,艰苦创业,凭天时、地利、人和,天赐财宝,开始发家立业。父子武功招著,个别中(武)秀才、(文)举人,另立修建九厅十八井房屋,门前左右竖立文武秀才石柱标志,盛气凌人,骄奢淫逸,导致败落。据老辈口述:父子七枝烟枪,昼夜吸邪片烟不停,钱财花光,房屋卖光,最后连建筑地基近五亩也被卖光,剩下的叔侄辈只好搬回官屋寨梨树下居住(具体参阅,《族谱》)。可见“创业容易,守业难”是千真万确的。
三、复苏时期。岁月蹉跎,元气不足,复苏甚艰。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利害冲突。姓小人单的家族,深知必须追求真理,寻求解放道路,只有跟随为拯救民族解放的先进组织──共产党,才是出路。凭地处丰顺县山区之利,不少人跟随起农会,建立苏维埃政府,参加赤卫队,转战丰顺八乡山区,搞地下宣传,发送传单,抗日救国,打倒三大敌人。其中被国民党枪毙的情报员上官亚五,解放后评为革命烈士。幸存的上官子青评为老红军;老革命上官田有(县局级干部);五老人员上官茂兰等等。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时期,从人口数来说,由解放前的三十多人;现在增至近二百多人。初期乡村干部二人,单位干部二人;现在进入中层干部二人(正处级),职工六人,医生一人,教师一人,在职干部职工文化程度大专本科以上十多人。
从经济状况来看,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冲破封闭式关口,劳务输出,人数不断增加,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家庭收入增加,解决了温饱。如果要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文化素质,因为 “知识是力量,知识是财富,知识创造未来”,已是家喻户晓。据统计,解放前,仅有一位初中生,高小专科生二个,小学生不足十人;现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生十人,在学大专本科生八人。
跨入廿一世纪,是黄金时期,从宏观上看,抓住机遇,向外发展,与时俱进,与日月同辉;从微观上看,着力发掘人才,从培养人才,提高文化素质做起,向外开拓,指日可待。我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出发,虚心向你们学习,敬请全国各地上官氏宗亲赐教。让我们共同携手,弘扬先祖列宗创业精神,振兴天水家声。谨此致谢!
广东省五华县双华镇华南村上官国枢整理
二00九年九月五日
.................................................12
广东省丰顺县潭江镇
官杏然
广东省丰顺县潭江镇地名之缘革
据广东省丰顺县县志记载:
乾隆二年(1737年),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认为海阳县(今潮州市)丰政都一带地僻峦险,远离县城,鞭长莫及,难以治理,准奏以海阳县丰政都、揭阳县蓝田都、大埔县清远都、嘉应直隶州万安都之部分田粮户口设置新县,名为丰顺,隶属潮州府。
全县共38个社、乡、堡,县治设在汤田(今丰良镇)。
乾隆三年(173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首任丰顺知县王如珩到任。
潭江当时叫“丰顺县丰三图(原海阳县丰政都三图)北胜社潭澳乡”清朝时期,潭江属丰顺县第五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