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家谱
陕西家谱
陕西省上官家族族事通告
上官敬聪
紧 急 通 告
家住陕西省境内和在外省市生活、工作或学习的陕西省上官宗亲们:
2008年清明节,在河南渑池举行了“上官家族渑池研讨会”和《上官仪诞辰1400周年纪念活动》,陕西有为数不多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会后陕西省的代表认为,希望收集和研究本姓氏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所做的各种有益事迹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对社会、对族内的贡献,用无私的奉献事迹教育、激激励当今族人子孙为国争光,为祖先争光,在世界各地的族人勇为祖国争得更多的荣誉。同时我们也感到了陕西地区和别的省市地区的差别,(可上网http://www.sgsjz.com/查阅)因此大家急切盼望成立陕西上官家族理事会。现在我们主要遇到的问题是:
一、陕西10市和107个县区上官宗亲分布不详,采取的措施是:
1、希望年轻的宗亲上网查阅通告后(不论你们身在何处有多么繁忙),把此信息转告您的族人。
2、转告你们族人的权威人士或热心家族事情的各族人代表和我们联系。我们的通信联系方式是:
Emal: gufeng@xsyu.edu.cn ;sgjcsgjc@hotmail.com;
Tel:(029)83771551 ;13571883382
通信地址: 陕西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408信箱 上官收
邮编:710072
二、陕西省上官宗亲的基本信息不详,采取的措施是:
1、希望宗亲里热心家族事情的各族人代表填写以下表格用上述通信方式联系:
姓名 出生时间 出生地 职业 通信地址和电话 备注(需说明的情况,越详细越好)
2、热心家族事情的权威人士和各族人代表,希望把自己本门族的基本情况了解掌握清楚有详实的文字的资料。
三、得到这些详细资料后,我们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规的要求,向政府有关部门首先申请成立“陕西上官家族姓氏研究会”并设理事会。
四、我们现在只有
1、陕西泾阳县(湖北分支)的详细资料;2、扶风县法门镇南佐村塬树、南西上官氏的信息。3、延安地区(河南分支)不太详细的资料。
五、我们特别感谢陕西扶风法门镇(在沪工作)的上官万平先生,主动找到我们,积极支持此善事,并执着地捐资开展此项工作,我们深表谢意。
陕西筹集人员:上官信、上官进芳
2008年于西安市
...................................2
陕西泾阳分支总家谱之一
上 官 信
正厅级离休干部
上官家族湖北十堰迁居陕西泾阳分支总家谱
(2005年01月初定;2008年07月修订)
一、建谱前的简况
《家谱》是一个家族繁衍传承的最好形式,所以几千年来久传不衰。《家谱》传承,记录家旅历史有很多优点。
(一)、族中每家都严格依奉族《谱序》给子女起全名(全名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姓”。分单姓,如张、王、李、赵等。复姓,如上官、欧阳、夏侯、诸葛等。这一部分一般不能随意变动;第二部分是“谱名”。它是由各家族内部区分长辈、晚辈次序的《谱序》中的字序决定的,如十堰上官家族的《谱序》是44个宁的依序传承。“敬”字辈就是“信”字辈的下一辈。“谱名”是辈分的标志,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能变的,否则,就达不到“见名知辈”的定辈效果;第三部分是“名字”,是由子女的父母或长辈自主选取的,可以是两个字,也可以是一个字,通常多用一个字。)只要各家都严格按《谱序》起全名,即使是不相识的族人在异地相遇,互相介绍了全名之后,“见名知辈”,就会知道自己是对方的长辈、平辈还是晚辈,便于礼仪交往。
(二)依“谱序”传承,可保持“同宗不婚”、“近亲不乱婚”,以确保后代不再出现DNA遗传基因病的悲剧。
(三)依“谱序”传承,可知族人的世界分布,有利于信息
交流。
上官家族泾阳分支是从湖北十堰迁来陕西泾阳定居的族人,在这次建谱前,没有一本成文的家谱。这个分支的族人中,现在大部分仍住泾阳,但有一部分族人已迁居西安市、北京市、山西省,甚至也有迁居加拿大、新加坡等外国的,大家都需要一个家谱作为后代传承的依据。
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迁到泾阳的多数族人能按湖北老家“谱序”给子女起全名,但也有部分族人给子女起全名时比较混乱、比较随意,搞出不少笑话。
编著者考察了另一些分支族人的家谱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在汉代和唐代,族人中的高官,曾因政治原因先后两次被判“满门斩首,户灭九族”,受到株连的不光是当官的名门望族,也株连了当时普通的上官氏族人。为避免受株连无辜遭杀戮,不少族人被迫把“上官”改为“上”、“官”、“管”、“巫”、“包”、“严”等姓氏。即使幸运的保存了上官姓氏的族人,也有不少人因残酷的现实而毁掉原有家谱。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信息闭塞,族人之间来往也很少,孤居各域的上官氏族人,大多只能根据不准确的口传或记忆,自拟“谱序”,传给后人。因此,才出现了现在全国各地的上官氏各分支族人的《谱序》各异或无《谱序》,其中不知《谱序》为何物的族人也有不少。以至《谱序》混乱,难于从中辨别辈分等。为此,我们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原因,上官家族先辈们出现了各地多分支多头《谱序》的状况。现在不必再去追找原因(有些可能没有象样子的原因),也不要在谁是嫡传谁是旁系上浪费精力。而是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共同议定一个全族统一的《谱序》,严格传承即可。何况,远在形成上官姓氏之前,经过母系社会及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变迁的几千年中,种姓本来就是混乱的。
要统一族内《谱序》可在全国上官家族的各个现有《谱序》中找出一些有代表性支系的《谱序》作参考,然后全国上官家族的代表共同开会专题研究,做出庄严权威的《新谱序》决定,并明确规定从某代起,全国上官家族严格按照新《谱序》为子女起全名。这才是解决间题的现实可行的办法。
在全国上官家族共同《谱序》还未制定出来以前,十堰迁居陕西泾阳分支的族人,仍必须严格按照可传承千年以上的44字《谱序》进行传承。这44字《谱序》是:
白, 明, 汝, 大。
国,作,得,廷,文。
仁,义,礼,智,信。
敬,守,盛,德,伍。
温良恭俭让。
治,家,修,正,宽。
知,定,静,安,虑。
光,辉,荣,君,相。
永,昌,万,年,春。
二、建立湖北十堰迁居陕西泾阳上官家族家谱
(一)、建谱十条规定
1、凡本族男子及其妻子,女儿及其丈夫均有权被写入家谱。录入家谱是族人的神圣权利和荣誉;
2、只有女儿或子女均无的族人,可收养族内幼婴或非族内幼婴,或招赘女婿,按法律手续办完后,均可录入家谱;
3、必须严格按《谱序》给子女起全名,即由姓、谱名、名字三部分组成;
4、各家自记分谱时,只记祖父母辈(含祖父的亲兄弟姐妹)、父母辈(含父亲的亲兄弟姐妹)、写分谱辈自己(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子女辈,共四代。前简后详,各家自记十年以上的分谱的重要内容修“总谱”时扩编入总谱;
5、各家分谱,十年收集,由家族选定的修者委员会收集、研究、开会确定出版事宜:
6、 凡本族男女,无论是否同宗,均不得通婚或乱婚,否则不得入谱;
7、凡本族族人中积极肯干,勤奋进取,事业有成的人士(含女士)。只要是省级以上的劳模、博士或有高级专业职称人员、县(处)以上中、高级国家公务员、中校军衔以上的中高级军官、公企或非公企的优秀企业家、实业家均可在总谱中单列本族名人小传条目,以示奖掖和鼓励;
8、每十年,藉修谱之际,在当年的清明节,由家族委员会和修谱委员会召集同族人代表(含国内各地及侨居海外的族人)交流、修谱、会亲、祭祖,以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
9、凡对本家族公益事务非常热心,且做出有益贡献者,由家族委员会定期评定并奖励;
10、 凡族人中有败坏风气,悖逆祖训,缺德不孝,品质恶劣而又屡教不改者,由家族委员会议定取消入谱资格。
(二)、建谱传承实记
用科学方法,实记本家族各辈,各个家庭的历史状况叫“分谱”,有了“分谱”,再定期收集、研究、扩编入“总家谱”,再经整理出版,分发有代表性的地区的上官家族分支收藏。它可使本族后代,世代相传,传承井然有序,不致因年代久远发生乱辈混宗,甚至出现同族近亲通婚造成畸形人口的悲剧。
家谱是中华民族几干年文明史的组成细胞和传承手段。如果没有每个家族世代的家谱记录(自记或史官撰记),就没有历史名著《史记》的出现,也不会有《史记》中的“本纪”、“列传”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和有名的历史事件。由于《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它己被翻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出版,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这足以证明记家谱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共同的祖先——黄帝和炎帝。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这个大家庭的部分成员迁居世界各国(如外国的“唐人街”、“华人村”)。这些炎黄子孙在异国他乡或群居或散居,过若干代以后,若要回中国寻根问祖,只要有家谱在手,就能顺利实现。1993年10月30同《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七版全版载:南韩明氏家族的后裔来华寻根祭祖,仅凭几百年前的一纸家谱信息,在中国科学院明史专家帮助下,找到了六百六十四年前的祖先遗址及其族人迁徙分布情况,就是现实的生动例子。
以下是湖北十堰迁居陕西泾阳上官家族第一代(“礼”字
辈)、第二代(“智”字辈)、第三代(“信”字辈),(附第四代
(“敬” 字辈)的传承实记。……….(略)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迁陕第1~4代的传承关系,表一列出湖
北十堰迁居陕西泾阳上官家族传承世系表。……….(略)
(三)、建谱后第一代至第三代符合单列小传的族人
根据建谱十条规定中第七条,湖北十堰迁陕西泾阳第一代(“礼”字辈)到第三代(“信”字辈)有以下七人单列小传:
上官信:1940年至1949年上学至高中一年级,同年7月参加革命,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在泾阳县八区完小(三郎庙)任教。1951年考入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学习,1955年毕业留校任教,1955.1958年分别在北京航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进修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1958—1978年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兼任三系主任助理。1978—1997年分别任陕西省兵器工业局六机处、科研处副处长、兵器工业部第212所所长、陕西省政府科委(科技厅)副主任、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主席、陕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97年离休。尔后从事“双净化””公益活动。有以下专著和论文:1959年合译《水下爆炸》一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1963年编著教材《30502设计及图册》一书,由北京科教出版社(军内)出版发行,约70万字。1964年独译《相似理论与因次分析》一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1988年编著《管理工作中决策与对策》一书,由中国科普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编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的贡献》一书出版,该书已翻译成英文。1963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发表“沿自由表面滑行翼流体动力计算”论文。
【1988年在《陕西兵工》杂志上发表“水面下拖曳体的运动“双净化”——指对环境污染(空气、水质、土壤、食品等被污染)和精神污染(如赌、毒、黄和其他精神污染)的净化活动】。
稳定性”论文。1979—1983年在陕西省兵工局科研处推行用PERT法管理“302”科研项目,按时按质量完成了任务,受到兵器工业部领导表彰。1984年,荣获“陕两兵工系统先进领导干部”奖状和奖金。1980年经外语、专业考试合格由国务院颁发高级工程师证书。1987年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同年被聘为陕西省继续教育大学兼职教授。由于学术和工作成就,国内若干书刊如《中国著名学者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共产党人格言宝典》等书收集了其中相关部分内容。
王智兰(上官信之妻):又名王超,1953年陕西省妇幼医
专毕业分配到陕西省妇幼工作队,做妇幼防疫工作。1957年调户县任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兼县医院妇幼股长至1959年2月调西北工业大学。任幼儿园园长兼书记。1979年调学校人事处任退休办主任,建立并开办了带有方向性的扶持残疾人事业,受到中国残联、航空工业部、陕西施西安市和区、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和部门的共同肯定和支持,多次参加表彰会、现场会,在西安地区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自主开发的具有独特口味的“西工大包子”在西安轰动和风行城内外,为残疾人就业和方便市民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后从校人事处副处级调研员退休,继续为校残疾人事业努力。
上官文信:1957年西安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山西太原。先后在太原电业局,山西电力中心试研所,山西晋南电业局,临汾发电厂,侯马发电厂做技术及领导工作。在电气方面,搞电气仪表、继电保护、电气系统检修、试验、精密测量、电力系统设计等技术工作,还任侯马电厂计量室主任,科技办主任,电气车间主任等职。配合中心任务多次举办培训班。从1957年见习技术员起,副工程师、工程师到1994年2月晋升高级工程师,后被聘为电力专家。1982年合作研制成功LR一110型计量用互感器,获山西省科委四级科技奖。1968年改制TYc一2G试验台为多用试验台。1973年研制成另外两个试验台,当时两项共节约七仟多元。1994年为侯马电厂设计110Kv系统、母线联络开关微机保护装置,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为国家创收35万元,受山西省科技大会表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4篇论文约五万多字。参加多种科技群办组织,1985年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会员。
上官守信:1957年西安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吉林热电站,因学校推荐参加高考被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未去报到,而上师大本科读书。1958年师大办工厂时,因为懂电工电气技术而被师大指令筹办校办工厂,由于成绩突出被选出席高教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办工厂的经验交流大会。1961年师大毕业留校改教计算机专业并派往西安交通大学学习电子计算机。1962年专业改变,改派支援临潼华清中学教数学兼做部分行政工作。先后任副校长、校长,马额中学校长兼书记,临潼县文教局局长。后调西安培华大学任教务长。退休后聘为培华大学成教院教学副院长至今。在职期间随教育考察团考察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收获颇丰。
张瑛(上官守信之妻):1961年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
毕业留校任教,1962年支援临潼华清中学、城关中学任数学教师,因教学效果好,水平高,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晋升高级教师(副教授)。后调西安市十三中任高中数学教师至退休。
上官云信:1956、1959因品学兼优两次被保送入石中和泾干高中。1967年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学军一年后分配到国家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学研究基地做科研工作二十多年。1987年1月晋升高级工程师,1992年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在基地期间,先后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如国产Y-10飞机从模型选型风洞实验到飞机试飞的全过程部曾介入,为我国大飞机的发展做出了奉献(遗憾的是,当时国家的相关机构因政治原因决策该成功机种下马,以至延误了我国大飞机的发展进程,所幸现在国家已加大了大飞机的发展力度)。先后撰写试验及研究报告近百篇,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l项、四等奖3项,立三等功一次。1993年10月转业到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究工作至退休,在校期间,积极主持科研实验,热心帮助年轻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室管理,使单位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由于教育特别是科研方面的突出业绩,荣获美国航空航天科学基金会(Aerospace ScienceFoun dation)委托中国航空航天科学基金会颁发的2000年度《航空航天科学教育科研奖励》二等奖。在核心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2003年退休后学校返聘继续工作。
杨云灵(上官云信之妻):1967年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
机设计五年制本科毕业,学军一年后分配国防科委做科研工作。1989年以高级工程师和上校军衔转业到兵器工业部202研究所做技术工作至退休。几十年研究工作,除完成大量科研任务外,还发表多篇论文,成果颇丰。特别是在基地主持的《4m直升机试验台》项目,经过调研、设计、引进和自行研制并取得成功,大大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是该课题组成员中最当之无愧的主要完成人。
.........................3
陕西泾阳分支总家谱之二
上 官 信
三、上官家族的历史朔源
(一)、对上官姓氏来源的考证
从已找到的现有馆藏和民间保存的相关资料的分析,上官姓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统治集团的贵族已无异议。这是从《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两部书中得到证实的。
描述的历史史实是:楚怀王(名叫熊槐)在位30年(前329-299)因策略上的错误死于秦国。其长子熊横即位,史称顷襄王,在位36年(前299-263),将其弟子兰(怀王幼子,怀王时被封为上官大夫,食上官邑——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当时为楚地)仍任为令尹。子兰的第二代就以上官为姓。按《姓氏起源考》一书中载:“以地,以官职命名的姓氏,从周朝到春秋时期出现不少”。
因为历史久远,某些历史资料,有明显失实之处;对某些历史人物(如对汉朝上官桀、唐朝上官仪等著名人物)的评价,也因评价者是站在敌对或公正地位上的不同,结论迥异;也有引证出处不同,以讹传讹,相互矛盾,差异很大。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去研究史料及传说,才能对上官族人中的历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因此,以下两点必须引起关注并统一认识:
1、上官作为姓氏,是从楚怀王幼子上官大夫子兰公的第二代就正式有了
有不少资料错误的将子兰写成“楚庄王少子子兰”则显然谬误。因为楚庄王是春秋时代(前770~476)五霸之一,是春
秋早期楚国国君,名叫熊旅,世袭其祖封王位,在位50年
(前641~591),当时东周皇帝已成傀儡,强悍的庄王以强楚为后盾,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楚怀王在位时(前329~299),
己到战国时代(前475~221)的中后期了。而怀王实又无能,
信谗言、屈忠良,国计失策,竞被骗客死秦国。从此楚国国力日衰,虽仍位列战国七雄,但实力已大不如前。怀王与其先祖庄王在位之时间约差312年!
而《元和姓纂》中关于“怀王将上官邑封为子兰的采邑,
并封子兰为上官大夫。其后裔遂以邑为姓,或以官职为姓。”的记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上官氏出自芈(音mf)姓,楚怀王幼子子兰为上官大夫,以为族姓氏。”与前者基本一致。通读《史记楚世家》,也可得到相同结论。所以,我们应以此为准。
2、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侍臣靳尚是不同的两个人,靳尚
不是子兰的儿子
在怀王时期,得到其信任的侍臣中有一个叫靳尚。靳尚是什麽人呢?据《辞海》下册:3295页注“靳,姓。战国时楚有靳尚。靳尚,战国时楚怀王侍臣。又得怀王夫人郑袖信任。张仪(战国时期合纵主张创始人)为秦使楚,因曾欺骗楚怀王被拘囚,将被杀。由于靳尚进谗怀王,又通过郑袖同夜言于王,张仪得释。”
《辞海》下册3295页注:“上官大夫(此处系指靳尚,但他只是怀王侍官,不是上官大夫),战国时楚国大臣。因嫉妒屈原才能,向楚怀王进谗言,使疏远屈原。顷襄王即位,他(指靳尚)又受令尹子兰指示,诬告屈原,屈原因而被放逐南。”
而在《新序.节士》一书中,则有“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一语,显系作者自误;东汉王逸所著《离骚经序》一书中的“以上官为姓,名为靳尚”云云,均系类似错误。
《汉书.古今人表》一书中,则明确认为子兰与靳尚是不同的两个人,且无父子关系。并按当时吏制,将“上官大夫”列出等级,子兰被列五等,靳尚则为七等。明朝理学家朱熹在其名著《楚辞辩证》一书中,完全否定了王逸的怪论,同时又肯定了南宋史学家洪兴祖在其著作中的观点和说法。朱熹说:“王逸日:‘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似以为同列之大夫,姓上官而名靳尚者。洪氏日:‘《史记》云,……。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靳尚姓靳不姓上官,与上官大夫子兰无血缘关系,更不是子兰之子。
仅从子兰时代(前260年左右)到现在已有2260多年了。
中间经过:战国后期(前300~221)→秦→西、东汉(前206~220)0J→三国→西、东晋→南北朝(公元420~589)→隋(公元581~618) →唐→五代(公元907~960) →辽→宋(公元960~1279) →西夏→金→元(公元1271~1 368) →明(公元368~1644) →清(公元1636~1911) →中华民国(公元1911~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01)。
而我十堰迁陕上官家族,按44字“谱序”己传至“盛”字辈。男性若以25年为第一代见第二代出,则44字“谱序”从头传到尾约需l100年。显然,由此无法得出湖北十堰上官家族分支究竟是怎样传承过来的,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上官姓氏各代的划分与考证的研究
为便于研究上官姓氏更早的祖先情况,拟将子兰公之前从炎帝、黄帝时代至商末为上官姓氏远古代时期;从殷商末年到春秋时代为上官姓氏近古代时期;从春秋到三国时期为上官姓氏古代时期;从三国至今为上官姓氏近、现代时期。
.....................3
陕西泾阳分支总家谱之三
上 官 信
正厅级离休干部
从子兰公第二代向下传到第19代,名上官胜(时任三国时代蜀国太尉’’)生二子。长子上官茂(为20世孙)还迁上圭(即令之甘肃天水),后为西支之祖,传14代至上官式(为33世孙)。此后人续而“谱序”无,无从查考。即记录断代。
次子上官光(亦为20世孙)迁东郡(属今何地不确知),
东支之祖,传14代至上官文善(亦为33世孙)。其同辈还有上官偕(亦为33世孙)。据《江西兴国家谱》、《长汀官坊谱源流考》,偕定居江南,天时地利,迁徙重组,族人遍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台湾及马来西亚等地,人口发展较快。上官偕成为中国南方上官姓氏的共同祖先。
根据《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祖先出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黄帝生25子,其中玄嚣、昌意之后显赫。其传承大致是黄帝一昌意一颛顼一称一卷章一重黎,重黎被杀,其弟吴回传承一陆终一季连(兄弟6人)一附沮一冗熊一此后断代。至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见表三(一)),传31代至楚怀王幼弟子兰(见表四(二)),又传32代至唐代(见表五)。其后未做综合研究,有散在断续家谱资料。
另据《炎帝神农氏后裔姓氏演变表》即表二,颛项为炎帝六世孙,他与黄帝之孙颛顼是否是同一个人?还须进一步研究。
1、上官姓氏远古代时期祖先来源的考证
距今约10000一5000年,我们的祖先进步到以“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狩猎时代后期的农耕、饲养、手工制陶的初级农业时代。
[太尉,官名。秦至西汉时为全国军政首脑,与承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距今约5500—4 00O年,我们的祖先又演进到“后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族公社。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黄帝应运而生。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雏型。农耕高速发展,铜器、文字、艺术、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大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城市。
炎帝,又称神农氏,居姜水流域,以姜为姓,约在今的陕西省宝鸡一带。炎帝是中华农业的鼻祖和中草药的发明人。他“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辩水泉甘苦”;相传他为寻治病药物尝百草“一同而中十七毒”。他又发明了五弦、七弦琴。创《扶持》舞乐。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这些发明创造有的用于“通天地之德”、“合神人之和”的宗教活动。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姬水流域,以姬为姓。姬水究系现在的哪条河,至今无定论,但肯定离姜水不远,即在现关中一带。黄帝发明更多。《史记.五帝本纪》称颂黄帝“修德振岳,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充分肯定了黄帝在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卓越地位。
至今,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就是因为中华儿女都源于炎帝、黄帝这个大融合民族的后裔。上官姓氏已列入神农氏炎帝后裔表系中。参看表二
由表二可知,上官姓氏的远古代祖先从炎帝开始传至第九世为芈姓,《史记》中记载“芈”姓是上官姓氏的远古代祖先之姓。不知过了多少代,到了春秋时代。从不太系统的记载和推算,经过夏商两代至周初,约一千多年,才有了上官姓氏的近古代祖先。
2、上官姓氏近古代时期祖先来源的考证
从殷商末年到春秋时代为上官姓氏近古代祖先的情况,这一时代约一千多年,上官姓氏的祖先的传承,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或可靠的传说材料。
表二远古代帝王炎帝神农氏后裔姓氏演变表
远古一世…………神农炎帝(姜)
远古十二世…………查 阳 伍 上官 景 荆 权 鄂 潘 楚 莫 成 孙 包 屈 白 式 班《
远古十七世…………欧阳 殴 许 第一第二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车 法 陆 孙 援 辕袁
远古十八世…………第
[姓氏因帝王赐姓或避祸改姓而变化]
3、上官姓氏古代祖先时期来源的考证
表三与表四给出上官姓氏古代时期传承世系情况。由表可知,到了西周初年,传至鬻熊又有复苏。鬻熊之孙熊绎,被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于荆蛮(今湖北荆州一带),胙以子男之田,加以重用。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是为楚国。下传至B.c689年,楚文王熊资迁都至圭(在今湖北江陵一带)。自熊绎被立为楚君,传十五代到熊通时代
(B.c.741—690),于B.C.707年改称楚王,历时800余年,致力于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创造了以“楚辞”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B.c.641—59l楚庄王的治理,地域猛扩,远至江淮,兼有吴越,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雄称春秋“五霸霸主”之一。
由表三可知,汉灭秦(B.c.221—206)后,因考虑到原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聚居在一起,对汉的江山不利,因此用“徙大姓以实关中”的口号,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将楚国贵族上官家族悉数迂到天水郡陇西上圭(含今甘肃通渭以东,与陕西关中接壤)。时上官录任谏议大夫,赐天水郡为其封地。天水望族上官姓氏的“天水堂”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汉武帝驾崩前曾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太仆金同禅、左将军安阳侯上官桀、御史大夫搜粟都尉桑弘羊等四人为托孤重臣,辅佐幼主汉昭帝。到了B.C.80年,因政见不和,霍光将上官桀、桑弘羊、鄂邑盖公主、骠骑将军桑乐侯上官安(桀之子,霍光女婿)等以助燕王刘旦谋反罪满门抄斩,户灭九族。株连上官同族人达数百人之多。也有幸免遇难者,大多改姓官、管、巫、包、严诸姓。只有上官安遗腹子上官期得以传承。其后300多年,上官姓氏经过十多代的传承,子兰公12世孙上官由为典簿丞,14世孙上官瑶在汉章帝时任司隶校尉,17世孙上官资在汉桓帝时任谏议大夫,因与朝廷观点相悖而归田,从而名留史册。而子兰公19世孙上官胜在三国时期出任蜀国的太尉要职。
[表三古代时期(春秋——三国)上官姓氏传承世系表(一)]
4、上官姓氏近、现代时期祖先来源的考证
表五给出上官姓氏近、现代传承情况。
如前所述,子兰公20世孙上官茂为西支始祖。2l世孙上官洪仕晋,任散骑侍郎(为常侍)。24世孙霁仕魏,任藁城公。26世孙升仕北周,任秦州刺史。27世孙政仕隋,任仪同大将军,累迁右亲卫府骠骑将军、左备身将军、右骁卫将军、曾检校西郡太守,封清义开国公。28世孙怀仁仕唐,任右武侯(卫)将军。29世孙翼仕唐,任舒州刺史。30世孙师裕任安州(一说宣州)刺史。传至33世孙上官式。至此西支“谱序”断,不可考。
子兰公另一20世孙上官光为东支始祖。从南方迁东郡(是今何处,有三种说法:洛阳、濮阳、陕州,究竟在何处,无法确定)。21世孙岩,仕晋,任黄门侍郎。22世孙会,仕秦之符坚,任辅国将军。25世孙回,仕北周,任定襄太守。26世孙贤,仕北周,任邻州太守。27世孙弘,仕隋,任比部郎中、江都宫总监,迁扬州生子仪(28世孙),隋大业初,弘被陈绫杀,其子匿免。仪于唐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唐高宗时加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工诗赋,创“上官体”,为唐诗文化黄金时代到来作出贡献。高宗懿德元年(D.c.664),武则天专权,因反武而蒙受“满门抄斩”之灾,不但株连了族人,其子庭芝等也遭屠杀。29世孙庭璋,生三子经野、经国、经纬(30世孙)。经野任德州刺史,但无子。经国任监察御史,生子玺(31世孙)。经纬生二子,名绍和万(31世孙)。绍官拜侍御史,生二子烨和煜(32世孙)。烨任起居郎中,生子文善(33世孙),其后代迁闽之邵武。煜任麟州司马,生子偕(33世孙),元和四年(D.c.809)登进士第,任福州户曹参军。其后代多居闽,在建于两宋、元、明时期开创了上官家族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
近代湖北十堰上官家族是从江西迁鄂。根据已有资料,从子兰公传到20世孙上官茂为西支之祖,又传至33世孙上官式 “谱序”断;东支之祖20世孙上官光传至33世孙上官偕居闽。东支另一分支传到3l世孙上官万也断代。经过大约13世传承之后,出现了河南渑池上官奎元,传至现在。拟在适当时候派人去原唐时的秦州辖区“,原宋时的宣州辖区调研,了解上官家族在该地区分布情况,有无历史记载或口传资料,以便续接西支这一段(从南宋未年到清康熙年问,即D。C 1127.1644,约500多年)断代史资料。东支也要做这一段的调研工作。
从历史上看,自从晋代开始,上官家族分西、东两大支后,西支祖先从原蜀国返回上圭(今甘肃天水及其以东),繁衍传承。到子兰公30世孙上官师裕任宣州刺史后,居家南迁到今之苏、皖、赣省并定居。为什麽又有一支从赣省(江西)迁湖北,尚需进一步调研,查明迁居原因、时间和情况。这一支是否是西支之后?亦须调研确定。
湖北十堰迁陕家谱暂编至此,待与唐、宋、明史专家共同研究后,再续这500多年的上官姓氏断代史。东支31世孙上官万之后亦呈断代,办应通过调研补上其后300多年的断代史。
【1)秦州,晋统一后,把秦地分为雍、凉、梁三州。首府设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后迁上圭(今甘肃天水)。
2)宣州,公元589年隋设州。唐代宣州辖今皖省内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
江芬溧水、溧阳等地。】
统一谱序是上官姓氏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课题,待陕
西省上官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拟定专题与全国各省上官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协作完成。
编著者:上官信
校订者:上官云信
编后记
要建立从湖北十堰迁居陕西泾阳的第一代(“礼”字辈)起的总家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家族公益事情。我离休多年后,始得知部分族人为子女起名字时,并未完全按“谱序”起全名(含姓、谱名和名字三部分),出现了看全名不知辈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多年之后,就可能出现混辈乱宗,以至造成出现遗传基因病的后果。族内“信”字辈几位有同感的人交换意见之后,决心建立湖北十堰迁居陕西泾阳族人总家谱。先后找了一些热心的族人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讨论修改,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05年初定成书。今年对原稿又进行了较大修订,创信、敬超为提供修订资料出力不小,吾小弟云信做了认真的校订编辑工作,使其成为现在这本内容较完备的总家谱。现作为一份特殊礼物,奉献给族人。但愿族人中有后来者,能将这一利国利族利家的好事,代代延续下去,吾愿足矣。
上官信
2008.8 1
........................4
陕西泾阳分支总家谱之四
上 官 信
表三古代时期 (春秋—三国)上官姓氏传承世系表(一)
世代次序 姓名 附注
1鬻熊 殷末周初,周文、武王之师
2熊丽 鬻熊之子
3熊狂 熊丽之子
4熊绎 熊狂之子,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
之后嗣”之名,封于楚,胙以子
男之田,都丹阳。以下至15世,
熊通称楚君。
5熊艾 熊绎之子
6熊亶 熊艾之子
7熊胜 熊亶长子
7熊扬 熊亶次子
8熊渠 熊扬之子
9熊挚红 熊渠次子
9 熊 延(执疵) 熊渠三子
10熊勇熊延长子,Bc 847—838年在位,熊
勇六年(Bc 841),国人起义攻周历王
10熊严熊延次子,B c 838-828年在位
11熊霜熊严长子,B c 828—822年在位
11熊徇熊严四子,Bc 822—800年在位
12熊鄂熊徇之子,Bc 80 0-791年在位
13 熊仪熊鄂之子,B c 791—764年在位
14 熊坎(霄敖) 熊仪之子,B c 764。758年在位
15熊[耳旬](蚧冒)熊坎之子,B c 758.741年在位15熊通 [耳旬]之弟,B c 741—690年在位,
熊通37年(Bc 707年)自称为
王,此后,楚国国君均称王
16 文王熊资通之子,B C 690-677年在位迁都于郢
17 熊杜敖熊资之子,B C 677—672年位
l7 成王恽杜敖之弟,B C 672.626年位
18穆王商臣 恽之子,BC 626.614年在位
19 庄王旅商臣之子,BC 641—591年在 位,
在位期间,国势最强,为春秋五
霸之一
20 共王审旅之子,B C 591—560年在位
21 康王招审长子,BC 560—545年在位
22熊 员(郏敖)招之子,BC 545—541年在位
21 灵土围审之庶子,B C 541-529年在位
22 平王居(弃疾)围之子,B C 529—5t6年在位
23 昭王珍居之子,B C 516-489年在位,中
兴之主
24 惠王章珍之子,BC 489—432年在位
25 简王中章之子,BC 432-408年在位
26 声王当中之子,BC 408—402年在位
27 悼王疑当之子,B C402-381年在位
28 肃王臧疑之子,BC 381-370年在位
28 宣王良夫臧之弟,BC 370—340年在位
29 威王尚良夫之子B C 340—329年在位,在
位时楚国疆域最大
30 怀王槐尚之子,B C 329—299年在位,
封少子子兰为上官邑大夫,
子兰之后人遂以上官为姓
31顷襄王横 槐长子,BC 299-263年在位,
仍封弟子兰为令尹
32考烈王元 横之子,BC 263-238年在位
33 幽王悍元之子,B C 238—228年在位
33 哀王犹悍之弟,B C 228—228年在位,
在位仅数月
33 熊负刍犹之庶兄,BC 228—223年在位,
BC 223被秦灭
表四古代时期(春秋—三国)上官姓氏传承世系表(二)
世代次序姓名附 注
1 子兰 古代时期上官原世系为31。
子兰为得姓之祖。
2 待考
3 待考 第一代、一代、三代均无史
料可考
4 待考
5 禄西汉谏议大夫
6 屹 (与屹同辈的另一支名华)
7 荣 (华之子旦)
8 桀左将军、安阳侯、与霍光争权
被害。(旦之子揆,其后改姓
官、管、巫、包、严)
9安 车骑将军、桑乐候、,与
父同时被害
10 期 安之遗腹子
11 希
12 由 典簿趣
l 3郎
14 瑶 章帝时,任司隶校尉
15 隆 和帝师西部都尉置归义
16 机
17 资 桓帝时任谏议大夫
18 廉
19 胜 蜀太尉 名留史册。而子兰
公19世孙上官胜在三国时
期出任蜀国的太尉要职。
表五近、现代时期(三国—现在)上官姓氏世系表
世代西支附注东支 附 注
次序姓名姓名
20 茂 两支始祖,同居上圭 光 东支始祖,迁东郡
21 洪 仕晋,任散骑常侍 岩 仕晋,黄门侍郎
22 恪会 仕苻秦,辅国将军
23 谨菜 镇国将军
24 霁 仕北魏封蒿城公 谟
25思慎 回 仕北周,定襄太守
26 升昂仕北周任秦州刺史贤 分州太守
27 政 仕隋,任西郡太守, 弘 仕隋,比部郎中,江都
宫总监;与弘同年代另
有一支名时,
28怀仁仕唐,任武卫将军 仪 西台侍御,宰相,楚国
公;时之子伟。
29 冀任舒州刺史庭芝 周王府属,天水郡公
庭璋 太子仆;伟之子庭兰。
30 师裕任宣州刺史婉儿 庭芝之女封昭容
经野 庭璋之子,德州刺史
经国 庭璋之子,监察御史
经纬 庭璋之子
31义同 玺 经国之子
诏 经纬之子侍御史,
万 经纬之随州通判
32 崇素烨 诏之子,起居郎中
煜 诏之子,麟州司马
33 式西支谱亡,资料断代文善 烨之了
偕煜之了,福州户曹参
军。东支谱亡,资料断代
东支万以后失序约13代,出现河南渑池上官奎元东、西支上官家族后裔延续关系目前尚未找到,有待中国上官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和探讨。
....................5
表三,表四,表五
表三: 古代时期 (春秋—三国)上官姓氏传承世系表(一)
世代次序 姓名 附注
1 鬻熊 殷末周初,周文、武王之师
2 熊丽 鬻熊之子
3 熊狂 熊丽之子
4 熊绎 熊狂之子,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之后嗣”之名,封于楚,胙以子男之田,都丹阳。以下至15世,熊通称楚君。
5 熊艾 熊绎之子
6 熊亶 熊艾之子
7 熊胜 熊亶长子
7 熊扬 熊亶次子
8 熊渠 熊扬之子
9 熊挚红 熊渠次子
9 熊 延(执疵)熊渠三子
10熊勇 熊延长子,Bc 847—838年在位,熊勇六年(Bc 841),国人起义攻周历王
10熊严 熊延次子,B c 838-828年在位
11熊霜 熊严长子,B c 828—822年在位
11熊徇 熊严四子,Bc 822—800年在位
12熊鄂 熊徇之子,Bc 80 0-791年在位
13熊仪 熊鄂之子,B c 791—764年在位
14熊坎(霄敖) 熊仪之子,B c 764。758年在位
15熊[耳旬](蚧冒) 熊坎之子,B c 758.741年在位
15熊通[耳旬]之弟,B c 741—690年在位,熊通37年(Bc 707年)自称为王,此后,楚国国君均称王
16 文王熊资通之子,B C 690-677年在位迁都于郢
17 熊杜敖熊资之子,B C 677—672年位
l7 成王恽杜敖之弟,B C 672.626年位
18穆王商臣 恽之子,BC 626.614年在位
19 庄王旅商臣之子,BC 641—591年在位, 在位期间,国势最强,为春秋五霸之一
20 共王审 旅之子,B C 591—560年在位
21 康王招 审长子,BC 560—545年在位
22 熊 员(郏敖)招之子,BC 545—541年在位
21 灵土围 审之庶子,B C 541-529年在位
22 平王居(弃疾) 围之子,B C 529—5t6年在位
23 昭王珍 居之子,B C 516-489年在位,中兴之主
24 惠王章 珍之子,BC 489—432年在位
25 简王中 章之子,BC 432-408年在位
26 声王当 中之子,BC 408—402年在位
27 悼王疑 当之子,B C402-381年在位
28 肃王臧 疑之子,BC 381-370年在位
28 宣王良夫 臧之弟,BC 370—340年在位
29 威王尚 良夫之子B C 340—329年在位,在位时楚国疆域最大
30 怀王槐 尚之子,B C 329—299年在位,封少子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子兰之后人遂以上官为姓
31 顷襄王横 槐长子,BC 299-263年在位,仍封弟子兰为令尹
32考烈王元横之子,BC 263-238年在位
33幽王悍元之子,B C 238—228年在位
33哀王犹悍之弟,B C 228—228年在位,在位仅数月
33熊负刍犹之庶兄,BC 228—223年在位,BC 223被秦灭┃
表四古代时期(春秋—三国)上官姓氏传承世系表(二)
世代次序姓名附注
1 子 兰 古代时期上官原世系为31。子兰为得姓之祖。
2 待考
3 待考第一代、一代、三代均无史料可考
4 待考
5 禄西汉谏议大夫
6 屹 (与屹同辈的另一支名华)
7 荣 (华之子旦)
8 桀左将军、安阳侯、与霍光争权被害。(旦之子揆,其后改
姓官、管、巫、包、严)
9 安车骑将军、桑乐候、,与父同时被害
10期安之遗腹子
11希
12由典簿趣
l3郎
14瑶章帝时,任司隶校尉
15隆 和帝师西部都尉置归义
16机
17资 桓帝时任谏议大夫
18廉
19胜 蜀太尉
名留史册。而子兰公19世孙上官胜在三国时期出任蜀国的太尉要职。
表五 近、现代时期(三国—现在)上官姓氏世系表
世代 西支附注东支 附 注
次序 姓名姓名
20 茂两支始祖,同居上圭光东支始祖,迁东郡
21 洪 仕晋,任散骑常侍岩 仕晋,黄门侍郎
22 恪 会 仕苻秦,辅国将军
23 谨 菜 镇国将军
24 霁 仕北魏封蒿城公谟
25 思慎 回 仕北周,定襄太守
26 升昂仕北周任秦州刺史 贤 分州太守
27 政 仕隋,任西郡太守,弘 仕隋,比部郎中,江都
宫总监;与弘同年代另
有一支名时,
28 怀仁仕唐,任武卫将军 仪 西台侍御,宰相,楚国
公;时之子伟。
29 冀任舒州刺史 庭芝 周王府属,天水郡公
庭璋 太子仆;伟之子庭兰。
30 师裕任宣州刺史 婉儿 庭芝之女封昭容
经野 庭璋之子,德州刺史
经国 庭璋之子,监察御史
经纬 庭璋之子
31 义同 玺 经国之子
诏 经纬之子侍御史,
万 经纬之随州通判
32 崇素 烨 诏之子,起居郎中
煜 诏之子,麟州司马
33 式西支谱亡,资料断代 文善烨之子
偕煜之子,福州户曹
参军。
东支谱亡,资料断代,东支
万以后失序约13代,出现河
南渑池上官奎元 东、西支
上官家族后裔延续关系目
前尚未找到,有待中国上
官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
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