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家谱
江苏家谱
上官立新
江苏常州武进
历史上,常州复姓以上官氏定居年代最早,目前人数也最多。据《晋陵符言上官氏宗谱》(宝善堂藏版)记载,此族上官氏,其先世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楚庄王,“上官赐姓,始楚王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遂为氏焉。”古籍《姓氏考略》载:“楚庄王封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望出天水。”上官之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据该族上官氏在明泰定年间建谱时的序载:“得姓之始,本无异派,故历汉而唐而宋,其枝分萼,或豫或洛,或燕或秦,或晋或闽,椒聊蕃衍,然非为催卢王谢诸家可依托附会者之比。”因此可以认为,历史上上官氏姓源单一,脉络清晰,冒姓附会者极少。而常州上官氏“始于楚兰之裔,至南渡流离由山西蔓及太平(安徽当涂),又于元至正八年(1348),由太平避乱再徙常州,其源盖出于此。”可见常州上官氏是在元季由安徽太平府当涂县迁来的。
常州上官
上官氏迁常一世祖名上官超,字仲起,他的长兄上官海、三弟上官达仍居于当涂祖地。元末战乱,上官超因避乱,于元至正八年,携家从当涂县中上村迁居常州城南之符言里,其地即今武进庙桥新联村上家塘村,当地村民称符言上家。该地东西两大村,百余户村民皆姓上官。上官氏迁居于此已达660年之久,后世已衍至二十六世。一世祖上官超生子上官太一,太一生七子,除三子亨三、四子亨四外出无考外,其他五子居于符言里,别为五派,后世又适居数地。主要有:第四世孙上官峻二在明洪武初年迁居唐庄渡(今属洛阳镇),为唐庄始祖。第五世孙上官庸(峻二次子),字仲常,明永乐十五年乡贡士,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知县,寿71岁,卒于任上,葬固始县,其五子入籍固始。上官冕(峻二的三子)约于明永乐二十年(1387)迁居陶冶里,为陶冶始祖,其地即今庙桥陶冶上家塘村,昔有常宜官道从村中太平桥经过,桥堍有凉亭,离亭不远处有陶冶古庵,村以庵名,上官氏居此,遂改名陶冶上家村。上官,字文敬,号怀言(不忘祖地符言之意),在明正统初年(1438年前后)自符言上家村迁居洛阳上家桥,即今武进洛阳友谊村上家桥村,后世中有迁本乡唐庄渡、薛庄岸、上家头村、田里上家村等,这里是上官子孙聚居地。第七世孙上官文义自符言迁居常州城南降子桥。第九世孙上官禄自降子桥迁居舍下村,其地即今坂上建设村舍下村,因村近古舍利寺而得名。第十一世孙上官纳于清顺治初年(1650年前后),自符言迁居殷薛里,即今庙桥南华行政村殷薛村。第十六世孙上官旋迁居宜兴县城,上官朝祥、朝聘同迁北堰(今南宅北堰村),后世中又迁岑阳山,即今潘家镇秦皇山。第十六世孙上官朝浒于嘉庆年间自北堰迁居礼嘉桥鱼池上村。第十八世孙上官锦迁居无锡,是为无锡上官氏之始祖。 -
江苏常州武进 上官立新
......................................2
江苏常州上官姓氏概况
历史上,常州复姓以上官氏定居年代最早,目前人数也最多。据《晋陵符言上官氏宗谱》(宝善堂藏版)记载,此族上官氏,其先世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楚庄王,“上官赐姓,始楚王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遂为氏焉。”古籍《姓氏考略》载:“楚庄王封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望出天水。”上官之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据该族上官氏在明泰定年间建谱时的序载:“得姓之始,本无异派,故历汉而唐而宋,其枝分萼,或豫或洛,或燕或秦,或晋或闽,椒聊蕃衍,然非为催卢王谢诸家可依托附会者之比。”因此可以认为,历史上上官氏姓源单一,脉络清晰,冒姓附会者极少。而常州上官氏“始于楚兰之裔,至南渡流离由山西蔓及太平(安徽当涂),又于元至正八年(1348),由太平避乱再徙常州,其源盖出于此。”可见常州上官氏是在元季由安徽太平府当涂县迁来的。《武进符言上官氏宗谱》8卷1917年宝善堂藏版
上官氏迁常一世祖名上官超,字仲起,他的长兄上官海、三弟上官达仍居于当涂祖地。元末战乱,上官超因避乱,于元至正八年,携家从当涂县中上村迁居常州城南之符言里,其地即今武进庙桥新联村上家塘村,当地村民称符言上家。该地东西两大村,百余户村民皆姓上官。上官氏迁居于此已达660年之久,后世已衍至二十六世。一世祖上官超生子上官太一,太一生七子,除三子亨三、四子亨四外出无考外,其他五子居于符言里,别为五派,后世又适居数地。主要有:第四世孙上官峻二在明洪武初年迁居唐庄渡(今属洛阳镇),为唐庄始祖。第五世孙上官庸(峻二次子),字仲常,明永乐十五年乡贡士,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知县,寿71岁,卒于任上,葬固始县,其五子入籍固始。上官冕(峻二的三子)约于明永乐二十年(1387)迁居陶冶里,为陶冶始祖,其地即今庙桥陶冶上家塘村,昔有常宜官道从村中太平桥经过,桥堍有凉亭,离亭不远处有陶冶古庵,村以庵名,上官氏居此,遂改名陶冶上家村。上官,字文敬,号怀言(不忘祖地符言之意),在明正统初年(1438年前后)自符言上家村迁居洛阳上家桥,即今武进洛阳友谊村上家桥村,后世中有迁本乡唐庄渡、薛庄岸、上家头村、田里上家村等,这里是上官子孙聚居地。第七世孙上官文义自符言迁居常州城南降子桥。第九世孙上官禄自降子桥迁居舍下村,其地即今坂上建设村舍下村,因村近古舍利寺而得名。第十一世孙上官纳于清顺治初年(1650年前后),自符言迁居殷薛里,即今庙桥南华行政村殷薛村。第十六世孙上官旋迁居宜兴县城,上官朝祥、朝聘同迁北堰(今南宅北堰村),后世中又迁岑阳山,即今潘家镇秦皇山。第十六世孙上官朝浒于嘉庆年间自北堰迁居礼嘉桥鱼池上村。第十八世孙上官锦迁居无锡,是为无锡上官氏之始祖。
【来源:中国常州网】 时间:2007-04-27
江苏常州上官姓氏概况
历史上,常州复姓以上官氏定居年代最早,目前人数也最多。据《晋陵符言上官氏宗谱》(宝善堂藏版)记载,此族上官氏,其先世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楚庄王,“上官赐姓,始楚王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遂为氏焉。”古籍《姓氏考略》载:“楚庄王封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望出天水。”上官之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据该族上官氏在明泰定年间建谱时的序载:“得姓之始,本无异派,故历汉而唐而宋,其枝分萼,或豫或洛,或燕或秦,或晋或闽,椒聊蕃衍,然非为催卢王谢诸家可依托附会者之比。”因此可以认为,历史上上官氏姓源单一,脉络清晰,冒姓附会者极少。而常州上官氏“始于楚兰之裔,至南渡流离由山西蔓及太平(安徽当涂),又于元至正八年(1348),由太平避乱再徙常州,其源盖出于此。”可见常州上官氏是在元季由安徽太平府当涂县迁来的。《武进符言上官氏宗谱》8卷1917年宝善堂藏版
上官氏迁常一世祖名上官超,字仲起,他的长兄上官海、三弟上官达仍居于当涂祖地。元末战乱,上官超因避乱,于元至正八年,携家从当涂县中上村迁居常州城南之符言里,其地即今武进庙桥新联村上家塘村,当地村民称符言上家。该地东西两大村,百余户村民皆姓上官。上官氏迁居于此已达660年之久,后世已衍至二十六世。一世祖上官超生子上官太一,太一生七子,除三子亨三、四子亨四外出无考外,其他五子居于符言里,别为五派,后世又适居数地。主要有:第四世孙上官峻二在明洪武初年迁居唐庄渡(今属洛阳镇),为唐庄始祖。第五世孙上官庸(峻二次子),字仲常,明永乐十五年乡贡士,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知县,寿71岁,卒于任上,葬固始县,其五子入籍固始。上官冕(峻二的三子)约于明永乐二十年(1387)迁居陶冶里,为陶冶始祖,其地即今庙桥陶冶上家塘村,昔有常宜官道从村中太平桥经过,桥堍有凉亭,离亭不远处有陶冶古庵,村以庵名,上官氏居此,遂改名陶冶上家村。上官,字文敬,号怀言(不忘祖地符言之意),在明正统初年(1438年前后)自符言上家村迁居洛阳上家桥,即今武进洛阳友谊村上家桥村,后世中有迁本乡唐庄渡、薛庄岸、上家头村、田里上家村等,这里是上官子孙聚居地。第七世孙上官文义自符言迁居常州城南降子桥。第九世孙上官禄自降子桥迁居舍下村,其地即今坂上建设村舍下村,因村近古舍利寺而得名。第十一世孙上官纳于清顺治初年(1650年前后),自符言迁居殷薛里,即今庙桥南华行政村殷薛村。第十六世孙上官旋迁居宜兴县城,上官朝祥、朝聘同迁北堰(今南宅北堰村),后世中又迁岑阳山,即今潘家镇秦皇山。第十六世孙上官朝浒于嘉庆年间自北堰迁居礼嘉桥鱼池上村。第十八世孙上官锦迁居无锡,是为无锡上官氏之始祖。
江苏上官家族 编撰宗谱工作进入调查摸底阶段
江苏上官家族人口分布概况:江苏各地上官家族人口数量不是很多,比较集中分布在常州武进、大约1400人左右,分布在南京六合大约400人左右,分布在徐州大约350人。其它市,分布在苏州大约70-90人,分布在宿迁大约45人左右,(分别在宿迁市区、南蔡、洋河、洋北、沭阳桑墟、泗洪青阳),分布在连云港、无锡20-40人左右,分布在淮安、南通、10左右。江苏上官家族各地的家谱辈字,大部分都不同,从何时何地迁来有待进一步考证。江苏各地家谱收集汇总、汇编工作正在进行中。
初步打算,设立六个联络处展开工作。
1、常州武进联络处,具体负责常州市区、武进的家谱收集、汇编、家谱编撰工作;
2、南京六合联络处,具体负责南京市、六合的家谱收集、汇编、族谱编撰工作;
3、徐州市联络处,具体负责全市的家谱收集、汇编、族谱编撰工作;
4、苏州市联络处,具体负责苏州、无锡、南通的家谱收集、汇编、族谱编撰工作;;
5、宿迁联络处,具体负责宿迁、准安的家谱收集、汇编、族谱编撰工作;
6、连云港市联络处,具体负责本市的家谱收集、汇编、族谱编撰工作。
江苏各市、县上官家族同胞们,请在网站上看一看全国筹备小组致上官(官、上)氏家族一封信。并准备好,组织好各地的上官家族族人,从现在开始争取到明年10月份,把江苏上官家族编撰宗谱工作完成。具体实施计划,待江苏编撰上官家族宗谱“筹备小组”组成后开始。
联系人:上官衍卫 电话:0527-86293655
手机:13805244902
可在网站留言板处留言,发表意见。